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給側改革的關鍵在於轉型
編輯: 左妍冰 | 時間: 2016-01-11 09:49:37 | 來源: 經濟參考報 |
經濟二次轉型是一次供給側的革命性轉變,它將供給側主要以提供“物質”解決溫飽轉變到為“人的品質提高”服務。
要沿著“創新發展”的大思路,進一步促進産業結構的大調整,使我國産業結構繼續以較快的速度向高附加價值、高技術含量、高使用性能方向發展。
面對企業發展環境、條件的變化,國際競爭加劇等,中國製造業必須實現轉型升級,創新驅動。有三個問題需要解決,一是生産效率增速和資本回報下滑;二是核心技術受制於人;三是嚴重的産能過剩。
由中國社科院民營經濟研究中心和經濟參考報聯合主辦、四川大陸集團有限公司協辦的以“供給側改革與民營企業發展”為主題的雙月座談會近日在京舉行。中國社科院經濟研究所副所長張平、中國社科院工業經濟研究所副所長黃速建和中國社科院民營經濟研究中心主任劉迎秋等專家就在新常態下如何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發表了各自的觀點。
中國社科院經濟研究所副所長
張平:
經濟二次轉型是供給側的革命性轉變
從研究角度看,供給側改革的內容已包含在“中國經濟增長方式轉變與市場化改革”中,如提高産出效率,推進市場化改革,讓僵屍企業破産,消除過剩産能等。新的研究拓展需與中國當今面臨的新發展階段特徵相關。
“十三五”期間的發展,可稱之為中國經濟結構的二次轉型。第一次轉型是從農業社會向工業化社會轉變,這個轉變成就了中國經濟的高速增長。從世界各國的經驗看,按照標準國際元計算,當超過所謂7200到10000國際元進入到了經濟結構服務化階段,即二次轉型,從工業化向現代服務業轉型。中國在2010年達到8000國際元,2015年預計在1.2萬國際元水準,已經進入二次轉型的關鍵時期。
經濟二次轉型是一次供給側的革命性轉變,它將供給側主要以提供“物質”解決溫飽轉變到為“人的品質提高”服務。包括五個特徵:
一是從工業化時代向現代服務業轉型。現代服務業是基於人力資本密集度發展的服務業,是提供更多的知識生産、創新、讓人身心健康的服務業,而不僅僅是服務業比重的提高,其中關鍵是現代服務業比重提高,這是轉型必由之路。
二是從投資驅動轉向消費為主。這裡的消費定義是不斷“提高廣義人力資本”的消費,即通過讀書、娛樂、體育、休閒、健康、終身教育、信息、金融等各類知識消費,使得人力資本,健康水準得到提高,形成以人為中心的創新驅動能力。
三是從技術引進、模倣等方式轉為自主創新。中國引進技術到模倣擴散的效率已接近尾聲,中國需要自主創新和知識産權保護。
四是城市從工業聚集點,工業處理中心變成知識信息創造與知識服務配製中心。這也是現代城市經濟的根本轉型,成為人力資本提升和國家創新聚集點,是創新和配置的集中地。
五是全面開放。從貿易開放向到服務業和金融的全面開放,特別是服務化貿易條款和全球治理規則的接軌。
中國經濟增長前沿課題組2012年的研究認為,經濟服務化後,經濟增長的速度要比工業化時期放緩,即從結構性加速轉型到結構性減速,但可持續性提高。這種可持續性以人力資本提高為基準,創新活動佔主體,與之相關的服務業也是基於人力資本的現代服務業。
“十三五”期間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將穩定在60%,消費從工業時期所謂的勞動力再生産過程變成知識時代的創新動力。服務業比重也從現在的51%逐步變成55%,如果僅僅是服務業的比重提高,而現代服務業比重沒能提高,服務反而成為農村人口漂移到城市的隱蔽失業場所。
“十三五”期間的任務除了市場化改革,需要供給側改革,改的核心是放鬆管制,讓現在需求得不到滿足的教育、醫療、娛樂、體育、科技和信息等部門從行政管控體制下解放出來,滿足人們日益需求的醫療服務,教育等,促進消費和服務業向現代轉型。讓市場能更好地滿足所謂創新時期需要的服務。管制將太多的資源壓制到體制裏,不可能有創新轉型。我們要放鬆管制,反壟斷、反市場歧視,建立公平高效、統一開放的市場經濟體系。
供給側最為重要的內容是如何提高中國經濟增長的效率。我們測算,“十三五”的潛在增長率在6%-7%,但最重要的前提是創新。以前經濟增長高峰期,創新對整個GDP的貢獻在27%,這幾年降到了16%。如果不能讓創新對增長的貢獻率回到30%左右,未來的潛在增長率減速壓力更大。
轉型中一個重要因素是開放。中國的開放已走到全面開放新階段。2016年11月人民幣將加入特別提款權(SDR)。中國加速推進自貿區建設,推出負面清單。當年建立自貿區主要是針對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TPP)的挑戰,而TPP的核心是負面清單,包括政府干預、服務業的開放度、國企補貼制度。今天,這一系列的改革使得整個開放度與原來的貿易開放時代完全不同,變成了巨大的服務業和資本項下的開放,這個開放是一個非常大的挑戰,將倒逼改革,同時風險也提高了。
綜合起來,中國已進入二次轉型期,要從大規模的工業思維轉向以人的創新為基準的思維,放鬆管制讓更多的現代服務業崛起,讓創新公司成為主體。這些加上開放都需要供給側改革。
中國社科院民營經濟研究中心主任劉迎秋:
民營企業要抓住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新機遇
自習總書記首次提出“在適度擴大總需求的同時,著力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著力提高供給體系品質和效率”以來,“供給側改革”成了國內學術界和實際工作部門的一個熱門話題。作為經濟學的經典範疇,供給和需求始終是構成市場的兩個不可或缺的基本要素和首要層面。無論是把供給和需求割裂開來或對立起來,還是把它們混淆起來或等同起來,都不僅是不符合市場經濟的基本理論邏輯的,也是不符合當前我國經濟實踐的。
在我國現階段之所以要突出強調“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一是因為從宏觀到微觀、從總體到個體、從國家層面到城鄉居民個人層面、從發達經濟體到發展中經濟體,需求結構均發生了重大變化。國內,絕大多數國民的溫飽問題已經基本解決,傳統的大眾一般需求的邊際消費傾向普遍持續下降,迫切需要新的供給生成並由此創造更多更新的需求。國際,絕大多數國家經濟增長持續乏力,以石油價格持續下跌為標誌全球經濟大衰退和大蕭條已持續8年。奧巴馬政府提出的再工業化戰略雖然給美國經濟注入了一定活力,美國政府也開始從阻止中國企業進入轉向鼓勵支持進入,但歐美一體的經濟衰退大勢未改,我國産品出口需求必然繼續呈現下降態勢,從而也要求我國産品出口結構做出大力度調整。二是因為“供給體系的品質和效率”還遠遠跟不上發展的需要。這裡所説“供給體系”,當然要包括各種産品和服務的供給體系,但比産品和服務的供給更重要的,一是基本生産要素(勞動和資本)的供給,二是廣義經濟技術暨全要素生産率的供給,三是政府管理、宏觀調控以及經濟體制機制的供給。經過30多年的改革開放,上述幾個方面的供給,無論是在數量上還是在品質上,也無論是在規模上還是效率上,均有了較大幅度的提升,但相對於不斷增長和變化的需求而言,它們又都不同程度地表現出滯後或嚴重滯後,迫切需要突出推進和深化這些方面的改革。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一個系統工程,其要義是“在適度擴大總需求的同時,著力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著力提高供給體系品質和效率”。供給側改革的關鍵是體制機制。要在切實充分發揮市場決定作用與更好發揮政府作用上做好我國經濟發展這篇大文章。要著力清除各種妨礙有效要素市場形成及其效率提升的政策壁壘與部門掣肘。要著力於提升和累加生産要素的技術含量,特別是人力資本的品質與效率,要高度重視新能源、新材料、新機器、新設備的技術嵌入與提升。要大力探索和推進有助於促進以人口城市化為根本目標的新型城鎮化體制機制及其品質和效率的提升。要沿著“創新發展”的大思路,進一步促進産業結構的大調整,使我國産業結構繼續以較快的速度向高附加價值、高技術含量、高使用性能方向發展。
民營企業要抓住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新機遇,實現自身更大發展。一是適應産業結構和企業技術結構大調整的歷史大潮,充分利用政府給出的一系列優惠政策,加大企業技術更新與改造力度,大幅度提升企業創新能力和市場競爭力。二是密切關注全面深化的國有企業改革,按照市場經濟發展方向和規律要求,正確選擇合資、合作、並購對象,積極投身混合所有制經濟發展,提升自身競爭力和成長力。三是要從小處著眼、特處著手、優處著力,力爭本企業在專業化市場競爭中獨佔一席。
中國社科院工業經濟研究所副所長黃速建:
製造業轉型升級要解決
三大問題
目前中國經濟下行壓力非常大。工業企業的虧損面在擴大,營利能力下降。從統計數據看出,中國企業運營十分困難,這背後反映的是企業發展環境、發展條件發生了重大變化。以往支撐工業增加值、GDP高速增長的一些條件改變了。變化主要體現在七個方面:
首先是國際經濟發展的不確定性增強。外需將在較長時期處於弱勢,增長更多依靠內需。
二是信息技術革命推動人類經濟社會轉型。互聯網的興起,尤其是移動互聯網興起,在相當程度上改變了我們的産業生態,商業模式,以及相關産業組織方式和企業組織方式。
三是要素成本低的優勢迅速減弱。中國勞動力成本直線上升,從2003年開始,勞動生産率增長速度遠遠低於工資增長速度。勞動力供給狀況也發生了變化。
四是資源環境約束進一步增強。
五是中國面臨更加激烈的國際競爭環境。競爭不僅來自發達國家,在未來主導産業選擇、搶佔新一輪發展的戰略制高點的競爭,還來自發展中國家在低端産業與中國競爭。
六是內需拉動經濟增長的作用日益增強,出口對工業增長拉動作用在減弱。
七是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包括構建現代産業體系,通過創新驅動産業的發展,要滿足可持續發展要求,搶佔未來産業競爭的制高點。
面對企業發展環境、條件的變化,國際競爭加劇等,中國製造業必須實現轉型升級,創新驅動。有三個問題需要解決,一是生産效率增速和資本回報下滑;二是核心技術受制於人;三是嚴重的産能過剩。
中國步入工業化中後期,潛在經濟增長率下降。2003年至今,全要素生産率的停滯乃至下降阻礙了工業經濟的增長。長期依靠投資驅動的工業增長面臨著資本邊際産出下降的嚴峻挑戰。
中國大部分工業企業處於傳統産業價值鏈低端,技術創新能力弱、生産經營粗放,裝備水準低,專業人才短缺,缺乏自主知識産權和品牌,主要依靠“低成本、低價格、低利潤”參與競爭,難以及時消化經營成本上漲因素,適應轉變發展方式和調整優化經濟結構的現實要求。
轉型升級往哪轉?企業轉型升級的目的都是提高附加值。由於在製造、裝配環節附加值最低,不少人提出要向設計、研發和銷售、售後服務這些附加值高的兩端轉移。實際上研發、設計、銷售投入的資金巨大,回收時間長,組裝製造環節如果可以週轉快的話,就是賺錢的。製造業賺不賺錢,關鍵看能不能週轉起來。
新聞推薦
- 微視頻|合作共贏 惠及世界2024-11-05
- 數讀中國|跨境電商主體活躍 貿易新動能加速釋放2024-11-05
- 從“接訂單”到“造需求” 潮玩之都“玩”出新花樣2024-11-05
- 兩岸(川渝)青年就業創業發展交流會在成都舉辦2024-11-05
- 兩岸媒體人點讚“兩路”精神2024-11-05
- 漳州臺商投資區首家國企超市正式開業2024-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