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旅遊達人與果醬的“生活哲學”

蒙自的桑葚、彌勒的油桃、紅河的芒果、建水的葡萄,台灣美食旅行家王翎芳四月在雲南采風時選了這四種水果。

 

6月9日,這四種水果搭著飛機,和一個定制的建水陶瓷果醬瓶一起抵達北京。它們將在北京被製作為果醬,裝入瓶中。

 

果醬製作者王翎芳是一位熱愛時尚與旅遊的台灣旅遊達人和作家。她的《台灣自助遊》熱銷兩岸。

 

隨著大陸的發展,王翎芳近兩年把工作重心從台灣遷到北京。她希望用細膩的人文視角推介大陸之美。

 

走過新疆、巴城、昆山、張家界、黔東南、浦江、武夷山、皖南、重慶、九寨溝……王翎芳的足跡遍佈大陸。而她也定格了每個地方的味道——以果醬製作的方式。

 

“果醬對於我,已經不只是食物,而是一種修行,一種重溫當地人事物的情懷。”她説。

 

王翎芳的第一瓶果醬製作于台灣淡水家中,其間經歷了無數次熬煮實驗。

 

她選擇了檸檬和自己喜歡的新鮮水果,製作中保留檸檬果皮、果膜、果肉與果籽,加入當季的水果、少量冰糖,不加一滴水原味熬煮。檸檬的香、些許的苦,都在其中。

 

她把果醬取名為“檸檬心手作果醬”。“檸檬心”,因為無論以什麼水果為主熬製果醬,都會選擇相同比例的檸檬加入,不去皮、不剔籽。

 

淡淡的苦味藏在舌根,但正是這點苦味,才讓果醬的甜不至太過濃烈厚重,“也許是有點苦啦……但這不就是人生嗎?”她説,這是一種生活態度。人生不能只取甜丟棄苦,人生如同檸檬,苦的部分才是營養精華,“我要鼓勵人們去經歷而不是逃避”。

 

熬製果醬並非複雜的操作,一個厚底煮鍋,一個木匙就足夠,冰糖和葡萄酒該在何時加入又需要多少全憑自己。“唯一折磨的,大概是在那蒸蒸熱氣的鍋子前幾乎兩小時的攪拌,這枯燥的動作足以花光大多數人的耐心,更何況還有偶爾濺起的灼燙。”王翎芳認為,完成這個過程,也是一種修行。

 

後來,這個果醬計劃逐漸擴大,成為“移動中的果醬”。“走到哪,都帶上在台灣淡水做果醬的木匙,尋找最古老、最傳統的市場,買最喜歡的食材,跟當地的朋友借到廚房,做出最喜歡的果醬。”她説。不論在哪,人們對美的感受是無區分的。

 

去年5月,在浙江“衢州書院”,王翎芳將古樸書房變身廚房,以當地食材製作了一鍋果醬。甜甜微酸的味道穿越百年書院,留下回味雋永。

 

這次選擇了雲南的四種水果、建水的陶瓷瓶來完成“移動果醬”的又一次試驗。用以承載果醬的建水陶瓷瓶,來自一對建水紫陶手藝人,他們用當地的五色土,以“陰刻陽填”技藝將西式油畫風格的水果圖案塑于瓶身。

 

“怎樣的土地就養育了怎樣的世間萬物,用脫胎于泥土的紫陶果醬瓶裝盛果醬變成了一種最為本源的回歸。”她説。

 

而這個回歸的最終完成,選定了距離紅河千里之外的北京,是希望在高速運行的現代都市,人們依然能遇見、實現心中或許早已被淡忘的小夢想。(記者任沁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