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省渭南市大荔縣,被稱為 “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該縣的民間藝術——大荔面花在長期的發展中形成了獨特的地方特色和藝術風格。
玲瓏剔透的面花“壽桃”
造型獨特的面花虎頭
據大荔縣非物質文化遺産辦公室主任林宏霞介紹,按照四時八節、生婚壽葬,大荔面花有棗糕、鶼鶼、虎頭、喜饃、壽桃等樣式。以洛河為界,洛河以北的面花細膩精巧,洛河以南的面花粗獷大氣。而阿壽村的建築型面花更是別具匠心,村民用指尖捏出了另一個面花世界。
早在上世紀90年代後期,阿壽村花饃早已聞名省內外。村上幾個巧婦創作的《藥王廟》面花,氣勢恢宏,古樸拙趣。她們按藥王廟建築形狀,逐件生捏熟蒸,最後組裝成一體。這些面花逼真地再現了廟門的戲樓、門樓、廟門兩側鐵旗桿、牌樓、石獅、前後殿、萬人傘等細節,這樣宏大的花饃作品在省、市、縣大賽中多次奪魁,被稱為“中國一絕”。
大荔面花不但承載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還成為當地群眾發展經濟的一項産業。目前,大荔有省、市、縣三級面花非遺傳承11人,有大、小型面花製作店舖(作坊)500多家,2000余人參加面花製作,帶動貧困戶30余人,年銷售達1500多萬。(來源 渭南市委宣傳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