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寧81歲樂活老太自建“刺繡博物館”

西寧81歲樂活老太自建“刺繡博物館”

圖為郭彩雲展示自己製作的第一隻“三寸金蓮”繡花鞋。張海雯攝
 

西寧81歲樂活老太自建“刺繡博物館”

圖為郭彩雲製作的縮小版繡花鞋。張海雯攝

 

香包、針線盒、“三寸金蓮”繡花鞋,民間枕頂。西寧81歲老太一針一線繡出一個小小的“刺繡博物館”,一針一線繡的不僅是一個花樣,做啥都是以前的回憶。

 

身著土族特色七彩袖服裝,染著時髦的紅色頭髮。這個在社區工作人員眼中開朗活潑、時尚愛打扮的老太太叫郭彩雲,今年已經81歲的她耳清目明,一手針線活更是在社區被津津樂道,作品多次在社區、婦聯等地舉辦的文化活動上展出,而且成品沒少被親戚好友“順手牽羊”。

 

生於江蘇的郭彩雲在1958年從江蘇來到西寧,隨後在此結婚生子,現在已有一個四世同堂的大家庭。自老伴去世後,便一個人生活。幾年前,老人重操舊業開始做手工活,從剛開始的繡花鞋、民間枕頂到現在的香包、針線盒、十字繡以及毛線織的烏龜、南瓜等小擺件。

 

“身邊的老太太都説我是個閒不住的人,一天愛動的很。”郭彩雲説。“而且人老了,一閒下來就容易胡思亂想,一做這些就什麼都忘了。”

 

各色的輕薄綢布做成的綠葉、花瓣層層堆積成一朵嬌嫩鮮艷的蓮花狀荷包;充滿土鄉氣息的梨形、鐘形的針線盒挂在墻壁上;沙發上放著的方形枕枕頂上繡著色彩艷麗的石榴花,在郭彩雲家裏隨處可見她做的手工作品。郭彩雲也不清楚自己做了多少件繡品,家裏數的清的手工作品已不下百八十件。

 

在這麼多繡品中,郭彩雲最喜歡的還屬縮小版的“三寸金蓮”繡花鞋。看起來小巧精緻的繡花鞋被郭彩雲一把鎖鎖在了長木盒中。老太太一邊打開盒子向記者展示她的“寶貝”一邊説,“如果不鎖起來,讓人拿走了你又不知道,以前就被偷偷拿走好幾個呢!”

 

郭彩雲還能清楚的説出每只鞋子製作完成的前後順序。“自開始做了第一隻便欲罷不能,而且越做越小。”到現在最大的兩寸多一點,最小的只有一寸半不到。而且每次只做一隻,到現在已經做了將近30多只。只有半隻手掌大小的“三寸金蓮”繡花鞋,麻雀雖小五臟俱全。

 

“粘鞋幫、納鞋底、沿鞋邊、繡花樣……一隻小鞋要將近一天半到兩天的時間才能做成”郭彩雲説。各色的緞面的繡花鞋上,一針一線繡著各種花樣,粉色的花瓣、黃色的花蕊,紅色的花苞在枝頭待放。鞋面上平滑整齊的繡花能看出老太太的繡工。

 

“就喜歡做這些東西,做了就自己收藏,也不送人。”郭彩雲告訴記者,此前她的繡花鞋拿到廣場展出的時候,被一個小姑娘以5塊錢買去了一隻。“要不是她一直央求,不説五塊錢,十塊我也不賣。”老太太態度堅決。

 

郭彩雲從十幾歲開始繡花,做繡花鞋、孩子們穿的衣服褲子。“以前窮的什麼都沒有,吃的沒有,穿的沒有,哪有心思做這個。”現在的郭彩雲,只有手裏有點東西就要做成個小玩意,有點布料就改成小馬甲,不穿就放著。

 

如郭彩雲所説,除了繡花鞋、荷包等繡品,她家裏隨處可見經過“改裝”的小物件。布料酒包裝做成的紙盒外套、拼接的盤扣馬甲,廢棄布料做成的收納袋。“現在好多鄰居和朋友家裏都有我做的收納袋、小擺件什麼的。馬甲都送出去好幾個。”郭彩雲語氣中透著濃濃的滿足和自豪。

 

郭彩雲家客廳的沙發上放著做了一半了的鞋幫,上面的花樣只繡了一半。旁邊放著的iPad上,暫停著剛打了一半的撲克,老太太最近迷上了玩遊戲,總是在做繡工的時候被轉移注意力。郭彩雲有一架老式縫紉機,偶爾還要用用。縫紉機上散落著BB霜、口紅、眉筆……老太太參加了社區的秧歌隊,每次都要打扮打扮才出門。(完)

 

作者張海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