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長三角織就最密高鐵網

2019-07-31 13:37:47|來源:人民網|編輯:劉徵宇 |責編:李勝蘭

  6月,徐鹽鐵路、連鎮鐵路實施精測精調,距離開通運營更近一步。

  7月,鄭阜鐵路和商合杭高鐵安徽北段進入靜態驗收;長三角鐵路增開紅色之旅、新絲綢之路等多趟概念列車;滬寧城際鐵路實施電子客票應用試點。

  ……

  今年以來,長三角鐵路建設強力推進,客貨運輸新産品不斷推出,運輸經營捷報頻傳。

70年,長三角織就最密高鐵網

  “復興號”列車飛馳在杭黃高鐵線上

  70年昂首奮進,70年換了人間。

  70年來,中國鐵路以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為人民群眾創造美好生活新時空為己任,發展呈現“加速度”,形成密集完善的高鐵網,人暢其行,貨暢其流,書寫了精彩蝶變的時代答卷。

  長三角鐵路成網,重構區域經濟發展“新版圖”

  1949年8月1日,新中國成立前夕,中國鐵路上海局集團有限公司的前身——上海鐵路局正式成立。如今,在長三角這片熱土上,織就了全國最密的鐵路網,以全國8%的鐵路營業里程,承擔了全國20%的旅客發送量。

  70年前,鐵路設備陳舊落後,長期處於癱瘓狀態。滬寧、滬杭甬、津浦、隴海等單線鐵路,技術標準低,採用木枕、雜型軌和非標準道岔,單線運輸,列車平均時速30公里左右。

  1949年底,我國鐵路營業里程2.181萬公里,人均只有“半支香煙”的長度。那時的上海鐵路局營業鐵路僅有1400余公里。

  1968年9月30日,南京長江大橋建成通車,天塹變通途,結束了列車輪渡過江長達1.5小時的歷史。至此,列車通江只需2分鐘。

  進入80 年代,華東地區迅速掀起“中取華東”“強攻京九”“再取華東”等鐵路建設大會戰,強力推進“短平快”擴能改造工程。

  1996年9月,中國鐵路史上工期最緊、一次性建成里程最長的鐵路大幹線——京九鐵路全線通車運營。

  1997年至2006年,我國對主要幹線鐵路實施大規模技術改造,進行六次大面積提速,列車最高時速提至200公里,實現新的飛越。

  2008年4月18日,我國第一條時速250公里有砟客運專線——合寧客運專線通車運營。

  2010年7月1日、10月26日,時速350公里的滬寧城際鐵路、滬杭高鐵先後通車,蘇浙滬形成“鐵三角”黃金通道。

70年,長三角織就最密高鐵網

  現代化的上海調度指揮中心

  70年滄桑巨變。蕪湖、銅陵、南京大勝關長江大橋等大國工程相繼建成通車。現代化的調度指揮中心落戶上海,這個“神經中樞”晝夜不捨,高效運轉,指揮著列車安全有序運行。上海虹橋、南京南、杭州東、合肥南等現代化高鐵客站拔地而起,打造了區域“新地標”,帶動一座座新城誕生。

  近十年來,長三角地區鐵路四通八達,營業里程突破1萬公里,達10560公里,是建國初期的8倍。鐵路公交化開行客車超過1000對,時速350公里“復興號”列車開行進一步擴容。

  目前,長三角區域內基本建成佈局合理、覆蓋廣泛、高效便捷、功能完善的“1—3小時”高鐵交通圈,同城效應顯現。現代化的上海虹橋站最高日發送旅客逾33萬人,運營時間內平均不到2分鐘就有一趟高鐵列車到發。高鐵在帶給人們便捷出行體驗的同時,悄然改變著人們的生活方式,強力助推了長三角一體化高品質發展。

70年,長三角織就最密高鐵網

  全國規模最大的上海虹橋動車運用所內,投入春運的高鐵動車正整裝待發

  裝備實現重大跨越,鐵路發展邁入新時代

  解放初期,華東鐵路設備、設施落後,基本是單線,條件簡陋。通信均為架空明線,信號設備原始低級;鐵路道口簡陋,多為簡陋竹木欄杆,運輸作業普遍採用手寫口傳,或依靠人工奔跑、傳遞信息等方式完成;站房簡陋,售票、候車室空間狹小……

  技術裝備是鐵路發展之基。70年來,長三角鐵路線路運營里程在增加,列車速度密度在提高,運輸安全日趨穩定,巨變的背後靠的是“高精尖”設備。

  上世紀80年代前,牽引動力多為國外淘汰的ND2、ND5等雜型機車,性能差、車齡老、功率小;客車車型雜亂,多數貨車載重低於40噸。

  “1984年12月,我們告別蒸汽機車,使用國産DF4型內燃機車。”南京東機務段機車司機姜愛舜説,“當時牽引列車時速只有50公里左右。”

  進入90年代,長三角鐵路加快裝備現代化、信息化步伐。通信傳輸邁向光纜化、數字化、智慧化。檢測設備逐漸升級換代,轉向“人工+機械”模式。構建起完善的安全檢測和預警系統,探頭站崗、滑鼠巡邏、電子圍擋、刷臉驗證、機器人巡檢、無人機巡查……安全監控和應急處置手段多樣。運輸安全保障機制從最初人盯人,發展到“人防+物防+技防”的新格局。

  “現在,工務人上道作業,不再像以前那樣手不離洋鎬、耙子、籮筐‘三大件’。”負責寧安高鐵養護維修的蕪湖工務段養路工牛軍説,高鐵釆用國産重型無縫長鋼軌,列車安全平穩行駛,刺耳的“哐當,哐當”撞擊聲音沒有了。而今,綜合巡檢車、大型養路機械、檢測車、鋼軌探傷車、清篩車、搗固車、打磨車等先進裝備投入使用。

  為保障運輸安全,長三角鐵路在運用機車上安裝機車信號、自動停車裝置、列車無線調度電話“三大件”。如今,更為先進的LKJ機車運行監控裝置“黑匣子”,紅外線車輛軸溫測控系統“電子眼”,客車軸溫報警器,像一個個安全哨兵,各司其職,分兵把守在萬里鐵道線上。

  改革開放後,鐵路加大對普速客車車輛升級換代。日夜奔跑的貨車“變臉”越來越快。新型貨車車輛裝配構造時速,由50公里提高到120公里;載重從建國初期的30噸、40噸,躍升至70噸、80噸;客車主力車型採用構造時速160公里的新型車,全列臥鋪動車組上線運行。

70年,長三角織就最密高鐵網

  “復興號” 列車奔馳在祖國廣袤的大地上

  2008年4月18日,時速250公里“和諧號”動車組其疾如風,從合肥始發,沿合寧客運專線駛向南京,運營時間由4小時縮短至1小時。

  2018年9月21日,中國標準動車組“復興號”以350公里的時速飛馳在京滬高鐵線上,其安全性能更穩、速度更快。

  長三角動車組成為旅客運輸的主力軍,動車組配備由2012年末的294標準組,增至目前的715標準組,約佔全路動車組總數的21%,其中“復興號”增至169組,位居全國鐵路局集團公司首位。

  智慧服務便民利民,旅客擁有更多幸福感獲得感

  7月27日,滬寧城際鐵路進行電子客票應用試點,這是鐵路客運服務的重大創新舉措,旅客乘車憑證邁向無紙化、電子化時代。

  一張火車票,就是一張請柬。70年來,鐵路售票從硬板票、軟紙票、磁介票到刷身份證乘車,從人工售票到網絡售票,再到電子客票,折射出鐵路的變化發展。

  上世紀80年代,安徽阜陽、合肥和江蘇徐州等地民工潮涌。每到春運,旅客最大的難題就是買票難、出行難,購票排隊的“長龍”擠得旅客喘不過氣來,票販子屢打不絕。

70年,長三角織就最密高鐵網

  上世紀90年代,火車站前排起的長龍

  “在春運售票高峰期,為化解買票難問題,上海站連續多年租借上海普陀、虹口區體育館開設春運售票‘大賣場’,鐵路職工與旅客同樣疲憊不堪。”回想那時的情景,現任上鐵國旅公司票務分公司總經理、時任上海站售票部副主任黃建琴有道不完的辛酸。

  進入二十一世紀,科技發展日新月異,鐵路售票進入“互聯網+”時代。2011年1月,中國鐵路12306官網正式運行,旅客坐在家中即可上網購票、掌上選票。

  近十年來,微信支付寶支付、APP自主選座、接續換乘、在線候補票等功能相繼推出,購票“長蛇陣”消失了。網絡購票逐漸成為主渠道,80%以上的旅客選擇移動客戶端、互聯網購票。

  傳統人工實名制核驗,費時費力,客流高峰時段,旅客進站口經常堵塞。2017年起,上海局率先推廣應用自助實名制核驗閘機,應用人臉識別智慧技術,驗證驗票環節通過能力效率倍增。目前,長三角鐵路旅客自助刷臉進站通道總數達464條,佔全國鐵路23.2%。旅客全程自助式出行漸成新常態。

70年,長三角織就最密高鐵網

  2018年春運期間,上海虹橋站候車大廳內,旅客在有序候車

  旅客沈建國回憶説:“以前,乘坐火車不敢吃不敢喝,人太多,廁位有限,上廁所要排長隊,有的旅客只得穿上尿不濕。”

  小廁所是個“民心工程”。近年來,鐵路部門大力改造更新站車廁所,由專業人員動態保潔,昔日“臟亂差”,如今“美潔凈”。在上海虹橋、杭州東等客站引入“廁位使用智慧引導”、智慧“刷臉”取紙、“潮汐廁位調節”等服務新功能,緩解旅客入廁難,“小天地”讓旅客有了獲得感。

70年,長三角織就最密高鐵網

  高鐵列車員微笑出乘

  新時代,鐵路服務內涵再深化。高鐵車站“一站一景”,自動扶梯、冷暖空調、電子顯示屏、電子茶爐、網絡訂餐、掃碼點餐等先進智慧服務遍及站車,旅客出行品質大幅提升。

  服務國計民生,急難險重任務面前挺起鋼鐵脊梁

  “鐵路有著‘半軍事’化的優良作風和光榮傳統。無論在解放戰爭,還是在抗美援朝期間,鐵路人總是衝鋒在前,多拉快跑,全力支援前線,搶運物資,保家衛國。”上海局集團公司退休老職工張錦渭回憶説。

  70年來,上鐵人始終牢記“人民鐵路為人民”的服務宗旨,在急難險重任務面前,總是以服務國家大局為重,勇於擔當,敢於啃“硬骨頭”。

  2003年春天,“非典”疫情肆虐中國,鐵路緊急行動,晝夜奮戰在抗擊“非典”的前沿陣地,協助衛生防疫部門查找和移送病人,築起鋼鐵防線。

  2008年初,我國南方地區發生低溫雨雪冰凍災害,交通受阻。危難時刻,上鐵人萬眾一心投入抗災運輸,及時搶運滯留旅客。同年5月,四川汶川發生特大地震,蘇浙皖滬等地鐵路部門緊急行動,搶運救災物資,用愛心與責任築就通往災區的“綠色通道”。

  長三角地處我國東部沿海,沿海颱風、江河水患災害頻繁,鐵路邊坡溜塌、水漫道床、路基懸空等險情多發。廣大幹部職工不畏艱險,合力抗災,一次次地用行動保障鋼鐵大動脈的安全暢通,護衛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産安全。

  路擁軍,軍愛路,鐵路與部隊“一家親”。長期以來,鐵路與部隊在服務國防建設、軍事運輸等方面保持著深度融合,相互支援,為國防和部隊建設提供了可靠運力支撐。

70年,長三角織就最密高鐵網

  中歐班列裝車情景(圖片均由中國鐵路上海局集團有限公司提供)

  70年,長三角鐵路持續深化改革,全力保障關係國計民生的重點運輸,主動做好上海特奧會、北京奧運會、殘奧會、上海世博會、進口博覽會等運輸服務;心繫“三農”服務,積極投身交通扶貧、精準脫貧攻堅戰,在中小城市多站點、多方向開行始發列車,大力開行民工專列、貨運列車,攜手百萬農民奔小康;變“坐商”為“行商”,建設路網性物流中心,發展“門到門”全程物流服務,組織“鐵公水”集裝箱多式聯運,擴大中歐班列開行範圍,數量與品質雙雙提升,為社會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