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位諾貝爾文學獎得主作品集結滬上

2019-10-14 09:41:00|來源:文匯報|編輯:李佳藝 |責編:劉徵宇

  原標題:多位諾貝爾文學獎得主作品集結滬上 多年來成規模引進形成長尾效應

  多位諾貝爾文學獎得主作品集結滬上

  前不久揭曉的諾貝爾文學獎開出“雙黃蛋”,結果對上海出版人來説卻並不陌生——2019年得主、奧地利作家彼得·漢德克的中文版權早在十年前就被上海人民出版社·世紀文景攬入囊中,9種作品連夜加印,每部印數預計達5萬冊;2018年得主、波蘭女作家奧爾加·托卡爾丘克的最新兩部小説已被浙江文藝出版社上海分社購得,將於明年推出中譯本;更不用説石黑一雄、奧爾罕·帕慕克等早在得獎前就已被上海出版界拿下獨家版權,已分別推出9種、13種中譯本,領跑國內圖書市場……“中獎率”這麼高絕非偶然,其背後是上海出版業多年來的專業實力和深耕堅守。

  連日來,圖書市場上諾獎效應拉動加上人氣口碑持續發酵,多部獲獎圖書熱銷,有的單本銷量甚至出現暴漲500倍的井噴;一些電商平臺的加印圖書預售發貨期已排至一個月後……在上海人民出版社社長、總編輯王為松看來,這是出版社眼力、筆力的“被證明”,更是長期“守望”世界文學現場、探照燈般挖掘傳播佳作收穫的專業回饋。

  早在拿獎前就引進版權,提早佈局“鎖定”優質作者

  浩瀚書海考驗著出版人的判斷與前瞻性,如何主動出擊佈局“鎖定”優質作者資源?早在十年前,世紀文景就開始引進翻譯彼得·漢德克作品,自2013年後陸續推出《罵觀眾》《守門員面對罰點球時的焦慮》《無欲的悲歌》《左撇子女人》《緩慢的歸鄉》《去往第九王國》《形同陌路的時刻》《試論疲倦》等中譯本。

  發表于1966年的劇作《罵觀眾》為漢德克贏得歐美文壇廣泛關注,但在中國他仍屬小眾。引進之初,世紀文景總經理姚映然被漢德克的敘事風格所打動,認為這是“接續亞裏士多德傳統的作家”,她並不擔心作品賣不火,而是希望精彩的寫作帶給讀者純粹的文學愉悅,因此在出版設計理念上,這套譯本成了文景團隊最早做文學大套係書的一大嘗試,“從封面到編排,簡潔統一,不嘩眾取寵,賣給那些真正喜歡文學和戲劇的讀者。”

  洽談後拿下版權出書是第一步,讓好作品被更多人分享,是維護出版品牌、擴大作者影響的必經之路。2013年,彼得·漢德克曾接受上海書展上海國際文學周邀約,只是遺憾因病未能成行。2016年10月,在出版方力促下,漢德克首次來到中國。作家孫甘露是上海場活動的對話嘉賓之一,他至今記憶猶新,在上海思南讀書會、上海作協大廳舉辦的新書分享活動座無虛席,互動環節提問相當專業,令作家本人刮目相看,深深為中國讀者對作品的理解和上海出版人的專業素養而感動。

  更早之前,另一位諾獎得主、土耳其作家奧爾罕·帕慕克也被世紀文景順利“拿下”。“做出版跟跑步很像,堅持‘專業化’深耕,需要艱苦的訓練和持續的挑戰,以及極其自律的生活。任何一個環節掉鏈子,都不會有驚喜出現。”姚映然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談到,在日復一日的看選題、讀書中,出版人和編輯要磨練眼光,尋找有特色的、能激起閱讀興奮的好作品;將一本本稿子變成滿足讀者需求的産品;並絞盡腦汁自我突破,説服作者,為每部作品匹配有創意的行銷推廣方案……“這是我們工作的日常,要讓自己不斷融入、學習、觀察、操練。”

  無獨有偶,在奧爾加·托卡爾丘克獲諾獎前數月,浙江文藝出版社上海分社就取得她兩部最新力作版權,分別為長篇小説《糜骨之壤》和短篇小説集《怪誕故事集》。為最大程度尊重原作,兩部作品將直接譯自波蘭語原本,讓讀者充分感受作家的語言魅力。

  精耕細作贏得專業口碑,開拓國際文學市場版圖

  以專業眼光瞄準前沿動態,不急功近利,堅持精耕細作,以口碑贏得讀者和市場的肯定,成了上海出版界奮力前行路上的共識。多年領跑國內翻譯文學出版界的上海譯文出版社,擁有多位諾獎作家作品中文版權,除了石黑一雄,早年就拿下的海明威、福克納等名家版權一直保持到進入公版期;還有公認的世界文壇實力派、諾獎大熱門的瑪格麗特·阿特伍德、村上春樹等作家,多部作品中譯本也持續熱銷。

  “在競爭日益激烈的國際版權環境下,出版品牌需要長線呵護。經營作家作品,不能僅僅是‘一錘子買賣’。小到一封郵件的回復,再到日常關係、發行活動的策劃組織,都離不開一支專業素養高的團隊。”上海譯文出版社副總編輯黃昱寧告訴記者,不怯場、有底氣、有對話能力、有頭腦的出版人,更能贏得作者和版權代理的信任,不斷開拓國際文學的市場版圖。

  近年來,在英美語種以外,滬上出版界也將眼光投向更多小語種門類。比如,上海譯文出版社引進出版的“挪威現當代文學譯叢”,集結國際布克文學獎候選作家羅伊·雅各布森《奇跡的孩子》、都柏林文學獎得主佩爾·帕特森《我抗拒》、“北歐黑色小説之父”古納爾·斯塔阿萊森《死亡的隨從》等,堪稱目前國內規模最大、收錄最全的挪威現當代文學譯叢,填補目前國內對挪威乃至北歐優秀文學譯介的空白。

  “數年前出版社就開始關注相對小眾但影響不容忽視的小語種文學,團隊囊括了幾乎各個語種的專業編輯,這一優勢讓文學果實並不因地緣語種的隔閡而被忽略。”黃昱寧説。而系統性、成規模的書係背後,正是出版人深耕細作所積累的精準文學判斷力。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