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治理“最後一公里”如何發力

2019-08-29 10:18:17|來源:新民晚報|編輯:劉徵宇 |責編:李勝蘭

城市治理“最後一公里”如何發力

  ■ 歐江大廈二十四層開設的公司 本報記者 王凱 攝  

  12345市民服務熱線數據顯示,近年來住宅小區綜合治理成為居民投訴焦點,包括居改非擾民、承重墻胡亂敲、佔用公共空間等等。今年上半年,物業管理類訴求多達24800多單,其中涉及居改非6095單,改變房屋結構有6050單,安全隱患和社會矛盾凸顯。城市治理的“最後一公里”該如何發力?

  居改非毀寧靜

  2016年,本報曾報道肇嘉浜路768弄歐江大廈“居改非”現象嚴重,居民不堪其擾。報道刊出後不久,物業大力整頓,禁止新公司入駐。然而,好景不長,如今“居改非”現象又有抬頭之勢。記者昨日在現場看到,大樓裏住宅房改建成辦公室情況比比皆是,樓道裏建築材料堆放滿地。工人進出裝修,物業看不見嗎?對此,物業經理兩手一攤,“我們只能勸阻為主,沒有執法權。”究竟是真“管不了”,還是“燈下黑”?

  作為小區管理“頑疾”,“居改非”常常陷入“根治難”的窘境。究其原因,“居改非”審批和相關經營證照頒發涉及規劃、房管、工商、環保、公安等部門。由於部門之間銜接不夠,難以從源頭上加以控制。此外,業委會與物業公司的“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也使“居改非”現象愈演愈烈。

  浦東新區海富花園“居改非”亂象已有10多年,居民年年投訴,媒體多次曝光,但始終不曾解決。海富花園有6幢高層建築,其中4幢為純住宅樓。這4幢樓裏開設的公司五花八門,有培訓機構、酒吧、餐廳,甚至還曾開過化學品倉庫,令人“嘆為觀止”。縱觀記者調查過程,癥結一覽無余:街道社管辦表示涉及多部門管轄,情況複雜;房管辦表示無執法權;市場監管部門認為,難以明確居民樓裏飯店經營性質……由此可見,各部門都有管轄權,且職責交叉,反倒讓“居改非”陷入“九龍治水”的桎梏。

  承重墻胡亂敲

  家住長寧區金鐘路340弄51號的王先生反映,今年8月初,4樓業主大肆興土,私自敲毀多堵承重墻,令人憂心。他上門制止,無人理睬;向物業反映,依然如故。無奈之下,向12345市民服務熱線求助。目前,北新涇城管中隊已立案調查,並責令業主恢復房屋承重結構。王先生透露,該業主尚未修復承重結構。

  因亂敲墻闖的大禍新聞報道屢見不鮮,為何還是難以阻擋有人以身涉險,抄起榔頭狠狠敲?今年8月,本報報道普陀區金鼎路1600弄陽光威尼斯55號樓底樓承重墻被“連根斬斷”,改建成理髮店。24層居民樓傷筋動骨,樓裏居民每天提心吊膽,“房子成了‘空中樓閣’,實在是折磨人。”

  業內人士指出,承重墻執法存在“入戶難、取證難、恢復難”三道障礙。前端巡查機制不到位,無疑會加大後續執法難度;當對違法行為取證調查時,執法人員常遇到大門緊閉,業主“失聯”局面;此外,違法當事人拒不配合,不願恢復房屋原狀情況更不鮮見。

  精細化管理在路上

  社區是城市治理的“最後一公里”,隨著環境治理力度加大,以及損壞承重結構、破壞房屋外貌等物業管理類執法事項移交給城管系統,無不考驗著精細化管理的水準。

  “堵源頭嚴執法是破解社區難題關鍵所在。”市城管執法局相關負責人介紹,全市目前有5950個城管社區工作室,建工作室的初衷就是為了讓市民發現問題,第一時間能與社區城管聯繫,執法人員也能提前介入,力爭把問題消除在萌芽狀態。同時,針對居民反復投訴社區“老大難”問題,城管還將推廣“訴轉案”的力度,通過一系列聯勤聯動治理機制,更好解決居民“身邊事”。另外,針對嚴重威脅公共安全的行為,提高違法成本,堅決追究刑事責任。“加強居住小區的執法和管理,會是城管下一階段的重點所在。”

  本報記者 季晟禎 實習生 姚儲傑

  明日熱線預告

  9:00-10:00 

  普陀區城管執法局副局長 陳波

  10:00-11:00 

  虹口城管執法局局長 吳迪

  13:30-14:30 

  金山區城管執法局局長  屠偉忠

  14:30-15:30 

  崇明區城管執法局副局長 王惠東

  互動平臺

  市民服務熱線:12345

  新民晚報熱線:962555

  手機客戶端:12345

  手機客戶端:新民App

  微信公眾號:新民幫儂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