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貼三伏”最早文字記載于南北朝
編輯: 陳豪 | 時間: 2014-08-14 10:43:12 | 來源: 人民網 |
“三伏”是初伏、中伏和末伏的統稱,分別對應著夏至以後的第三個庚日、第四個庚日和立秋以後的第一個庚日。古籍認為這是一年中最炙熱的三天。“三伏”每年的日期不固定,通常出現在陽曆7月中旬到8月中旬之間。
“貼三伏”療法又名天灸,最早文字記載見於南北朝,明代李時珍編著的《本草綱目》也介紹了天灸療法可以“截瘧”。具體的藥方源自於清代人張璐,在其所著的《張氏醫通》中記載,以麻黃、白芥子、甘遂等辛溫散寒的藥為主,研成粉末貼于穴位上。按照中醫的説法,庚屬金,與肺相配,“三伏”之日人體陽氣最盛,將藥膏貼于後背肺俞、心俞、膈俞等穴位,可提升陽氣,達到“冬病夏治”。
相關新聞
新聞推薦
- 習近平向第二十五屆中國國際投資貿易洽談會致賀信2025-09-08
- 外交部談對石平採取反制措施:賣祖求榮只會自食惡果2025-09-08
-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2025年中秋晚會將在四川德陽舉辦2025-09-08
- 俄羅斯國家電視臺王牌欄目《新聞週刊》:《紅絲綢》播映是俄中文化交流的盛事2025-09-08
- 英雄回家時間定了!第十二批在韓中國人民志願軍烈士遺骸將於9月12日回國2025-09-08
- 全球多地天宇上演壯觀月全食2025-0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