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將首次打穿地殼地幔邊界
編輯: 關春英 | 時間: 2015-12-22 17:38:38 | 來源: 大河報 |
18日,“決心”號鑽探人員在通過船底與海水相連通的月池上安裝返孔錐。新華社
地球結構圖
新華社“決心”號12月21日電停泊在西南印度洋中脊海域的“決心”號大洋鑽探船,20日成功鑽取一處名為“亞特蘭蒂斯淺灘”的新鑽孔岩芯,鑽孔編號為U1473A。
位於南緯32度42分、東經57度17分的亞特蘭蒂斯淺灘,在海水下方約700米的深處,極具科研價值。來自美國、英國、中國等12個國家的30名科學家乘坐“決心”號來到這裡開展大洋鑽探,最終目的是想在人類歷史上首次打穿地殼與地幔的邊界,本航次的目標是鑽取1300米的岩芯。
記者在“決心”號岩芯甲板看到,長達10米的透明岩芯管從鑽桿裏取出,裏面幾乎裝滿了大大小小、形狀不一的灰黑色岩芯。“決心”號技術人員首先將長長的岩芯管切成1.5米的小段,兩端蓋上不同顏色的蓋子。
岩芯是“有生命的材料”。岩石是一定地質作用的産物,形成和穩定於一定的地質環境。每當地質環境改變,岩石也將隨之改變。因此深入研究岩石,就能窺探地球發展和演化過程的“蛛絲馬跡”。大洋鑽探猶如打入海底的“岩石探針”,直接獲取珍貴的研究樣品和科學數據。
船上的微生物學家採樣後,由技術人員將岩芯按順序進行拼裝和清洗,不完整的部分放上分隔片,緊接著送到物理實驗室的各種儀器上進行“體檢”。
技術人員使用不同功能的全岩芯記錄儀器,首先為它們拍下360度的“全身像”,然後進行快速、非破壞性的密度、磁性、輻射等指標檢測。完成“體檢”後的岩芯,被切割成相等的兩半,一半用於研究,一半用於存檔。無論大小,每塊岩芯都貼上“身份證編碼”,包括航次、鑽孔、岩芯段等編號。
用於研究的岩芯樣品,將在“決心”號上現場切割、磨片,供科學家第一時間研究,並在本航次結束後郵寄給船上各國科學家。用於存檔的岩芯,船上科學家將對它們進行詳細的特徵描述以及更加深入的“專項體檢”,各類數據都將與岩芯一起存入岩芯庫。
目前,國際大洋發現計劃(IODP)共設有3個岩芯庫,美國得克薩斯農機大學的海灣岩芯庫、德國不來梅大學的不來梅岩芯庫和日本高知大學的高知岩芯中心。
該計劃共有3個鑽探平臺,美國“決心”號大洋鑽探船是其中之一,另外兩個分別是日本“地球”號大洋鑽探船,以及由獨立鑽井平臺和船舶組成的歐洲“特定任務平臺”。
新聞推薦
- 入境遊訂單同比增173% 今年“五一”跨境遊雙向升溫2025-04-25
- 兩岸學者在京共話兩岸關係:統一大勢不可阻擋!2025-04-25
- 中國企業逆勢突圍底氣從何而來?外貿一線見聞中找到答案2025-04-25
- 離岸貿易印花稅政策順利擴圍 上海一年累計減免印花稅1.82億元2025-04-25
- 美臺勾連欲“練兵拒統”?國防部正告:“台獨”必將眾叛親離、土崩瓦解!2025-04-25
- 臺青赴大陸創業熱度“不降反升”2025-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