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延安市黃龍縣:扶貧路上的“女漢子”
中央廣電總臺國際在線  2018-11-30 17:40:49

  國際在線陜西消息:“你好,我叫呂建平。”要不是見到本人,相信許多人看到這個名字第一反應會想到是個男性的名字,但恰恰相反,今年30歲出頭的呂建平,是延安市黃龍縣三岔鎮的一名“女漢子”扶貧專幹。

延安市黃龍縣:扶貧路上的“女漢子”

  呂建平(左一)在黃龍縣長石頭村貧困戶齊文喜家查看家庭養殖業增收情況(供圖 黃龍縣委宣傳部)

  一筆“小賬”,折射出扶貧工作的量之大

  2016年7月,三岔鎮將平時工作認真細緻又有責任心的呂建平從鎮乾果站調整到扶貧站,面對著迥然不同的工作內容和複雜的扶貧現狀,她立即投入了工作。

  “説實話,扶貧專幹這個差不好當。” 呂建平吐露了自己內心的想法。她算了一筆賬:2017年,剛接手扶貧工作時,全鎮建檔立卡戶137戶249人,其中一個貧困戶就涉及130多條信息,如此下來,做完全部貧困戶的信息採集、比對、錄入、修改等工作,光過手的信息就有三四萬條。“一個貧困戶4套檔案,一套檔案下來基本上都有30頁的內容要填寫或者審核,再加上鎮村檔案,全鎮137戶下來,這個審核量可想而知……” 呂建平一邊介紹著,一邊比劃著,經她這麼一算,看似一筆小賬,結果卻讓人望而卻步,而這只是呂建平日常工作的中一項內容而已。

 一個女人,巾幗不讓鬚眉工作更出色

  群眾要脫貧,關鍵還要産業來支撐。在走訪中,呂建平了解到木昌橋行政村的戢政國掌握一定的土法釀酒技術,她便第一時間上報鎮上,在鎮村兩級的精準施策下,2017年,戢政國家庭人均純收入就達到6142.5元。三岔鎮黨委書記李廣愛介紹説,“鎮村兩級扶持戢政國發展土法釀酒項目,在幫助其穩定脫貧、持續增收的同時,旨在通過抓點帶面,發揮示範引領、輻射帶動作用。”

  事實上,戢政國土法釀酒産業的扶持確實發揮了帶動周邊貧困群眾增收的作用。一方面,戢政國釀酒需要大量的玉米,而他周邊的貧困戶大都種植玉米,這樣一來,在生産過程中,優先收購村上貧困戶的玉米,既確保了貧困戶增收,又有效應對了市場的價格波動。另一方面,在釀酒繁忙季節,能夠吸納村上勞動力,增加勞務收入,同時還能傳授生産技術,為下一步擴大再生産奠定了人力和技術基礎。

  2015年,陜西果業集團進駐黃龍縣,先後在三岔鎮流轉土地6460余畝用於發展矮化蘋果,並在孟家山行政村王家峁組建立了矮化蘋果基地。該基地從建園到後期管理,共雇傭周邊群眾5300余人次,其中精準扶貧戶1200人次。2018年與有勞動能力的精準扶貧戶簽訂協議27份,基地內務工人員年平均增收7200余元。這一項項産業的落地與成長都浸透著呂建平的努力和辛勤的汗水。“我只是把一線的呼聲和需求匯總上報,這些項目的落地開花都是各級領導和部門努力的結果。”呂建平心裏清楚,扶貧工作是一項系統工程,絕不是一個力量能夠完成的。

  一個殊榮,背後的故事還在述説

  腳下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澱多少真情。作為全鎮扶貧工作業務的具體負責人,呂建平在脫貧攻堅工作中始終勤奮努力、任勞任怨,在她的默默付出和努力下,三岔鎮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工作成效顯著,2017年穩定脫貧46戶116人,2018年實現在冊貧困戶9戶19人脫貧。在全縣脫貧攻堅專項考核中,三岔鎮多次名列前茅,她也憑藉紮實的工作,贏得一項殊榮:被延安市委、市政府評為2017年度脫貧攻堅先進扶貧幹部。

  呂建平常説:“脫貧攻堅工作關乎貧困群眾切身利益,容不得一絲懈怠和馬虎,對自己有再高的要求都不為過。”而三岔鎮黨委書記李廣愛更是給予了她很高的評價:“她就是鎮上扶貧工作的眼睛和窗戶,別人不懂的政策她要懂,別人不知道的數字她要一清二楚。”

  由於特殊的角色和崗位要求,呂建平一直奔波在扶貧一線,經常早出晚歸,時常還回不了家。“我對兒子和父母虧欠的太多,可是一想到能讓大家早日脫貧,過上好日子,一切付出都是值得的。”呂建平説。(文 陳文冰 呂哲 編輯 張雅潔)

編輯:李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