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在線陜西報道(趙浚喆):3月30日,西安建築科技大學舉行高延性混凝土應用技術發佈會,發佈了西安建築科技大學土木工程學院教授鄧明科團隊研發出的“高延性混凝土加固技術”。
西安建築科技大學校長劉曉君、住房與城鄉建設部科技與産業化發展中心性能認定處處長高真、陜西省住房與城鄉建設廳副廳長李衛軍、西安碑林區副區長惠旋等領導嘉賓以及來自國內20多個省市的設計、建築、施工、材料等行業代表共300余人出席發佈會。
能抵抗9度以上地震的混凝土
“傳統房屋砌完墻後,施工者不用在墻體表面抹砂漿,只需抹上1.5釐米厚的高延性混凝土。即使達到汶川地震震中的強度,房屋也不會出現裂縫,更不會發生坍塌。”鄧明科在發佈會上介紹説。
西安建築科技大學土木工程學院教授鄧明科介紹高延性混凝土成果 供圖 西安建築科技大學
據悉,高延性混凝土是基於微觀力學的設計原理,以水泥、石英砂等為基體的纖維增強複合材料。與普通混凝土相比,高延性混凝土具有高強度、高韌性、高抗裂性能和高耐損傷能力,拉伸性能可達普通混凝土的200倍,也被稱為“可彎曲”混凝土。
發佈會期間,西安五和土木工程新材料有限公司總經理劉志遠向現場觀眾詳細講解了“高延性混凝土應用技術”推廣合作模式,並與來自雲南、重慶、浙江、寧夏等省市自治區的企業簽訂合作協議。
據悉,“高延性混凝土應用技術”已發展為由材料到結構、設計到施工、試驗研究到工程應用的系列技術,獲得60項國家專利,其中發明專利40項,被列為“2018年全國建設行業科技成果推廣項目”,並在陜西、雲南、山西等國內10多個省市自治區立項編制標準。截至目前,高延性混凝土應用技術已經成功應用於國內20多個省市自治區包括唐韓休墓壁畫整體加固搬遷、安徽毛坦廠中學加固以及雲南和寧夏等自治區危舊房改造等500多個項目,覆蓋危舊房改造、中小學宿舍加固、文物保護和軍民融合等多個領域。
住建部科技與産業化發展中心性能認定處處長高真表示,高延性混凝土能夠提升城鎮房屋建築抗震防災能力,它的推廣及應用,將為實現“住房安全有保障”提供有力支撐。
校企合作 探索産學研一體化路徑
“學校在支持和推進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的進程中,依託膜分離技術成果轉化案例,探索了基於團隊控股的‘研究院+公司’成果轉化模式,這一模式有效助推了高延性混凝土技術的轉化和産業化。”西安建築科技大學校長劉曉君在發佈會致辭中説道。
2014年,得益於學校的支持,鄧明科和幾位志同道合的校友創建西安五和土木工程新材料有限公司,專門從事高延性混凝土及其相關技術的研發、推廣和應用。
2017年,在學校的支持與推動下,西安建築科技大學高延性混凝土材料與結構研究所成立,為高延性混凝土及其加固技術的系統研究搭建起了平臺,走出了由試驗研究、理論體系建立到工程應用的産學研一體化路徑,讓高校科技成果與産業發展“無縫對接”變成現實。
“2018年,資産經營公司代表學校以技術成果投資入股五和土木工程新材料有限公司,實現了高校平臺與企業的協同發展。”西安建築科技大學資産經營公司總經理劉榮補充道。
校地合作 打造新經濟增長點
從想法到研發,從産品到市場,鄧明科一直在堅持不懈尋找打通“産學研用”之間壁壘的方法。2015年,鄧明科團隊入駐西安碑林區環大學創新産業帶(以下簡稱“環大學創新産業帶”)後,他逐漸找到了答案,在環大學創新産業帶,鄧明科的創業團隊享受到了量身定制的企業孵化、成長、發展服務。
近年來,碑林區與西安建築科技大學以環大學創新産業帶為媒,依託西安建築科技大學工程設計優勢學科,在載體建設、成果轉化、創新創業等方面進行全面合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績:簽約共建環大學數據智慧小鎮,共建集科研開發、創新創業等多項功能于一體的建科大廈,舉辦歐亞經濟論壇——首屆絲綢之路國際創新設計周,探索校地融合新機制,共同孵化了五和土木等優秀企業。
下一步,碑林區將繼續深入實施“大學+”新經濟發展模式,建立大學生就地創新創業、成果就地實施轉化、科教資源就地開放共享的校地融合新體系,推進城市管理向大學延伸、大學資源向新經濟轉化,形成校地合作共建“一流大學、一流學科、一流雙創”的新機制,推進大學資源轉化為新經濟,實現大學新優勢、碑林新動能的校地共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