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企業扎堆投資非洲 各方呼籲理性投資規避風險

國際在線報道(記者 李蔚、律德倫):根據2013年發佈的《中國與非洲的經貿合作》白皮書,非洲目前已成為中國二大承包工程市場和第四大投資目的地。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走進非洲大陸,尋找商機。在這個過程中,也出現一些問題,比如中國企業扎堆兒進入一個市場。

 

隨著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將目光投向非洲,中資企業在這裡的競爭也日趨激烈。就連承建了贊比亞最大水電站擴建項目的中國水利水電建設集團(中水電)也感到了壓力。中國水電十一局贊比亞公司的總經理劉本江説:“我們原來來之前對我們承包企業來説,中水電是在贊比亞是唯一一家央企,現在我估計,央企來了有6、7家了,央企級別的。這個數量上來説來了很多。就是競爭啊,對一個公司來説競爭就加劇了,而且市場的容量是有限的。”

 

劉本江所説的情況,得到了中國銀行(贊比亞)有限公司總經理周建軍的證實。自從1999年進入贊比亞以來,中行為不少企業提供了金融服務。周建軍説,目前,扎堆嚴重已經成為中國企業在當地面臨的一大問題:“早一些年的時候,政府如果有一個項目,大概招投標參與競標的企業大概會有兩到三家,現在可能翻了十倍都不止了,就是各類且都在往這邊集聚。”

 

企業數量的增加,一方面帶來的是競爭,但另一方面很多企業只是看中了非洲的商機,但對當地的風險並沒有清晰地認識。中國銀行(贊比亞)有限公司總經理周建軍説:“一到這種大的項目的時候,我們的企業搶的就非常兇。而且沒有考慮到這種風險,沒有考慮到你中標之後的風險。因為目前從目前的現狀來看,我們贊比亞財政赤字情況這麼嚴重,然後這個項目資金的支付已經面臨到一些困難,其實對我們企業來説,你中標了以後,做完了之後你面臨著一個工程款回收的一種風險在裏面。”

 

不僅對企業本身有風險,對當地市場上所有的中國企業同樣有危害:“這個市場,客觀講這個市場沒有那麼大,而我們來的人,有這麼多企業往這邊擠的話,會造成市場競爭的一種混亂,這就會對我們企業造成一種惡性競爭。”

 

不僅是中國企業間的惡性競爭,由於企業數量大量增加,不少新進入的企業不了解當地法律和風土人情,經常會和當地産生矛盾。中國駐贊比亞經濟參贊柴之京説:“從工程的施工能力來講,融資能力都沒有問題,但是就是在投資的,因為投資除了融資能力,施工能力,可能更主要的還是對國家的一個判斷,從政府到國家的前景,到政策的穩定性,連續性,怎麼樣跟當地的企業去打交道,怎麼樣跟當地人打交道,怎麼樣跟當地周邊的社團,宗教,勞工,七七八八這種組織,怎麼樣跟人家去打交道,這可能是我們這方面的能力還有待提高。”

 

中國企業走出國門,理應有利於企業的發展,與當地實現共贏。但如果盲目地扎堆兒,則既損害企業自身利益,也有損中國企業在當地的形象。而這種狀況不僅僅贊比亞有,在坦桑尼亞、莫桑比克等其他非洲國家都存在。究其原因,在於一些企業在進入一個國家之前,沒有對市場進行過充分調研。對此,中國駐桑給巴爾總領事謝雲亮表示,企業在選擇到非洲興業之前,首先要做好充分的市場調研,做到理性投資。

 

謝雲亮説:“你要是想成功,你要注意哪些,你要選好項目,當地的資源是什麼,法律法規是什麼。”

 

中行(贊比亞)有限公司總經理周建軍也強調,由於歷史原因,非洲國家的法律法規非常健全。因此,中國企業在走進非洲之前,一定要在了解市場的基礎上,了解當地的法律法規,規避法律風險:“非洲各個國家的政治體制都不一樣。走進非洲的話,首先一點,一定要了解當地的法律。其實,這些非洲國家的法律非常健全,法律文件可以堆得很高很高。如果按照在中國的經營方式和中國的環境來判斷非洲的這些國家的環境,風險是非常大的。走出來的企業首先要規避這些法律風險。一定要在對市場充分調研的基礎上了解該國的法律,這一點是非常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