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脈搏:"艋舺草根"走出"國際范兒"
編輯: 陳豪 | 時間: 2014-09-11 16:08:37 | 來源: 中新社 |
中新社台北9月11日電 (記者 陳立宇 朱曉穎)一部展現台灣幫派往事的電影《艋舺》,多多少少因為奇怪偏澀的名字和發音令人印象深刻。“艋舺”原本是台灣淡水河原住民喚做“獨木舟”的指代,“草根”最初從這裡走出;百年後,“艋舺”之地已發展成國際大都市——台北市。
在寬敞的台北市政府大廳,有一處專為“艋舺”而留。市府一樓的台北探索館,記錄最古老的城市印跡。
淡水河畔,船夫赤膊搖櫓,船艙幾口麻袋,滿載農産品,百姓期盼賣出好價……這尊在台北探索館的逼真彩雕,或許能表現出最早的“艋舺”寫照。
這也是以“艋舺”作為地名的最初緣由:台灣少數民族和漢族以物易物,在被當地人視為“母親河”的淡水河畔,群舟雲集,盛況斐然,漢族居民便以獨木舟“蟒葛”同音的“艋舺”來稱呼這裡。
台北人都有些割捨不下的“艋舺”情愫,以致于介紹起其後“兄弟”同室操戈、“大稻埕”後起爐灶、城內區域飛速崛起的歷史片段,台北探索館志工曾秀珍都不如此前那般不吝篇幅。
史載,清咸豐三年(1853年),艋舺發生“頂下郊拼”事件,頂郊的三邑人與下郊的同安人發生激烈衝突,同安人敗走,在北方大稻埕另辟安身立命之所。沒完沒了的郊拼械鬥,造成移民涌入,台灣開港後全力發展對外貿易,使大稻埕後來居上,一躍成為台北新興的通商大埠,“十里洋場”繁榮景況便出於此。
用英文、日文標記茶葉推廣品牌,中國美女嬌柔羞澀,點唇品茶……張貼在台北探索館墻壁上的舊時廣告,默默訴説著這段往事。當時台北的新興商人,大半是因茶葉致富。
如今,曾秀珍提起台北最早的商業區——“三市街”,仍是充滿驕傲的口氣。艋舺、大稻埕及城內,因水運便利,相繼成為繁華的街市。她説,艋舺的草根性格、大稻埕的商貿洋場風情,以及城內的政教中心特色,奠定下台北百年來都市發展的基礎。
百年後的台北是何種容貌、姿態?“艋舺”廳十米開外處,給出了答案,一場百年間自己與自己的“時空對話”,在台灣探索館發現劇場上演。
12台高清攝像機,360度環繞立體旋轉廳,耳目難以暇接——“到台北參加跨年晚會和燈節”、“到士林夜市人擠人吃花枝羹”、“到101大樓飽覽城市景觀”、“到西門町感受青春活力視覺盛宴”、“到龍山寺緬懷百年風華”,眾多“邀請”潮涌般襲來。
但不論現代城市如何繁華似錦,台北人都不會忘記,他們是從“艋舺”走出來的。
相關新聞
新聞推薦
- 兩岸“春帆共濟”,青年“同心築夢”!湖裏區成立首個臺青就業創業基地服務聯盟2025-02-21
- 外國智庫專家:美國新一輪關稅戰衝擊全球經濟2025-02-21
- 市場監管總局在助力兩岸融合發展方面有哪些舉措?一文了解→2025-02-21
- 《七子之歌》新一代傳唱人龍紫嵐:我要用歌聲講好澳門故事2025-02-21
- 潘賢掌出席全國臺企聯新春聯誼活動暨福州臺協換屆系列活動2025-02-21
- 臺商紮根福州、投資福州的決心信心始終未變2025-0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