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大陸看台灣】台灣版的“京劇”什麼樣?
編輯: 李邵鵬 | 時間: 2016-09-28 14:50:26 | 來源: 中國台灣網 |
資料圖
台灣資深媒體人到尾傾情獻聲——《我在大陸看台灣》
什麼劇能代表大陸?那首推“京劇”。京劇台灣也有,而且還挺正統的,不過卻不能代表台灣,能代表的台灣的戲,唯有歌仔戲。
在我小時候,只有歌仔戲能在晚上6點半到7點這段“亞黃金時間”搬上電視螢幕。京劇只能在超冷門的下午三四點播個意思而己。你就知道差別有多大了。
歌仔戲之所以能代表台灣的最大原因是:它是真正在台灣本土“長出來”的戲曲。你知道,台灣有太多東西都是“被傳入”,然後才在台灣發揚光大的。但歌仔戲不一樣,它是源自台灣的,正確地説,它的發源地是有著“漳州人大本營”之稱的“宜蘭”。
福建漳州流行的就是“歌仔”(一種民間小曲),隨著明鄭時期一堆漳州老鄉移民到宜蘭之後,歌仔又加上“車鼓”(類似“秧歌”的玩意兒)的身段動作,就成為歌仔戲的前身──“本地歌仔”,本地指的就是宜蘭。這個“本地歌仔”當時只是演著好玩,既非職業也不營利,主角通常拿一支折扇,丑角則拿一條手巾表演,它不斷吸收各種地方戲劇的精華,到了清末才慢慢演變成今天的歌仔戲。
你可以這麼理解歌仔戲:就是台灣版的“京劇”。沒錯,對外行看門道的人而言,歌仔戲其實真的很像京劇,只是臺語發音而己。一樣是抽象的舞臺、文武場的演唱形式搭配身段的表演,都很有模擬性。歌仔戲常用的“七字調”、“都馬調”音樂曲調等,就相當於京劇的“西皮”、“二黃”,差別就是演員唱戲使用本嗓,聽起來比較親切溫和。所以,如果你看得懂京戲,那就不用擔心看不懂歌仔戲(如果有字幕的話)。
歌仔戲最早是沒有臺子的,在人群就演將起來,後來出現在迎神廟會、婚喪喜慶時,才有了臺子,名喚“野臺”。一個小小戲臺由布幕分為前後臺,前臺只有一張挂著彩色刺繡桌布的桌子,簡單的表演場地與京劇很像,嚴重考驗表演者的魅力與觀眾的想像力。後臺則是堆滿各式衣箱、梳妝檯、跟演員們生活用品。此時的歌仔戲表演環境相當差,相對的,也培養出許多硬底子的老藝人,特別是野臺戲壓根沒有劇本(有劇本演員也看不懂),大部分都是在表演前聽“戲先生”大概講講故事,回頭演員各自上臺“詮釋”,一演就3個小時。酷吧?
最驚人的是有些演員甚至一輩子都不識字,卻能七步成詩,出口成章。歌仔戲遣詞用句與一般的閩南語用法不同,部分甚至是文言用法,兼顧押韻與優美的四句聯形式,表演者如果臨場反應不夠快,被觀眾噓下臺也不是什麼稀奇的事。
台灣出了很多電視歌仔戲明星,其實都是出身野臺戲,而且大多都是宜蘭人。其中的代表是“電視歌仔戲皇帝”──楊麗花。聽名字像是女的,但為什麼叫她“皇帝”呢?因為她在歌仔戲裏永遠扮小生,而且不管再老,都是小生,還扮相俊美。説來奇怪,這似乎是歌仔戲的傳統,從楊麗花之後也出了不少歌仔戲紅星,如葉青、陳亞蘭、黃香蓮……一律作女扮男裝演出,有時報紙偶刊“他們”女裝的照片,還頗讓人不習慣。
楊麗花上世紀60年代就開始演電視歌仔戲(那時電視還是黑白的),一演就爆紅,後來七零八零年代的電視歌仔戲都是她的天下。我小時候住眷村,趕上80年代,電視上還是這位楊大姐,我們外省人聽不懂閩南語,但時不時還是會看她的歌仔戲,也就是湊個熱鬧,因為電視歌仔戲舞臺布景漂亮,又有各種最新聲光技巧,有點黃梅調電影的味道,相較之下,野臺歌仔戲則比較像是京劇,我就幾乎沒看過。
我還記得楊麗花永遠是男一號,女一號老是“許秀年”,出出如此,看到兩位都成大嬸了,卻也沒有觀眾看厭。一直到90年代解嚴了,各種電視節目愈來愈多元,電視歌仔戲才漸漸歸於平淡。(到尾)
【作者簡介】
到尾,70後的川籍台灣人,2008年赴京。資深媒體人,做過電臺DJ,幹過《FHM男人幫》主編和《男人裝》資深編輯,還出過兩本書《遇見台灣》和《台灣的臺》。
相關新聞
新聞推薦
- 多維度數據見證變化 中國經濟展現強大韌性和內生動力2025-01-10
- 災難無情,同胞有愛!這一刻,14億中華兒女的心始終相連2025-01-10
- 瀋陽市舉辦在沈臺港澳同胞迎新春聯誼活動2025-01-10
- 福建2024年一審審結涉外、涉港澳僑案件3419件 辦結涉臺案件1072件2025-01-10
- 大陸市場紅利助力首家兩岸合資壽險公司20年來業績斐然2025-01-10
- “蛇”來運轉·杭臺兩岸年貨節盛大啟幕2025-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