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貼三伏”最早文字記載于南北朝
編輯: 陳豪 | 時間: 2014-08-14 10:43:12 | 來源: 人民網 |
“三伏”是初伏、中伏和末伏的統稱,分別對應著夏至以後的第三個庚日、第四個庚日和立秋以後的第一個庚日。古籍認為這是一年中最炙熱的三天。“三伏”每年的日期不固定,通常出現在陽曆7月中旬到8月中旬之間。
“貼三伏”療法又名天灸,最早文字記載見於南北朝,明代李時珍編著的《本草綱目》也介紹了天灸療法可以“截瘧”。具體的藥方源自於清代人張璐,在其所著的《張氏醫通》中記載,以麻黃、白芥子、甘遂等辛溫散寒的藥為主,研成粉末貼于穴位上。按照中醫的説法,庚屬金,與肺相配,“三伏”之日人體陽氣最盛,將藥膏貼于後背肺俞、心俞、膈俞等穴位,可提升陽氣,達到“冬病夏治”。
相關新聞
新聞推薦
- 兩岸攜手工程創新 推進綠色低碳發展2024-11-25
- 第四屆海峽兩岸(廈門)青年企業家籃球邀請賽落幕2024-11-25
- 馬龍確定訪台,台灣球迷直呼“請假去看龍哥”!2024-11-25
- 朱立倫強調“中華民族是根、中華文化是本” 馬英九12字批賴清德“新兩國論”2024-11-25
- 青春相約·逐夢燕趙——2024首屆冀臺冰雪嘉年華暨冰雪産業推介會在張家口市舉辦2024-11-25
- 臺胞“首來族”的專屬福利——福建土樓(永定)景區免票之旅盛大開啟!2024-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