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西安非遺傳人楊帆講述兒時玩具“泥叫叫”背後的故事
中央廣電總臺國際在線  2019-03-09 17:54:50

  國際在線陜西消息:在2月中旬舉辦的西安高新非物質文化遺産展上,一個擺滿了五顏六色彩繪泥哨的小攤吸引了眾多市民及遊客駐足停留。憨厚可掬的十二生肖、活靈活現的福娃萌寶、底蘊十足的戲劇臉譜……泥巴、顏料與傳統技藝的奇妙組合,催發了神奇的藝術反應,引發群眾陣陣驚嘆。作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産——魚化“泥叫叫”技藝的第五代傳承人,楊帆已從73歲的老父親楊雲峰手中接過傳承的旗幟,帶著父親堅守一生的匠心與自己推陳出新的信念,在非遺保護與傳承之路上走得更加堅定。

  西安非遺傳人楊帆講述兒時玩具“泥叫叫”背後的故事

  魚化“泥叫叫”技藝第五代傳承人楊帆(供圖 西安高新區管委會)

  熱愛中堅守:不忘初心一生幹好一件事

  魚化“泥叫叫”又稱“戲人”“娃娃哨”“小唐三彩”,是一種彩色的低溫陶玩具哨子,兼有音響和觀賞雙重屬性。造型豐滿、古樸、簡練,多以戲劇歷史人物和神話人物為主。“泥叫叫”曾流行百餘年,是許多人兒時夢寐以求的小玩意,歡樂過很多老陜人的童年。身為土生土長的魚化寨村民,楊雲峰與楊帆這兩代人,都是伴著魚化“泥叫叫”的哨聲成長起來的。“泥叫叫”之於他們,就像是割捨不斷的根和魂。

  提及“泥叫叫”的由來,楊帆講了一個奇妙的傳説。相傳在清末,魚化寨東圍墻村外的“娘娘廟”裏住著從外地流落來的楊、樊兩位老漢,他們心靈手巧,用當地獨特的黑壚土捏成娃娃哨換錢兌物。形態鮮活的娃娃哨被村上的孩子爭相搶購,引發了村民效仿製作。後來,每逢農閒時節,村子裏家家戶戶取土做娃娃哨,送到西安城隍廟、八仙庵等地,由挑擔小販穿街走巷叫賣,十分暢銷。東圍墻村也因此被譽為“娃娃哨村”,“泥叫叫”亦成為當時孩童們心中不可多得的玩具。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魚化寨幾百戶村民以做“泥叫叫”為生,小小的彩色泥哨養活了無數家庭,也為那個淳樸的年代增添了一抹聲響和亮色。自小生活在這樣的環境中,加之對這門技藝的真心喜愛,楊雲峰在十幾歲時便練得了一手做“泥叫叫”的好技藝。製作“泥叫叫”需要先借助模具翻出造型,而天性勤奮愛鑽研的楊雲峰卻不滿足於舊模型,便自己設計畫圖製作新模具。楊帆回憶説:“父親是當時最年輕的模具製作匠人,他做的模具很暢銷,村裏人都爭相購買,沒有不誇的。現今市面上所有的‘泥叫叫’,幾乎都是用父親研製的模具做出來的。”

  西安非遺傳人楊帆講述兒時玩具“泥叫叫”背後的故事

  活靈活現的“泥叫叫”(供圖 西安高新區管委會)

  傳承中創新:革故鼎新賦予非遺更多可能

  非遺的保護與傳承,歸根結底要落實到每一個傳承人。作為第五代傳承人,48歲的楊帆已經從事“泥叫叫”製作30餘年。回憶往昔,楊帆笑言,幼時的他常常成為全村孩子艷羨的對象,因為那珍貴的、難得的泥哨,在楊帆家裏就像吃飯睡覺一樣稀鬆平常。“小時候我睡在炕上,父親就在炕邊做‘泥叫叫’,還用裝滿‘泥叫叫’的簸箕壓住我的褥子邊,防止我掉下炕去。”一筐筐七彩的泥哨,一聲聲清脆的哨響,伴隨了楊帆的整個童年,成為他記憶深處最美好、最懷念的時光。

  長大一些後,父親的泥哨工作室便成為楊帆新的玩耍場地。調皮之餘,楊帆時不時也會給父親打打下手,做些簡單工序。耳濡目染下,楊帆少年時便學會了“泥叫叫”的製作技藝,並對藝術産生了濃厚的興趣。

  多年來,楊帆一直堅持對“泥叫叫”的研究製作進行創新,對造型及觀賞性做了很大改進,如把浮雕形狀改為圓雕,把底部變平,讓泥哨可以站立,同時還將單一的娃娃哨改良為連體,讓哨聲多孔齊鳴,堪稱一絕。

  楊帆認為,“泥叫叫”應有一種文化體系的傳承脈絡,不能純粹迎合當今社會,而喪失傳統文化特點。“‘泥叫叫’的外形審美應該更加復古,更具有傳統底蘊。我想以藝術的角度回到古代,再用現代人的審美方式在‘泥叫叫’上表達出來。”為做好傳承創新,楊帆收集了各時代的哨子,研究它們的工藝造型和文化特點,並深入發掘陜西歷史文化,尋求更有創意的靈感。楊帆還與父親一起整理了經典秦腔故事《鍘美案》《五典坡》《遊龜山》《拾玉鐲》中的人物造型。他表示,自己鍾情于唐代仕女、漢俑的造型以及半坡遺址中陶器的幾何紋樣。“希望能將這些造型和元素運用到‘泥叫叫’設計中,推陳出新、革故鼎新,挖掘傳統藝術的更多價值,賦予這項非物質文化遺産更多可能。”楊帆説道。

  談及“泥叫叫”技藝的下一代傳承人,楊帆説,正在讀大學的兒子也對藝術産生了濃厚的興趣,相信非遺的薪火將代代相傳、生生不息。“現今,更多年輕人加入到非遺傳承保護的隊伍中,為這些古老的技藝注入新鮮血液,讓非遺煥發出新的生機和活力。叫響非遺文化品牌已不再是一句空話,而是指日可待的現實。”楊帆表示。( 文 于秋瑾  編輯 陳嵐)

  

編輯:王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