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李君娜 實習生 劉珈辰
上海國際電影節正如火如荼地舉行,來自全球各地的電影人也相聚于上海。從1932年世界上第一個國際電影節威尼斯國際電影節誕生至今,電影節已經走過80多年曆史。今天,我們需要什麼樣的電影節?昨天,上海國際電影節“一帶一路”電影文化圓桌論壇上,國內外知名電影節的負責人展開交流。
給電影創作指明方向
“電影有100多年的歷史,最早的電影節到現在也有80餘年。可以説,電影節和電影是緊密結合的。電影節給電影的創作指明瞭方向,在電影産業有著不可或缺的作用。”上海國際影視節中心主任傅文霞説:“電影節的第一個作用是推廣國際間電影文化交流、把更多的藝術電影帶給廣大觀眾。其次,電影節要為電影行業輸送新鮮血液,輸送更多電影新人。此外,中國電影産業發展速度非常快。電影節當然要關注電影産業的發展。”
“過去我們是一千個人在一個銀幕看一部電影,現在是一千個人在一千個銀幕上看一千部電影。”藝術電影線上點播平臺Festival Scope及Festival Scope Pro創始人兼CEO亞力山德羅·拉賈感慨,“線上平臺能夠打破電影節及電影觀眾的國家邊界,讓更多、更廣泛的觀眾看到電影節上的電影,但也給線下電影節如何差異化發展出了一道難題。”
紐約亞洲電影節執行主席塞繆爾·賈米爾期待電影節能看到更多科技帶給電影的變化。“我喜歡科技,也完全接受新的科技。未來的電影院可能不再是大銀幕,甚至連銀幕都不依賴。比如VR(虛擬現實)、AR(增強現實)等,我期待這些技術給電影新的機會。”
電影是電影節的“靈魂”
巴西裏約國際電影節執行主席伊爾達·桑地亞哥直言:“科技發展對電影節的衝擊已成新常態。流媒體的出現和盛行,也改變了電影節舉辦的方式。但電影的本質還是在講述打動人心的故事。技術的發展和講故事本身沒有什麼聯繫。電影這種藝術表達形式,最核心還是故事,其他的技術都是工具。”
電影,無疑是電影節的“靈魂”。而如何選片也在驗證每個電影節的眼光、標準和執行能力。紐約亞洲電影節在起步階段時,因為拉不到贊助,好幾年基本上都由創始人自掏腰包,再加上票房收入,才勉強支撐。但執行主席塞繆爾·賈米爾表示,從始至終,紐約亞洲電影節在電影遴選上都有自己一系列原則,即更加關注多元類型的電影,包括動作電影、恐怖電影、文藝電影等不同類型的電影。
為了吸引更多年輕的觀眾,烏克蘭基輔國際電影節逐漸將關注點放在科幻、紀錄片、主題片和年輕影人的新作品上。烏克蘭基輔國際電影節主席安德伊·卡爾帕奇直言:“電影節同時還承擔了教育功能,應該幫助年輕的電影工作者踏入更高的臺階。電影節應該給年輕人提供更多的平臺、機會,用年輕人的語言講年輕人的故事。”意大利羅馬電影節主席芙蘭茜斯卡·維亞也坦言:“我們的電影節已經有40多年的歷史了,我們
希望有更多公眾參與進來,尤其是年輕一代。”
保持商業性和藝術性平衡
對每一個電影節而言,藝術性顯而易見,商業性也無法回避。
“大的贊助商當然很重要,是可以使電影繼續存活下來的重要因素。”在談到電影節的贊助商對公正性的影響時,菲律賓導演布裏蘭特·曼多薩分享道,“大家製作的電影,都希望能在行業裏有更大的反響,但真要做到是不容易的。我更感興趣的是希望能夠有一個平衡點。”
伊爾達·桑地亞哥表示,電影節商業性和藝術性的平衡點,是每個電影節都面臨的問題。“電影節一般都需要公共資金的資助,一些愛電影的人士和機構主動前來,往往是出於對電影的熱愛。”在她看來,真正熱愛電影的人,也會不斷提出新鮮想法,既滿足投資方的要求,又讓觀眾領會到電影的魅力。“這需要電影節不斷努力,將小眾的電影製片人帶到大眾市場環境當中來。一個電影節中有不同的導演、不同的製片人,會給電影創作者帶來不同的視角和審美,才能真正改變整個電影行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