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在線陜西頻道報道(羅赟鵬):西鹹新區是經國務院批准設立的首個以創新城市發展方式為主題的國家級新區,又是關中—天水經濟區的核心區域,區位優勢明顯、經濟基礎良好、教育科技人才匯集、歷史文化底蘊深厚、自然生態較好,具備加速發展的條件和實力。西鹹新區經充分利用區位優勢和政策宏利,經過幾年的實幹發展成為助推大西安國際化建設不可或缺的力量,併為中國城市創新發展提供了一些新的可供借鑒的經驗和方式。
首屆創新城市發展方式(西鹹)國際論壇(攝影 劉銳)
近日,以“新時代·新經濟·新城市”為主題的首屆創新城市發展方式(西鹹)國際論壇在西安舉行,論壇邀請國內外在城市創新發展方面卓有見識的專家、學者和企業代表等參與相關的議題的討論,併為西鹹新區城市未來創新發展做研究性的分析和探討。
西鹹新區發出創新城市發展方式“好聲音”
在社會日新月異的變革下,人類社會正在經歷著有史以來的規模最大、速度最快的一個城市化過程。在城市發展過程怎樣讓生活在此的居民擁有更好、更舒適的工作、學習、生活環境是城市建設規劃和參與者共同所面對的問題。首屆創新城市發展方式(西鹹)國際論壇是西鹹新區基於自身定位,邀請國內外專家,與世界分享西鹹新區創新發展的方式和方法,同世界交流最新城市創新發展方式的訊息,從而探索出推進城市化發展的最佳路徑。
新加坡著名國際城市規劃大師劉太格做主旨演講 (攝影 鄭楊軍)
在開幕式暨高峰論壇上,圍繞著論壇主旨,新加坡著名國際城市規劃大師劉太格、拉津德·帕喬裏,復旦大學歷史地理研究所教授、中央文史館館員葛劍雄,PFC與SRJ文化公司董事局主席史蒂文·克拉克·洛克菲勒,從各自領域出發,從經濟、人文、環境、城市規劃等不同角度度的來表述他們對創新城市發展方式的理解,分析當下城市在發展中存在的一些實際問題,探討交流城市創新發展的核心驅動因素。
參會的北京首都師範大學教授GREENE認為,首屆創新城市發展方式(西鹹)國際論壇的舉辦,是創新城市思想的全球匯聚,高校也要創新教學方式,希望年輕人接受這些理念後更好的進入社會,投身新型城市建設事業,期待西鹹新區的創新城市發展更加深入。
來自美國矽谷高創會,也是科技論壇互動式討論主持人特雷弗科文接受採訪時表示,西鹹新區舉辦創新城市發展國際論壇,對時下尋求城鎮化在迅速發展的同時,保持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是很有必要的。西鹹新區將向國際展現自己在這一方面創新發展模式和經驗,並將與國際對話,找尋城市創新發展的最佳方式。
多議題、多角度探析創新城市發展方式
在本屆論壇上,除了舉行開幕式暨高峰論壇外,還舉行“未來城市規劃建設與管理國際論壇”“科技創新與新經濟國際論壇”兩個平行論壇和高端智庫圓桌會等活動,通過特色展覽、主旨演講、對話交流等形式,探索未來城市創新發展新路徑,為中國和世界城市高品質發展提供“西鹹樣本”,貢獻“西鹹智慧”,共繪發展藍圖。
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組織原負責人、諾貝爾獎得者拉津德.帕喬裏做主旨演講 (攝影 鄭楊軍)
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組織原負責人諾貝爾和平獎得主拉津德·帕喬裏從氣候環境方面發表了他的看法,他表示必須清醒認識到低碳發展是人類社會的指導原則,各個城市也要設定自己的目標,快速的採取行動,要用可再生的能源,擴大城市綠化面積,捕捉二氧化碳等等,所有這些都需要社會更加高效的使用能源,鼓勵使用低碳或者是無碳的能源。如果社會能夠用其它可再生能源發電的話,一定會極大的減少溫室氣體排放。西安有責任要對如此發展變化的一個世界做出自己的貢獻。
圓桌論壇上與會專家積極討論,為創新城市發展方式建言獻策(供圖 西鹹新區管委會)
新加坡規劃設計大師劉太格表示,城市發展要有特色,但不一定是搞標誌性建築,更重要的是自然環境,把老建築和小村鎮能當做紫禁城來保護。應該把城市當做一個族群來對待,而不是當作一個單體,讓城市的片區、衛星鎮、小區有機組合。
國務院參事、住建部原副部長仇保興認為,城市的發展需要包容,現在面臨的許多問題都亟待用彈性理念去應對解決。城市面臨的新考驗是前人沒有遇到的,新技術的涌現、快速的發展意味著城市高度國際化。人是城市的主體,以人民為中心就意味著城市是開放的、是包容的、是不分階層的。革命性的創新要賦予城市韌性和彈性,可以吸收未來對城市社會、經濟、技術系統和基礎設施産生衝擊的那些黑天鵝事件,衝擊來到的時候,能夠維持基本的功能不變,或者能夠在功能喪失後迅速恢復。城市的韌性是基於多樣性,多樣性才是創新的,才是能夠良性演變。
科技創新與新經濟國際論壇現場(攝影 宋雪煒)
此外,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總經濟師、理事會執行局副主任陳文玲,國家發改委國土開發與地區經濟研究所所長肖金成,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原所長韓文科,科技部全國振興城市經濟研究會理事長、科技部辦公廳原巡視員、調研室主任胥和平等專家從各自領域出發,立足國際視野並結合西鹹新區建設取得成績,共享發展經驗和智慧,探尋創新城市發展方式的高效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