一條原本只能承接境外維修業務的生産線,卻即將實現境內、境外訂單“通吃”,如此“破天荒”就發生在上海自貿區內。
以色列企業“奧寶科技”曾參與多代iPhone研發,全球幾乎所有電子産品的生産都會使用其檢測系統。2017年初,奧寶在上海自貿區內註冊維修公司,並於當年8月通過“入境維修/再製造能力評估”。這一資質的獲得,一舉改善了奧寶亞太區供應鏈——利用自貿區內進出口稅豁免政策,以及上海的口岸和技術人才優勢,奧寶亞太區域原本要送往歐洲或以色列本部的維修件,從此均可在上海就近維修。
想承接國內訂單卻遇難題
奧寶設在自貿區內的維修測試平臺生産線,經特殊定制、全球獨此一條,且價格高昂,故而拿到第一張資質後,奧寶進一步設想,除了承接境外維修件,能否再“吃”下中國境內的維修訂單?奧寶來華已逾25年,中國客戶遍佈國內幾乎所有大型電子産品生産企業,每年産生的維修訂單超過千萬美元,但此前全部送往海外維修後再折返,一齣一進,出口增值稅和進口關稅兩項合計,平均被徵27%,還沒算上運費和2個月的往返成本。
不過,按規定自貿區內的奧寶生産線只能承接境外訂單,維修件進出均處於保稅狀態。奧寶若想承接中國國內維修業務,只能在自貿區外再添置生産線,以確保內外有別,非保稅件與保稅件“永不相見”。但于奧寶而言,既有生産線仍有餘力,再到區外新增一條,徒增數千萬美元重復投資。更尷尬的地方在於,大量海外件能運進自貿區內維修,“家門口”的國內維修件反而要漂洋過海。
內外物料“相見不相串”
這道前所未有的難題擺在了上海海關面前,其中避免物料混串是核心。奧寶亞太區物流總監曹峰告訴記者,根據海關要求,公司專為自貿區內生産線定制了海外維修和國內維修物料管理兩套系統,保稅維修和非保稅維修工單分開,想串都難。“系統內還定義了物料不同庫位、不同狀態,進行標識管理,並由上海海關指定的第三方會計事務所作系統認證和底賬審計,另外海關每半年會來公司實地審計。”在確保奧寶各項管理達標情況下,上海海關經審慎評估,奧寶最終被許可僅用一條生産線開展境內境外全球維修業務。
如今,奧寶自貿區內生産線即將真正實現馬力全開。據測算,至2020年,奧寶全球維修量的75%將集聚上海。“全球維修向上海轉移,意味著相關測試、分析和技術創新都將發生在上海”,曹峰説。
除了保稅和非保稅件在同一生産線上進行維修,保稅和非保稅貨物還能放在同一倉庫,這些“相見不相串”,都源自對貨物狀態進行分類監管的創新試點。
上海海關自貿處副處長楊海軍介紹,貨物狀態分類監管試點順應了市場運行規律,允許企業在自貿區內對保稅貨物、國內貨物進行同庫經營和集約化運作,提高企業在全球價值鏈中的地位。目前,這一制度創新已在上海10個海關特殊監管區域複製推廣,參與企業達67家。(記者 李曄)
原標題:上海自貿區創新貨物狀態分類監管助企業打通供應鏈“內外通吃”
全球獨此一條生産線即將馬力全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