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300名專家論“非遺”:要保護好傳統節日

中新網北京11月3日電 (記者 曾鼐)非遺保護難題何在?民族藝術如何走出去?……近300名中外學者近日齊聚北京,呼籲要保護民族節日,重視非遺教育,創新文化産業發展。

 

11月1日至2日,中國藝術人類學國際學術研討會在北京舞蹈學院舉行,近300名中外專家探討非遺保護、民俗藝術等。本屆研討會以“文化自覺與藝術人類學研究”為主題,由北京舞蹈學院、中國藝術人類學會、《民族藝術》雜誌社主辦。

 

藝術人類學自上世紀八十年代進入中國,在30餘年的發展中吸收和創新各學科門類的研究方法,已發展成為一門擁有豐富的研究對象及開闊的學術視野的交叉性新學科,吸引了眾多人類學、民俗和藝術類學科、以及非物質文化遺産的學者的關注。

 

需靠多種人才傳承非遺

 

“非遺的傳承不僅要靠當地民眾,還需要吸引不同地區的人們共同傳播”,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藝術人類學研究所所長方李莉説。

 

方李莉以景德鎮為例説,作為中國“瓷都”,景德鎮的手工制瓷術歷史悠久,也曾一度被機械化陶瓷生産所壓制,但近20年來,手工藝陶瓷作坊卻愈加繁盛,這是為什麼?

 

“傳統手工藝得到了收藏界的認同,吸引了不同的群體”,方李莉説。她指出,以往陶瓷被認為是工藝品而非藝術品,但隨著教授和藝術家們參與其中,製作出越來越多具有高藝術含量的作品,讓“大師瓷”名揚天下,從2008年開始,一些拍賣公司開始拍賣當代陶瓷藝術,讓傳統的陶瓷手工藝得到前所未有的發展。

 

方李莉説,青年人,各國的陶藝家、藝術家不斷在景德鎮開創工作室,也豐富了陶瓷文化。她説,學生工作室做得最多的産品是茶具,但卻與傳統的器皿很不一樣,賦予了更多新的、獨特的設計;外國藝術家的參與,則提高了景德鎮作為世界陶瓷藝術中心的聲譽,“推動當地形成了一個巨大的文化産業”。

 

上海交通大學人文學院院長王傑同樣表示,“文化傳承,是要讓不同的人産生認同感”。他以南寧國際民歌藝術節的發展舉例説,最初以民歌為主的藝術節,經過不斷發展已呈現一種雜糅趨勢,既包括純民歌、民歌新唱,還有帶民族元素的通俗歌曲、外國民歌等,“民歌節的傳統色彩被改變了,更具有現代性和國際意義”。

 

他説,民族文化的傳承是一個不斷變化的過程,不僅要打造區域民族文化展示的舞臺,更要實現民族文化的再生産,“構建情感的共同體”。

 

要立法保護民族節日

 

“應該通過節日儀式強化非遺的保護”,雲南藝術學院教授石裕祖説。他指出,可以通過民族自治法的立法形式,完善、整合和創新民族傳統節日。

 

他介紹,雲南阿昌族是特有的少、小民族,“阿露窩羅節”是該民族一個重要的節慶活動。為了保護當地民族文化,當地州政府以立法形式確定了節日名稱,整合了該節日的形式。

 

“不僅僅是簡單的名稱改變,而是在整合基礎上創新”,石裕祖説。他認為,文化民間儀式具有某種法典價值,它能有效地規範社會行為、善惡判斷和價值觀念,能直接或間接地影響當下的法律和制度等。

 

他認為,民族傳統文化慶典等活動中,應淡化原始宗教色彩,剔除、削減封建迷信因素等,“不斷提升本民族的文化自信”。

 

談到政府角色,西華師範大學美術學院李浥表示,政府應該營造良好的政策環境,提供有效的公共産品等。她説,文化一旦進入經濟、社會運行體系,需要保持理性,保護創新性,要遵循文化産業的自身規律,避免盲目追求成為優先産業。

 

李浥強調,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産不是把舊東西當作“活化石”,擺在博物館裏僅做展覽,也不是將民俗事象簡單地搬到現代生活中重演,而是使其成為現代生活中摸得著、看得見、感受得到的生命,“讓文化遺産植入到現代消費的需求中,要對民眾進行文化遺産經濟的教育”。

 

廣場舞應保持草根性

 

談到民俗舞蹈,日本愛知大學國際交流學部教授周星認為,應該保持“廣場秧歌舞”的草根性、自發實踐性等特點,不要盲目追求“賽場秧歌舞”。

 

周星説,“扭秧歌”是最為典型的大眾表達喜慶、快樂和希冀的草根性藝術形式,搭配嗩吶、鑼鼓等傳統民族樂器的秧歌,也被賦予了“民族”舞蹈的身份,如今隨著健身秧歌的興起,“廣場秧歌舞”依然大熱。

 

他認為,秧歌是中國獨特的文化遺産,應該著力保護,各地方、各部門舉辦的廣場舞“大賽”,對於推廣和普及廣場舞健身有重要意義。但是周星指出,“賽場秧歌”一般是根據比賽規則來設置動作,有可能束縛舞蹈的自由性,而促使其固定化。

 

周星説:作為一種集體性舞蹈,廣場舞是老百姓為調劑生活選擇的一種活動。“廣場秧歌舞應更多倡導大眾參與,健康生活,而不完全是為了表演”。(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