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貼三伏”最早文字記載于南北朝
編輯: 陳豪 | 時間: 2014-08-14 10:43:12 | 來源: 人民網 |
“三伏”是初伏、中伏和末伏的統稱,分別對應著夏至以後的第三個庚日、第四個庚日和立秋以後的第一個庚日。古籍認為這是一年中最炙熱的三天。“三伏”每年的日期不固定,通常出現在陽曆7月中旬到8月中旬之間。
“貼三伏”療法又名天灸,最早文字記載見於南北朝,明代李時珍編著的《本草綱目》也介紹了天灸療法可以“截瘧”。具體的藥方源自於清代人張璐,在其所著的《張氏醫通》中記載,以麻黃、白芥子、甘遂等辛溫散寒的藥為主,研成粉末貼于穴位上。按照中醫的説法,庚屬金,與肺相配,“三伏”之日人體陽氣最盛,將藥膏貼于後背肺俞、心俞、膈俞等穴位,可提升陽氣,達到“冬病夏治”。
相關新聞
新聞推薦
- 習近平在山西考察時強調 努力在推動資源型經濟轉型發展上邁出新步伐 奮力譜寫三晉大地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新篇章2025-07-08
- 國防部:解放軍有信心有能力粉碎“台獨”分裂幻想2025-07-08
- 國家體育總局出臺《關於支持福建加快建設兩岸體育融合發展示範區的措施》2025-07-08
- 以智賦能,以技逐夢!《智繪光谷·CMG世界機器人技能大賽》開賽發佈暨首場機器狗任務賽在武漢舉行2025-07-08
- 國際銳評丨螳臂當車!賴清德“台獨”謬論撼動不了國際社會一中格局2025-07-08
- “七七事變”88週年賴清德當局緘默無聲 台灣輿論:歷史不該被忽視不見2025-0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