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貼三伏”最早文字記載于南北朝
編輯: 陳豪 | 時間: 2014-08-14 10:43:12 | 來源: 人民網 |
“三伏”是初伏、中伏和末伏的統稱,分別對應著夏至以後的第三個庚日、第四個庚日和立秋以後的第一個庚日。古籍認為這是一年中最炙熱的三天。“三伏”每年的日期不固定,通常出現在陽曆7月中旬到8月中旬之間。
“貼三伏”療法又名天灸,最早文字記載見於南北朝,明代李時珍編著的《本草綱目》也介紹了天灸療法可以“截瘧”。具體的藥方源自於清代人張璐,在其所著的《張氏醫通》中記載,以麻黃、白芥子、甘遂等辛溫散寒的藥為主,研成粉末貼于穴位上。按照中醫的説法,庚屬金,與肺相配,“三伏”之日人體陽氣最盛,將藥膏貼于後背肺俞、心俞、膈俞等穴位,可提升陽氣,達到“冬病夏治”。
相關新聞
新聞推薦
- 習近平復信中國丹麥商會負責人2025-05-15
- 外交部:中方決定不同意台灣地區參加今年世衛大會2025-05-15
- 國防部:賴清德歪曲二戰歷史 背叛民族令人不齒2025-05-15
- 2025海峽兩岸新媒體産業發展研討會在滬舉行2025-05-15
- 首個太空計算衛星星座成功入軌 中國星座點亮“AI”星雲2025-05-15
- 三支侵華日軍細菌戰部隊成員信息文件公開展示2025-0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