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在線陜西報道(柳洪華):1月21日,“金豬年 趣渭南”——中國時評名家品渭南大型文旅體驗活動在渭南啟動。此次活動邀請10位時評名家走進渭南,訪渭南山水,品渭南人文。
“金豬年 趣渭南”——中國時評名家品渭南大型文旅體驗活動啟動儀式現場(攝影 張靜攀)
近年來,渭南以建設關中平原城市群“次核心”為城市發展定位,以“三個經濟”為經濟社會發展抓手,以全域旅遊示範市創建為目標,形成了新時代渭南發展新格局。
“次核心”定位明確渭南發展格局
2018年1月,國務院批復同意了《關中平原城市群發展規劃》,其中渭南定位是“一圈一軸三帶”空間格局中的重要節點城市和區域性交通樞紐。在新的機遇和使命下,渭南提出了建設關中平原城市群“次核心”城市的新定位和新目標。渭南市委書記李明遠曾在接受國際在線陜西頻道採訪時説:“渭南的次核心,是相對於西安這個核心而言。渭南要主動地融入西安,依託西安的資源和優勢,推動經濟高品質發展,打造經濟發展次核心。”
在新的發展格局中,渭南與周邊城市的聯繫更緊密。向西,渭南與西安融合,打造“西安—渭南”經濟共同體;向東,與黃河金三角區域城市聯通,促進渭南與黃河金三角區域聯動發展;內部,進一步優化渭南市域空間。通過“次核心”城市的建設,渭南將形成“西融、東聯、內優”的格局。
渭南經開區青島啤酒車間(攝影 崔正博)
“三個經濟”為“次核心”城市建設賦能
陜西省正在全力發展樞紐經濟、門戶經濟、流動經濟。2018年全年,西安咸陽國際機場貨郵吞吐量突破30萬噸、旅客吞吐量超過4460萬人次;“長安號”中歐班列共開行1235列;西銀高鐵穩步推進,西延高鐵啟動建設,陜西省共接待境內外遊客6.3億人次,旅遊總收入5994.66億元,“三個經濟”發展成效也在越發突顯。做強做大門戶,提升樞紐功能,促進要素流動,成為陜西持續推動“三個經濟”的三駕馬車。
渭南地處關中平原城市群中心區域,區位優越、交通便利,有發展“三個經濟”的條件和潛力。渭南匯聚了高鐵、鐵路和高速公路優勢,韓合機場建成、西韓城際鐵路加快建設、華山機場全面開工,圍繞核心交通樞紐構建物流大通道和要素集散地的條件更加成熟,關中立體綜合交通次核心地位呼之欲出,為樞紐經濟發展奠定基礎。
其次,渭南作為陜西的“東大門”,承東啟西、雙向開放的獨特位置,給了渭南融入“一帶一路”大格局、突圍門戶經濟的機會。此外,圍繞流動經濟,渭南聚焦要素聚集與流動,推動鐵路、公路和航空等多式聯運,構建現代化物流體系,進而促進産業結構調整、轉變發展方式,提高地區經濟整體競爭力。加快發展物流産業,已成為渭南推動樞紐經濟、門戶經濟、流動經濟建設的重要抓手。
擦亮渭南文旅産業發展文化標識
剛剛過去的2018年,渭南市委市政府堅持以山水人文為綱,以全域推進為要,以建設“具有山水靈氣的陜西東大門”和“華夏山水文化旅遊目的地”為發展目標,推動文化旅遊深度融合。
政策上,渭南相繼出臺《渭南市創建全域旅遊示範市創建工作實施意見》《關於建設華夏山水文化旅遊目的地的意見》《渭南市關於加快推進旅遊與農業等十二個行業融合發展的實施意見》,明確創建任務、創建內容、政策措施及實現路徑,保障渭南全域旅遊示範市創建走上快車道。
大荔洛河橋橫跨同州湖景區(攝影 崔正博)
此外,渭南緊抓全域旅遊示範市創建,支持華陰、韓城、大荔創建國家全域旅遊示範區,加快蒲城槐院裏、潼關古城、合陽莘國水城、白水倉頡中華上古文化園等景區建設,積極打造全景式覆蓋、全産業發展、全季節體驗、全社會參與的旅遊龍頭産業。多舉措推進,使渭南文旅産業得到高速高品質發展。
渭南圍繞“依託大山水,弘揚大文化,打造大景區,帶動大産業”的思路,“華夏之根、文化之源、河山聖地、人文渭南”成為渭南文旅産業發展的文化標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