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地買家虧錢賣樓 如何看香港樓市“熊出沒”?

 

隨著香港特區政府推出“雙辣招”調控持續發力,以及美國量化寬鬆政策的逐步退出,香港部分大地産商近期大手筆降價賣房,與此同時香港豪宅買賣萎縮,一些內地客在香港虧錢賣樓。這是否意味著香港房地産將進入熊市?市場非常關注。

 

新樓盤,打折再優惠

 

2月10日,新鴻基地産位於香港元朗的“爾巒”推出156個新單位,平均售價約8526港元/平方英尺(約合71679元人民幣/平方米),比去年推售時降幅達35%,比周邊二手樓價也低10%至15%。為吸引內地買家,針對香港樓市調控雙倍印花稅和買家印花稅的“狠招”,新鴻基地産提供“交易完成後回贈稅費總額70%”的優惠。以此計算,項目的最高降價幅度超過40%。

 

香港長江實業今年初推出的新年首個新樓盤“DIVA”,折扣後優惠幅度達25%,售價處於同區域最低水準。

 

另據《大公報》報道,香港政府“辣招”打壓豪宅,過千萬住宅的買賣持續萎縮。據統計,1月份香港僅有470宗價值1000萬元(港幣,下同)或以上的住宅買賣登記,比去年12月份的732宗減少36%,此外,億元以上的貴重物業成交大減63%。

 

同期內地客在港虧錢賣樓的消息也不斷傳出。一位內地人持有位於港島山頂的300平方米房子,2011年購進花了1.28億元,最近以1.3億港元售出,賬面雖賺200萬,但連同印花稅及佣金等,估計虧損600萬元。另一處約90平方米的住宅,原由內地客以2265萬元購入,近日以2200萬元易手,實質損失180萬元。

 

不能判斷轉入熊市

 

香港財經界人士稱,樓市降溫,是特區政府一年多前連續推出“辣招”打壓樓市造成的。更重要的原因是,美聯儲退市已造成資金從新興國家和地區大規模流出,低利率資金堆積出來的“炒樓”熱潮自然有所減退。

 

香港利嘉閣地産總裁廖偉強表示,今年上半年樓價或將保持下跌趨勢,但每月跌幅較為輕微,年中樓價企穩,估計全年上下波幅約5%。

 

香港業內人士認為,部分新樓盤降價等現象,並非香港樓市轉入熊市的開始。那些降價銷售的樓盤大多位置較偏遠,交通、配套並不完善,降價主要是為了吸引客戶。

 

利嘉閣地産研究部主管周滿傑向媒體表示,前述樓盤降價尚未産生連鎖效應,但不排除未來會有其他開發商跟進降價,“就目前情況看,判斷香港樓市進入熊市為時尚早。”衡量香港樓市表現有兩個標準,即中原城市領先指數和屋苑租金。目前中原城市領先指數尚未跌破上輪熊市的低位100點,而私人住宅租金亦高於去年同期每平方英尺22.7元的水準。

 

新華社引述中原地産研究部高級聯席董事黃良升的觀點,認為香港政府的樓市調控措施曾令開發商措手不及,直到去年第四季度生意才漸回正軌,現在降價推盤,是為了追回銷售進度。黃良升認為香港樓市並未到牛熊市轉捩點,“熊市是不論樓價高低,都沒有人買,但現在需求依然旺盛,並且七八成左右都是香港本地人的需求。”

 

香港特區政府官員已多次表明立場,認為香港樓市情況仍不明朗,存在不確定因素,暫不會取消調控措施。亞洲地産董事總經理蔡志忠表示,雖然“辣招”引起諸多爭議,但調控措施有效控制了樓價過快上漲的勢頭,抑制了投機需求,對於縮小貧富差距、緩和社會矛盾也有重要意義。有業內人士認為,“辣招”在今年內退出的可能性不大。

 

內地炒香港房者,為何頻現虧錢賣樓?多數意見認為,直接原因可能與內地“錢荒”有關,在港買樓的內地人多是生意人,受銀行收緊信貸、資金週轉困難影響,一些內地投資者急於出售物業回籠資金,割肉也要賣樓套現。

 

背景:大起大落的香港樓市

 

香港房地産市場向來以大幅波動聞名。從1997年末至2003年中,樓價最高下跌了76%,但從2004年起的近10年內,香港房價開啟了一波10年牛市。監測香港樓價的中原城市領先指數(CCL)顯示,該指數從2003年末的約30點升至120點,上漲了3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