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上海5月12日電(記者李榮)上海金山呂巷有“小白龍”舞龍文化、江蘇昆山有“段龍舞”文化、浙江奉化有布龍文化⋯⋯記者從近日在滬舉行的長三角傳統舞龍展評活動中獲悉,長三角正在尋求區域舞龍風俗中的“共同因子”,促進區域一體化背景下的鄉村文脈傳承。
龍是中華民族的象徵性文化符號,龍文化是中國文化的一種代表。長三角地區地緣相近、文脈相連,有著深厚的共同歷史文化淵源,各具特色、卻又區域一體的龍文化也在這塊土地上生根發展、互相影響、共融共生。
在此次長三角傳統舞龍展評活動中,來自滬蘇浙皖的9支舞龍隊翻騰起舞,輪番上場。其中,“小白龍”文化是滬郊呂巷鎮歷史文化的現實遺存,經過500餘年的傳承與發展,至今已形成巡遊、舞龍等表現形式,體現了當地民眾對風調雨順、幸福祥和、安居樂業的美好生活的嚮往和期盼,已被列入上海市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
此外,參加展評活動的江蘇昆山“段龍舞”,運作套路變化豐富、動作優美而富有技巧,2016年被列入江蘇省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項目名錄;浙江奉化布龍文化迄今已有800多年曆史,是全國具有影響力的代表性龍舞之一,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項目名錄;安徽板凳龍舞相傳源於漢代,它有機融合舞蹈、武術、花鼓燈等藝術元素,是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産。
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專家委員會委員、上海市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專家委員會副主任委員陳勤建教授認為,長三角的龍文化,既有共通性,又有獨特性。特別是有些舞龍文化,已融入地方群眾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這讓其具有強大的生命力。
作為“泥土的芬芳”2019上海金山區鄉村藝術節系列活動之一,此次長三角傳統舞龍展評活動旨在深挖民俗民間文化傳統,展現地區特色鄉村文化,以龍為媒推進長三角地區的文化共生、聯展聯動、互通互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