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慈欣談科幻創作現狀:中國幾乎沒有專業科幻作家

 

電影《三體》概念海報

 

 

●科幻名著《三體》將拍大電影

●擔心成爛片大批粉絲求放過

●原著作者接受本報獨家專訪

 

近年來突破科幻迷小圈子,在讀者中具有很大影響力(銷售至今已達40余萬套)的科幻小説《三體》三部曲將被拍成大電影的消息近日發佈。遊族影業宣佈其將拍成六部曲,單片投資將達2億元,原著作者劉慈欣將擔綱影片監製,《密室之不可靠岸》導演張番番執導。對此,大批網友“求別拍”,“求放過”,一大批“神評論”在網上表達著對該電影的擔心。對此,北京晨報記者昨日獨家專訪著名科幻作家劉慈欣,他表示,讀者的擔憂可以理解,但對大成本的科幻電影來説,做實質性的努力已經是時候了。事情總得有個開始,才能積累經驗。他表示希望影片“有一種比較厚重的風格,寧願你拍得像歷史片不像科幻片,也不要拍成一種輕飄飄的東西。”

 

站在巨人肩上拍攝有信心

 

北京晨報:讀者們對該電影的擔憂您怎麼看?您本人擔憂嗎?

 

劉慈欣:讀者擔憂是可以理解的。國內現在還沒有大成本科幻電影的拍攝經驗,但事情總得有個開始,才能積累經驗。我們現在也不是像美國上個世紀初開始時那樣從零開始,我們可以説是站在巨人的肩上。美國科幻電影剛崛起的時候,其實也像遊族公司那樣,一幫很年輕有創新精神的一些人做起來的。韓國的科幻片,其實也沒什麼經驗,但一起步就有《漢江怪物》這樣的電影。所以,我還是有信心的。

 

北京晨報:您對影片的總體基調、風格有自己的想法嗎?

 

劉慈欣:電影和小説畢竟很不一樣,其所受到制約比小説多得多,市場的制約,審查的制約,特效的制約,方方面面因素要平衡它。我願意看到的風格,是有一種比較厚重的風格,寧願你拍得像歷史片不像科幻片,也不要拍成一種輕飄飄的東西。但是具體拍成什麼樣,還要看製片方、導演的決定,畢竟電影有自己的規律。

 

《三體》改編曾經無人問津

 

北京晨報:電影改編權轉讓的情況、過程是怎樣的?

 

劉慈欣:我不是直接和遊族影業接觸,當初轉讓小説改編權時,國內科幻電影還處於很冷清的狀態,那是2009年左右,科幻作品的改編權人們不是特別關注,《三體》這部作品也遠沒有現在這樣的影響力,這都是事實。遊族影業是後來才介入的,當時就是張番番導演所在的公司,是他們公司的工作人員、製片人和我接觸的。當時除了這家公司,並沒有別的公司來問。當時我的其他作品還有人來問,有的還轉讓出去了,倒是《三體》“無人問津”。具體原因我不清楚,可能影視界有他們自己的想法。

 

北京晨報:您現在以監製頭銜介入,您會做一些什麼工作?

 

劉慈欣:對劇本監督把關,或過程中一些地方提出建議,是監製的工作。大家非常關心這部片子的拍攝,但現在我剛接手,具體情況了解得還不是太多,要看到劇本、特效設計的情況,才能做出決定。劇本應該還在完善之中。現在還沒拍出來,我們還不知道結果,具體拍什麼樣,儘自己的努力做到最好。

 

是時候開始實質性努力了

 

北京晨報:您之前也説道,《三體》這部作品的主題,並不像電影市場中常展現出的那樣那麼主流化,這對於一部具有深度的文學作品來説這其實也是很自然的,但現在改編為電影,如果作品的主題需要一些調整,您能接受嗎?

 

劉慈欣:電影受到的制約因素很複雜,尤其是一些必須要做的改變、不做不行的改變,不做電影就出不來的改變,我完全能接受,我本身是一個現實主義者。

 

北京晨報:我們現在是否已經有了某種時機?好時候?

 

劉慈欣:我們現在應該開始做這些努力了,尤其是對大成本的科幻電影來説,做實質性的努力,開始起步了。現在比5年前條件好得多。不光是投資,包括近年來不斷進入國內的美國科幻大片,其實培養了一批觀眾,培養了他們的鑒賞力。受眾群體也有了一定成熟。

 

晨報記者 劉婷

 

■劉慈欣談科幻創作現狀

 

中國沒有專業科幻作家

 

科幻文學這5年來應該説是一個繁榮期,包括讀者數量,作品影響力都有大幅度提高。但科幻作家群規模仍然有點小,從事科幻創作的人比較少。有時一些作者發表了一兩篇作品之後就消失了,真正長期從事科幻文學創作的作者,也就是30至50人之間。這些人基本是業餘作者,真正靠科幻文學創作能生活的人、專業作家,幾乎沒有。市場小,吸引不了這麼多人進行創作。

 

這中間,出版界其實是重要角色、推手,不能光靠作者與讀者之間“雞生蛋、蛋生雞”,也不能只靠作品本身,這樣永遠走不出小圈子。比如郭敬明的最世公司,近兩年一下簽約了五六個年輕科幻作家,用很大力度來推動他們的長篇小説作品,也希望這樣的出版方的舉措能夠多一些,科幻文學作品與很多類型文學作品一樣,也需要推進和宣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