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你好·我是渭南”——渭南新形象全球多語種對外傳播平臺上線儀式參會領導合影留念 (攝影 行向輝)
渭南市委宣傳部副部長、外宣辦(市政府新聞辦)主任楊建秦與國際在線董事長藏具林(右)簽訂戰略合作備忘錄 (攝影 行向輝)
上線儀式上,渭南市委書記李明遠(左二)向嘉賓贈送渭南特色禮品(攝影 行向輝)
國際在線陜西頻道報道(柳洪華):近年來,渭南堅持貫徹新發展理念,聚焦追趕超越,落實陜西省委“五新”戰略任務,加快“三地一中心”建設,不斷通過提升營商環境、打造國際山水旅遊目的地等放大對世界的吸引力,正在以開放包容的姿態擁抱世界,國際知名度和影響力不斷提升。10月8日,“世界你好·我是渭南”——渭南新形象全球多語種對外傳播平臺上線儀式在濃厚的國際化氛圍中舉行,儀式結束後,國際在線陜西頻道總編輯史佳對中共渭南市委書記李明遠進行了專訪。
中共渭南市委書記李明遠(右)接受國際在線陜西頻道總編輯史佳的採訪(攝影 行向輝)
史佳:“世界你好·我是渭南”——渭南新形象全球多語種對外傳播平臺是渭南在全省首家設立的對外傳播平臺,渭南故事將通過多種語言向世界傳播,這會給渭南帶來怎樣的改變?
李明遠:渭南山水靈秀,華山聳立、黃河奔流;歷史悠久、人文薈萃,涌現出字聖倉頡、酒聖杜康、史聖司馬遷、隋文帝楊堅等一大批流芳古今、影響深遠的傑出人物,是中華文明重要發祥地之一。渭南更是一片紅色的熱土,深埋著紅色基因,渭華起義的烽火照亮了西北大地,老一輩無産階級革命家習仲勳為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事業建立了彪炳史冊的豐功偉績。豐富的自然、歷史、人文等資源賦予了渭南的獨特性,有“一城山水,半城古韻”的美譽。這些資源在世界上都享有很高的美譽度,很多日本、韓國等境外遊客慕名而來,是渭南聯通世界的窗口。
近年來,我們致力於向世界宣傳推介渭南。此前,國際在線與渭南舉辦過奧地利主流媒體記者絲路起點渭南行、駐華外交官“一帶一路”渭南行等活動,都是我們進行國際化交流的諸多嘗試。但此前,渭南缺少系統對外宣傳形象的渠道和途徑。此次“世界你好·我是渭南”——渭南新形象全球多語種對外傳播平臺的上線,就是要架起渭南通向世界的“高速公路”,解決渭南與世界各國間的信息交互問題,向世界全方位展現渭南形象,將會對渭南的招商引資、友好城市等方面産生積極地促進作用,為渭南帶來更多的發展機遇,使渭南在新時代樹立新的更優形象。
華山,海拔2154.9米,國家5A級景區,位於陜西省渭南市華陰市(縣級市)境內(供圖 渭南市委宣傳部)
史佳:從陜西的“東大門”到關中平原城市群“次核心”城市,不斷升級的城市定位對渭南發展的深層意義有哪些?
李明遠:渭南地處關中平原東部,位於關中平原城市群中心區域,擁有國家級高新區和省級經濟技術開發區,工業基礎良好;農業結構多元,糧食産量居全省之首,素有陜西“糧倉”之稱。同時,渭南區位優越、交通便利,東襟黃河與山西運城、河南三門峽毗鄰,西與60公里外的西安相接,每天有120列高鐵通向全國的大中城市,到西安咸陽國際機場只需一小時車程。再者,渭南擁有區域內較好醫療資源和教育資源,居民生活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很強。作為一個地級市,渭南的城市價值尚有更大的開發潛力和空間。
今年1月國務院正式批復了《關中平原城市群發展規劃》。隨著規劃的出臺,渭南在區位、人文、資源等方面的優勢更加明顯,發展空間和潛力更大。為此,我們提出了建設關中平原城市群“次核心”城市的定位和目標,就是主動地融入西安這一核心,依託西安的科教資源等優勢,按照“西安研發,渭南製造”的思路,推動經濟高品質發展,打造經濟發展次核心。比如,渭南3D列印園區的發展,可以依託西安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研發優勢,承接中試及後續製造的産業實體。同時,我們正在著力打造渭南(西安)創新創業孵化器,搭建起渭南企業與西安優勢資源對接合作的橋梁,作為展示的窗口、招商的平臺、創新的載體,提升渭南企業創新創造能力,加快産業轉型升級。
大西高鐵(供圖 渭南市委宣傳部)
史佳:您在渭南曾任市長,現任市委書記,一直致力於渭南多個方面有較快的提升和改變,可以看出您對渭南的發展充滿信心。那麼,您對未來渭南的發展有什麼樣思考?
李明遠:新時代的渭南,正處於政策機遇疊加期,發展前景廣闊。建設好關中平原城市群“次核心”城市是渭南當前和未來一段時間內的重要工作。2018年年底,渭南將出臺一個關於建設關中平原城市群“次核心”城市的決定,為“十三五”後期和“十四五”描繪一個發展方向。通過“次核心”城市的建設,渭南將形成“西融、東聯、內優”的格局。
“次核心”城市建設大致包括五個方面。一是工業轉型升級,將傳統工業升級和新型工業發展相結合,比如渭南正在做的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食品、航空等,承接西安部分工業和晉陜豫黃河金三角産業的轉移;同時加快推進富閻一體化、臨渭區與臨潼區間的經濟協作區等,加深渭南與西安的協同性,激活區位優勢。二是打造“次級交通樞紐”,全面對應“三個經濟”,推進城際鐵路、華山支線機場等建設,比如北部的人去東部、南部不一定要經過西安,可以從黃陵經過白水、蒲城再到渭南,統籌打造公路、鐵路、航空“次級樞紐”,未來遊客也可以參觀兵馬俑後直接到渭南遊玩,既可以緩解交通壓力,又可以提振渭南旅遊。三是聚力文化旅遊,精心策劃“一日遊”“兩日遊”“三日遊”等精品旅遊線路,將山水、人文、歷史、紅色文化等串聯起來,推廣宣傳中原腹地唯一的大荔沙苑等渭南特有的旅遊資源,實現全域旅遊整體推進。四是繼續深化農業轉型升級,提高設施化程度,實施區域共享品牌,逐步從單純的糧食向“果畜菜”為主轉變,進一步擴大白水蘋果、大荔冬棗、臨渭葡萄等品牌化效應和規模化種植。五是大力推進鄉村振興,結合渭南實際,在貫徹中省意見的基礎上,重點圍繞鄉村振興、鄉村空間佈局建設、農業産業三個方面和鄉風文明、鄉村治理兩項工作研究制定專門的“三規劃兩導引”,更好地指導和推動鄉村振興戰略在渭南落地見效;全域建設美麗鄉村,推廣大荔模式,打造“渭南樣板”;在富平探索試點“駐村規劃師”,通過對鄉村進行園林式、個性化設計,整體提升渭南鄉村的風貌品質,避免“千村一面”。
結束語:新時代的車輪正在前行,新渭南的大幕已然拉開。隨著關中平原“次核心”城市建設的推進,渭南將成為工業協調發展、交通四通八達、城鄉融合發展、天藍地綠水清的“多元、平衡、生態、幸福、國際化”聚合之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