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校北上重金招攬高考狀元 內地學生漸趨理性
編輯: 左妍冰 | 時間: 2014-06-27 10:42:43 | 來源: 人民日報海外版 |
香港中文大學(深圳)今年在廣州和深圳分別設立一個考點進行自主選拔測試,該校今年的招錄計劃是300個名額,但報名人數大大超過預期,而且生源多來自各地的名牌中學。
2003年教育部批准香港8所公立大學在內地招生,目前大約有2.2萬內地學生就讀于香港高校。在經歷了港校重金招攬高考狀元、尖子生棄清華北大赴香港就讀、內地學生不適應香港生活等一系列新聞事件之後,內地學生和家長對報讀港校漸趨冷靜理性。人們的目光也更多地集中于港校北上對內地高教改革所起的作用。
在過去的數周裏,香港中文大學(深圳)校長徐揚生和他的同事,接連現身不同城市,向考生和家長解疑釋惑,“我們是剛落土的種子,稍微發點芽。”曾任香港中文大學副校長的徐揚生自言,每天如履薄冰,呵護一株“在夾縫中産生的樹苗”。
事實上,香港中文大學(深圳)並非香港中文大學在內地開辦的分校,它由深圳大學和香港中文大學合作辦學,由廣東省人民政府依法進行管理。但是,從教學模式、專業設置到教授及院長遴選,以及學術評估,均由港中大主導。學校試行理事會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理事長為港中大校長,合格畢業生將被授予港中大學位。這所學校的長遠辦學規模是在校生1.1萬人。
“要達到跟港中大一樣的水準,不僅師資要一樣,學生的品質也要一樣。”為此,學校面向廣東生源採取“631”招生模式,即高考統考成績佔60%,學校組織的筆試加面試成績佔30%,學業水準測試成績佔10%,三者的總分作為錄取依據。
與港校同樣接軌的還有每年大約9.5萬元人民幣的學費。對此,徐揚生解釋:要聘請國際一流的教授,要保證高品質教學,我們不敢“偷工減料”。內地教育專家認為,雖然香港中文大學(深圳)難以完全擺脫內地高校管理體制的束縛,但它的改革意義與創新價值不應低估。畢竟它將港校先進的課程、教材、師資、辦學理念引進來,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可供參考和學習的模板。
在華中師範大學副教授徐秉國看來,香港中文大學(深圳)類似于一條“鲇魚”,投放在內地“生性喜歡安靜,追求平穩,對面臨的危險沒有清醒的認識”的“沙丁魚”般的高校中,希望可以激發內地高校的危機感和緊迫感,最終推動內地高等教育事業的發展。王麗麗 鄭天虹 張雅詩(據新華社)
新聞推薦
- 海關保障十五運會和殘特奧會 50余批次人員物資順利通關2025-10-14
- “打,奉陪到底;談,大門敞開” 商務部回應美宣佈對華加徵關稅2025-10-14
- 《沉默的榮耀》熱播兩岸:以歷史之光映照“台獨”逆流的荒誕2025-10-14
- 台灣花蓮救災工作主要靠志願者?賴當局被批執政無能2025-10-14
- 《開閩世家閩臺源流志》第二期在福州發佈2025-10-14
- 忠實還原故宮30余件館藏文物 視障讀者觸摸系列出版物在京發佈2025-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