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在線陜西消息:“李挺美家六口人1200元、石貴榮家五口人1000元、申興旺家六口人1200元……”近日,在陜西省渭南市白水縣杜康鎮和家卓村委會院子裏,隨著村“兩委”幹部的叫號聲,村民喜滋滋地拿著股權證排隊領取村集體經濟第三次分紅紅利。從三年前的“窮家薄業”到現在的“苦盡甘來”,和家卓村的變化在白水縣極具代表性。
工作人員為村民分紅核算
白水縣和家卓村集體經濟合作社(以下簡稱“合作社”)是渭南市第一家村級股份經濟合作社,在白水縣第一個實現自主經營産業分紅,也是全縣第一家分紅給全體村民的合作社,更是全縣分紅次數最多,累計分紅數額最大的合作社。在2018年元宵節期間,合作社為66戶建檔立卡貧困戶均分紅1000元,2019年1月再次為61戶貧困戶分紅57084元,此次已經是第三次分紅,為217名貧困戶和1933名群眾共計分紅43400元。
工作人員為村民發放分紅資金
大河有水小河滿 發展産業硬道理
在包聯部門白水縣委組織部駐村工作隊的帶領下,合作社創新實行“支部+集體經濟組織+園區+貧困戶”的四位一體産業扶貧模式,積極申請陜西省農業廳産業扶貧專項資金180萬元,以村集體30%、貧困戶70%的比例設置受益權,建立和家卓村設施農業扶貧産業園,建造10座設施大棚,貧困戶不僅可以在産業園務工領取工資,還可以享受年底分紅。近年來,合作社還爭取了“蘇陜協作資金”120余萬元,建成佔地300平方米澱粉加工廠一座,通過深加工增加紅薯附加值,讓原先産值不到2000元的每畝地如今翻了一番,帶動全村及周邊村種植紅薯1000余畝。2019年春節期間,合作社推出“和園禮盒”系列農産品,再次為村集體經濟創造凈利潤20余萬元。
借東風築巢引鳳 謀發展村企共建
白水縣和家卓村集體經濟合作社的飛速發展,還離不開緊抓鄉村振興政策機遇,積極招商引資,大膽採取村企共建、合作共贏的混合所有制模式,高標準打造了渭南市首家田園綜合體——和園。近年來,合作社以農村“三變”改革試點工作為契機,爭取上級的扶持資金和技術入股,為村級發展注入新活力。合作社按照村集體佔股51%、企業佔股49%的比例共同建設,在開放入股後,村集體經濟經營性資本迅速從150萬元壯大到4950萬元,真正以“村企共建”推動“村企共贏”,開創互利共贏、共享發展的合作新局面,該混合所有制模式也得到了由中國人民銀行主管發行的《金融博覽》權威期刊中深度報道。自試運營以來,和園累計接待遊客120萬人次,旅遊綜合收入約1600萬元。在推動旅遊業之餘,和園也為群眾搭建創業新平臺,為30戶村民提供創業平臺,為200人提供穩定就業崗位,為19位貧困戶提供公益性就業崗位,帶動群眾增收110萬元,村集體資産由100萬元增長到4500萬元。在2019年3月,和園由此被陜西省人社廳授予“全省返鄉就業示範園區”。通過期年建設,和園已實現了全村有能力的貧困群眾全部轉移就業,帶動周邊農家餐飲、攤點等增加村民收入,加強三産融合,探索了一條發展鄉村旅遊脫貧致富的新路子。
挖掘鄉村振興人才 為發展注入活水
功以才成,業由才廣。推進鄉村振興,要靠黨建引領,也要靠人才落實。白水縣和家卓村的振興過程中,始終把“人”的因素放在重要位置來考慮,實行積極、開放、有效的人才政策,讓各類人才在鄉村大施所能、大顯身手。在近年來,和家卓村共吸納七名有經營頭腦的年輕黨員群眾建強村兩委班子,領辦集體經濟實體,增加集體經濟收入,並吸引外出鄉賢能人帶資金、帶項目、帶經驗回村創業。(文/圖 張維 編輯 吳宇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