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在線陜西消息:大年三十立了春,但正月初六的一場雪又把冬日的寒涼召喚回來,渭南市合陽縣金峪鎮溝北村村民王永剛和妻子坐在自家新修的三間平房裏,燒旺了清潔煤爐子,暖烘烘的,看電視上人們在曬春節帳單,閒來無事,夫妻倆也算起了自家的“賬”。
不算不知道,一算嚇一跳。夫妻倆喜笑顏開,照2018年這收入,這日子還愁啥?攤開帳單看:前院新修的三間平房,是政府危房改造補貼的資金,25800元,等於搬了個新房沒花錢。
家中的兩個孩子上學也能享受到政府補貼,兩個孩子書本費和生活費算下來一年也就是8000元。
要説這支出也不少,但是去年一年家裏22畝紅提純利潤就有15萬元,不但還上了當初申請的政府扶貧貼息貸款5萬元,還還了一部分老父親看病欠下的賬,就這也餘下不少,徹底甩掉了貧困戶的帽子。
“今年咱好好幹,在紅提品質和口感提升上再下點功夫,把那一部分欠賬一還,日子就越來越好啦。”王永剛笑著看看妻子:“這賬越算心裏越美氣。”
2012年,王永剛的父親患病住院。為了給父親看病,王永剛辭了外地的工作,花完了攢下的錢,還欠下十幾萬元賬,可最終也沒留住父親。王永剛一家四口和老母親住在漏風漏雨的土窯裏熬日子。好強的王永剛總想著快點還清欠賬,在人面前也能抬起頭。聽大家都説紅提收益好,他就種植了12畝紅提,可不懂技術也缺乏經驗,投進地裏的錢年年都打了水漂。年底一算賬,王永剛和妻子就頭疼,不知道這窮帽子要戴到啥時候。
“要説如今紅提能有這收益,還是多虧了村兩委班子的帶動。”王永剛説。位於合陽縣城西北20公里處的溝北村,兩面環溝,産業結構單一,集體經濟薄弱,村兩委經過調研,推進“資源變資産,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改革,培植農業主導産業、發展村級合作組織。
2014年以來,金峪鎮溝北村相繼成立了産業服務中心和果蔬專業合作社,在農戶自願的基礎上,將土地經營權統一流轉到産業服務中心。合作社全鏈條幫扶農民,産前,統一規劃産業佈局,為村民引進種苗,實行分區作業;産中,為村民提供技術支持,聘請農技專家,定期開展技術培訓,引進農資供應公司,由合作社擔保,向農戶賒銷所需農資;産後,組織客商上門收購,統一銷售結算。
目前,金峪鎮溝北村累計流轉土地2200畝,發展紅提冷棚330畝,果蔬溫棚30畝。脫貧攻堅戰打響以來,帶動貧困戶發展蘋果96畝、紅提130畝、鮮桃104畝,共幫扶提質增效貧困戶41戶,土地分紅貧困戶8戶,産業脫貧33戶。
王永剛就是依靠産業脫貧這33戶中的一戶,當他把發展紅提的意願和困境一起提出來時,金峪鎮溝北村主任李存才當即建議其擴大種植規模,經過村上協調,把周邊的10畝土地流轉給他,村上還免費送了他2500棵紅提苗子。
針對缺乏紅提種植技術這一點,村上每年組織紅提種植戶前往紅提産業發展早發展好的地方學習,還專門邀請種植專家來村裏手把手指導,紅提種植中用的一切農資,均可以在村裏的農資店賒賬,成熟了也有客商統一收購。
“去年,我家22畝紅提,畝産量是2500斤,一斤的收購價就是5.5元,一共能賣30多萬元,把農資這些成本一取,凈利潤差不多就是15萬元。”王永剛又算了一遍賬。
中午時分,雪停了,太陽竟然出來了。陽光照在新貼的“福”字上面,王永剛和妻子心裏一陣舒坦。(供稿 渭南市委宣傳部 編輯 李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