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資金池中期目標需3萬億 可當人民幣批發樞紐

中新網3月24日電據香港《大公報》報道,香港離岸人民幣發展踏入第10個年頭,香港招商局前董事長、金髮局內地機遇小組召集人秦曉形容,港離岸人幣的發展過程,為“市場驅動,政策供給”的良性互動,未來會繼續此方向走。

 

他又以“批發商”比喻香港目前的角色,指香港不僅要與內地,也要與其他“零售”地區加強溝通,尋求共同發展。他認為,香港中期而言需有3萬億元(人民幣,下同)的基礎規模,並增加人民幣投資品種,發展為全球人民幣資産管理中心。

 

隨著人民幣走向國際化,倫敦、台北等地相繼爭取加入離岸人民幣業務,秦曉認為,這代表著“有更多競爭,也有更多好的合作機會”。秦曉形容,香港目前是一個批發商,其他地方是零售,“香港目前的地位具備作為中國人民幣離岸市場的批發樞紐功能”。

 

他指出,人民幣國際化必然為網絡的概念,當中具備協合、分享效益,可改善流動性及刺激需求。其他地區加入肯定有分流影響,但由於網絡必須有個樞紐,與每個網絡上的點有單向連係及互動,香港目前正扮演樞紐角色。因此,香港不僅要多與內地有關部門溝通,也要與人民幣清算的地區加強溝通,尋找更好的共同發展道路。

 

港需穩固人民幣離岸市場

 

提到上海自貿區的成立,秦曉表示,“(自貿區)離岸賬目開放對香港的好處更多,負面影響則不多”。

 

他指出,隨著內地金融改革推進,上海作為金融中心的地位會加強,但上海自貿區的主要功能及政策,並不是金融改革,而是制度改革,以創造一個可持續和被複製的模板。該區在離岸業務上的開放,使相當部分資金流到香港,加強上海與香港的互動。

 

秦曉強調,中國達到利率及匯率市場化以及資本帳開放後,並非意味著中國再不需要離岸市場。他舉例説,美元、日圓在歐洲也有離岸市場,故香港與國際的連係,加上資本市場的繁榮程度,對中國未來發展十分重要。由於在利率市場化等金融改革過程中,也需要一個具規模的離岸市場配合,因此,從中央政府長遠政策來看,秦曉認為需要進一步穩固香港的金融地位,當中包括人民幣離岸市場。“總體來説,內地經濟改革對香港是促進,香港具先發及基礎條件優勢,在金融中不應落後於其他地區”。

 

展望未來,秦曉認為,香港應對數個範疇重點關注。首先,香港需有3萬億元基礎規模,並增加人民幣投資品種。“目前(香港)市場規模雖然取得很大增長,但是還不夠基本市場規模,(人民幣)資金池佔中國整體不足1%,很多市場投資産品及工具,因沒有規模效應、成本太高而未能發展出來”,秦曉指出,3萬億元基礎規模屬中期目標,以人民幣資金池每年增長7至10%計算,約10年達到,但最終仍要視乎市場需求及政策等動態因素。截至2013年底,香港人民幣存款與存款證餘額達到10530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