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結兩岸才能擁抱世界 何必捨近求遠
編輯: 李思媛 | 時間: 2014-11-18 10:24:08 | 來源: 中國台灣網 |
北京APEC會議期間,中韓宣佈談成FTA,引起台灣朝野各界廣泛討論與憂心,企業界特別擔心,韓國將成為台灣最可怕的對手。台灣“國政基金會憲政法制組”顧問李訓民17日在台灣《旺報》發表評論説,這種看法絕非危言聳聽。
兩岸之間有共同的語言、文化,更有超過150萬以上的臺商與家屬,在大陸打拼經濟,竟然受制于意識形態、認同的泥沼,從簽署ECFA以後,兩岸經貿談判,被假議題打敗,節節後退,刻意製造矛盾,真是匪夷所思。
兩岸《服貿》、《貨貿》的進展,攸關台灣未來加入RCEP及TPP契機,去“做”就好了,台灣已無再去討論“得失”的空間,那些反對的理由,事實證明貽笑大方。
李訓民指出,從地緣政治態勢而言,中國大陸崛起係必然,而非偶然。韓國已利用該市場,活絡了經濟,現正利用FTA,進入這個全球最大的內需市場,與日本及其他發達經濟體競爭,這本來是台灣的機會,竟然讓韓國捷足先登,現在已無時間再扼腕了。
台灣是距離大陸最近、也是受到衝擊或受惠最大的實體。簽訂ECFA,已化危機為契機,慨然走上正途,豈有半途而廢之理。
現在兩岸《服貿》、《貨貿》等卡關空轉,前提居然是太陽花學運時妥協“立法”的《兩岸協議監督條例》草案,必須先行通過。諷刺的是,該草案在“立法院”連付委討論,都被擋下,審查機會一點都沒有,島內黨政協商發揮不了作用,形同虛設,“立法院”席次最大的國民黨,淪落至此。民進黨以《兩岸協議監督條例》草案為擋箭牌,最終再設關卡,全力阻擋《服貿》、《貨貿》通過,以無知之幕,欺蒙台灣百姓,真是讓台灣邊緣化了。
《中國時報》評論説,兩岸政經關係搞好,美國也會正視,因為美國對臺也有經濟利益。陳水扁當局執政時代,主張法理“台獨”、“公投綁大選”,鬧得兩岸雞犬不寧,互不往來,美國彼時有因此全力支持台灣嗎?反稱陳水扁係“麻煩製造者”。
國際政治及經濟相當現實,有能力“舍”及“給”的國家或實體,才能存活,區域經濟下的FTA益顯重要,根據臺當局“經濟部國際貿易局”8月的貿易進出口統計,大陸仍是台灣最大貿易夥伴,東協各國係第二大貿易夥伴,為掌握既有優勢,台灣不與大陸簽FTA,那要跟誰簽呢?
16日,台灣《中央日報》網絡報發表評論説,台灣FTA引起台灣産業界一片恐慌,有兩種代表性的看法.一種看法是,部分人評估5年內台灣會損失6000千億台幣以上的商機,另一種看法認為這種説法有些誇大,陸韓即使簽署了FTA,但這是需要時間逐步達成的最後目標,台灣方面只要加快自由化腳步,未必不能後來居上,只要台灣能夠提升産品品質,並且後續腳步跟得上區域一體化,未必註定是輸家。
評論指出,客觀地説,以上兩種説法都有所本,也都有自己的論述基礎。不過,如果我們仔細分析這兩種説法事實上有共通的部分,那就是台灣還是要走“開放”的道路,差別只是在早開還是晚開。早開的好處是及早融入區域一體化,不但可以先佔市場,而且可以先期獲利;晚開的好處則是伺機再動,或許可以爭得更好的條件。再説,或許還可以藉機調整台灣的産業結構,這對於增強台灣的産業競爭力,避開競爭對手的強項,發揮己方之所長,説不定能有意外的收穫。
到底這兩種説法哪一種比較接近事實呢?老實説這多少有點賭一下的味道,誰也無法論斷誰是誰非。可是有一點是可以確定的,那就是台灣不能“賭輸”。
既然輸不起,而且上述兩種説法其實是有“開放”的共通點,那麼是否就該往開放的方向走。也就是説島內朝野是否應該鋪設好理性討論的平臺,然後開始理性討論服貿、貨貿乃至與其他區域組織簽署自由貿易協定的條件。這樣一來,台灣就能走向開放的道路,或許速度無法太快,但也不至於太慢,這總比現在這種原地打轉,毫無進展的狀況好很多。
台灣是一個外向型的經濟體,越開放其實對自己越有利,這就是過去台灣積極參與WTO的原因。而如今面臨更大一波的開放潮,台灣必須走在這股潮流上,否則將會面臨更大困難。因此還是開大門走大路吧!
相關新聞
新聞推薦
- 兩岸攜手工程創新 推進綠色低碳發展2024-11-25
- 第四屆海峽兩岸(廈門)青年企業家籃球邀請賽落幕2024-11-25
- 馬龍確定訪台,台灣球迷直呼“請假去看龍哥”!2024-11-25
- 朱立倫強調“中華民族是根、中華文化是本” 馬英九12字批賴清德“新兩國論”2024-11-25
- 青春相約·逐夢燕趙——2024首屆冀臺冰雪嘉年華暨冰雪産業推介會在張家口市舉辦2024-11-25
- 臺胞“首來族”的專屬福利——福建土樓(永定)景區免票之旅盛大開啟!2024-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