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竹樂新生代”續寫中國緣:願橋接兩國藝術交流

竹琴、排琴、竹笛、竹板琴、越南箏……在福建泉州參與第十四屆亞洲藝術節的越南音樂家童光榮,11日向中新社記者一一展示他帶來的傳統樂器,“其實很多人都不了解越南的音樂、文化。”因此,這次他想給中國民眾帶來一個越南式的“藝術見面禮”。

 

連日來,來自越南、韓國、日本、蒙古國、印尼、馬來西亞、菲律賓、泰國、柬埔寨、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國等國家的藝術團,在泉州街頭巷尾、鄉鎮村口,開展公益演出。

 

童光榮的父親是越南國家一級演員,也是“竹樂團”的第一代創始人,母親是越南國家音樂學院的古箏老師。童光榮從小浸淫在音樂的海洋中,8歲就開始學習吹竹笛,9歲便登臺,之後還跟隨父親去過中國、法國、日本等地演出。

 

童光榮告訴記者,由於父親年邁,弟妹相繼出國留學,以家庭成員為主的樂團不得已解散。2004年,童光榮懷揣音樂夢想遠赴中國上海音樂學院留學,9年後歸國,在越南國家歌舞劇院擔任指揮,並開始招收弟子,還創辦了“新活力竹樂團”,成為當地著名的竹樂新生代。

 

儘管學習的是越南民族樂器,但童光榮與中國音樂的緣分早早便結下了。“早年間父親的樂隊‘竹樂團’到中國演出,會買一些中國樂器回來。”耳濡目染之下,童光榮慢慢琢磨到兩者之間有相似之處。

 

在留學中國期間,他不僅接觸了不一樣的藝術,更結識了現在的妻子,一位地道的中國女孩。他的樂團也因為中國妻子的加入,開始逐漸向越南民眾演繹一些帶有中國元素的劇目。

 

今年8月,童光榮與中國音樂家陳曉棟分別作為越中兩國的藝術指導,妻子莫雙雙為鋼琴演奏,合奏《奔馬》等兩國傳統曲目,將一場友好音樂會帶到了越南首都河內,實現了兩國傳統民樂正式合作的第一場音樂會。

 

在第十四屆亞洲藝術節開幕式上,越南劇團將中國樂曲和越南樂曲一起演奏。在新活力竹樂團專場表演中,30分鐘時間裏表演了《西園之火》、《自由之翅膀》等7首竹樂器演奏的曲子,其中就有一首中國歌曲《鴻雁》。

 

“基層民眾能來看我們的演出,感覺太好了。”深入華僑大學和泉州市泉港區的農村等地演出後,童光榮頗為感慨,很多家庭還帶著小孩來捧場,“陣陣掌聲中,我能感受到他們的熱情。”

 

“越中兩國的音樂交流一直持續。”童光榮介紹説,北京、上海、廣州等的中國藝術家或音樂老師去過越南表演,越南文化部也會派出藝術團體和音樂學院代表團來中國演出。

 

“這次我們受中國駐越南大使館的邀請,代表國家來展示我們的民族文化。”童光榮説,在各國藝術匯聚之時,各類藝術深入走進中國農村、社區、高校等地,“我們將民族的特色文化呈獻給中國觀眾,期待他們能夠多多了解我們”。

 

借亞洲藝術節之緣,他第一次到訪首屆“東亞文化之都”泉州。童光榮説,他感覺到了當地民眾的友好,“有一種特殊的感情融入其中。”在他眼裏,與中國有著一段不解的情緣,並期待兩國的交流也越來越頻繁。(完)

 

作者 廖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