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十歲金庸新書首發 再現大師筆下真實史料
編輯: 左妍冰 | 時間: 2014-08-18 10:03:53 | 來源: 廣州日報 |
《明窗小札1963》
記者日前從廣州朗聲圖書了解到,90歲高齡的金庸先生的新書《明窗小札1963》於今天(8月16日)12:30~14:00在羊城書香節琶洲會展中心隆重首發。
大師筆下的真實史料
《明窗小札1963》在國內還是首次與讀者見面,被稱為具有百科全書的風格,卓越的史實、大師的文筆,是中國傑出報人的文章典範。
本書輯錄了金庸于1963年在專欄中發表的193篇社論、時評與漫談等雜文。金庸數十年新聞生涯中近千萬字的政論文字,一直沒有結集出版。兩年前,金庸的秘書受命蒐集、整理金庸上世紀六十年代撰寫的專欄文章。其中比較重要的,是金庸用“徐慧之”為筆名撰寫的“明窗小札”專欄。這一專欄從1962年12月開筆,持續到1968年10月,除1967年間中斷幾個月外,幾乎每天一篇。
金庸秉持“明辨是非,客觀中立”立場,可謂眼觀全球,心懷民眾,鐵肩擔道義,辣手著文章。而文風樸實簡潔,觀點鮮明犀利,見解獨特新穎,盡顯大師風範。
遺憾手稿遺失
該書責任編輯李以建介紹:收集齊全金庸發表在《明窗小札》專欄上的文章實非易事。原因有二:其一,資料室雖保存有原版,但因為當年印刷的紙張品質欠佳,時隔50年,已極易脆裂,基本無法翻閱,更談不上複印和翻拍,所幸多年前資料室為保存而專門製作了一套較完整的縮微膠捲。其二,所保存的原版,早期的殘破和缺失甚多,尤其是很多報紙都出現被人剪裁的痕跡,留下一個個無法彌補的大窟窿。
金庸先生基本上不太留存手稿,無論他為香港報刊,還是外來的邀約撰稿。目前所存大多是從上世紀80年代末由秘書負責保留的。至於上世紀50~70年代的,幾乎都無法尋覓到。由於當時都是用鉛字印刷,金庸先生每天寫好文章後,就交給排版工人,由他們挑選鉛字排版印刷,經由這些後,等到送去付印之時,那手稿可能已經揉皺到無法辨認,或是殘缺破裂了,根本無法再收存保留。(本報訊(記者 吳波)
新聞推薦
- 關稅高企 捷豹路虎暫停對美出口2025-04-07
- 從雙向奔赴到同向而行 外資來粵何以“不見外”?2025-04-07
- 珠海深度遊+香港無縫中轉 “經珠港飛”首航團啟程2025-04-07
- 乙巳(2025)年清明海峽兩岸共祭軒轅黃帝典禮在縉雲舉行2025-04-07
- “文化的血脈始終將我們緊密相連”2025-04-07
- 一條漫漫“回家路”,他們走了40年2025-0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