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溫情版吃貨筆記:家常菜後的珍貴記憶
編輯: 陳豪 | 時間: 2014-12-23 10:35:06 | 來源: 中國台灣網 |
南瓜面疙瘩(圖片來自網絡)
【按】台灣《中國時報》藝文副刊22日刊文稱,台灣兩位作家合作的《烹調記憶》日前發表,書中尋訪了10位名人,道出他們各自難忘的家常菜,以及家常菜背後的故事,讀來令人唏噓。
童年隨母親上山吃的野菜稀飯,成了舞蹈家布拉瑞揚回歸部落的鄉愁;上級對待部屬的溫暖,就來自娘家那道全家共享的嬸婆烘雞…,由作家須文蔚、郭怡青合撰的《烹調記憶》,尋訪10位名人回憶難忘的家常菜,發表會上以宴席形式端出書中菜肴,令眾人垂涎感動。
《烹調記憶》拜訪了包括心理學家黃光國、導演楊力州、歌仔戲名角孫翠鳳、企業家黃禹銘、旅臺意大利攝影師安培淂等十位各世代、不同領域的人,從懷念的菜色串起各自人生歷程,每篇末附食譜,廣納從眷村到戲棚,來自五湖四海的各色料理。
每道菜都有背後心事。心理學家黃光國説自己不是美食家,尋思家鄉味時想起媽媽獨創的“南瓜面疙瘩”,以及這道菜象徵的動蕩家庭身世。
黃光國家在台灣,父親早年前往東北闖天下,在長春結婚生子,偽滿州國成立後被引介成為溥儀的“御醫”,日本戰敗後,隨溥儀被蘇聯軍隊俘虜到西伯利亞,從此音訊全無。
黃光國被母親帶回了台灣,高中時一家人住在窄仄的公寓裏,他最記得母親偶爾會興高采烈地下餃子、作面疙瘩,在臺式的豬油拌飯和稀飯之餘,這些麵食變得奢華好吃。
“因為受訪,我才重新翻攪起家族記憶,明白那道‘南瓜面疙瘩’,融合的正是媽媽對爸爸的思念,和她對長春與台灣兩個家鄉的濃厚感情,也因為是媽媽獨創,後來我再也沒吃過這個味道。”
開平餐飲學校創辦人夏惠汶懷念的芋頭鴨,則是年少時他被嚴厲的爸爸痛打後,媽媽端出來撫慰他的菜肴。因為這本書,他和高齡103歲的媽媽重新回憶這道菜的作法,和開平的學生反復試做18次,總算讓媽媽的芋頭鴨重出江湖。這本書出版後不到一週,夏媽媽病逝,母子倆為這本書而共同回味的芋頭鴨,也成最後珍貴回憶。
相關新聞
新聞推薦
- 入境遊訂單同比增173% 今年“五一”跨境遊雙向升溫2025-04-25
- 兩岸學者在京共話兩岸關係:統一大勢不可阻擋!2025-04-25
- 中國企業逆勢突圍底氣從何而來?外貿一線見聞中找到答案2025-04-25
- 離岸貿易印花稅政策順利擴圍 上海一年累計減免印花稅1.82億元2025-04-25
- 美臺勾連欲“練兵拒統”?國防部正告:“台獨”必將眾叛親離、土崩瓦解!2025-04-25
- 臺青赴大陸創業熱度“不降反升”2025-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