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兩會”到“習特會”,為何對台灣保持沉默

今年全國“兩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沒有像往年那樣親自對臺發聲,引發了外界的一些揣測。2015年“兩會”期間,習近平在政協開幕第二天就看望民革、臺盟、臺聯等幾個與台灣緊密聯繫的政協界別的委員,聽取委員們的意見和建議,併發表涉臺重要講話,為對臺方針定調。2016年民進黨正式上臺前夕,習近平在“兩會”參加全國人大上海代表團審議時發表重要講話,其中關於台灣問題的闡述成為最重要的中央對臺政策信號,給台灣同胞吃了定心丸。2017年“兩會”期間,習近平沒有針對台灣説一個字——由於2017年初以來兩岸、島內以及相關的國際形勢更趨複雜,面對各方層出不窮的新情況,最高領導人的這種沉默就顯得非同尋常、別有韻味。

 

從“兩會”到“習特會”,為何對台灣保持沉默

 

習近平參加2017年全國兩會上海代表團會議。資料圖 來源:新華網

 

在這些複雜的形勢和情況之中,一個重要的方面就是2017年初美國新的特朗普政府上任以來與台灣當局的一系列互動,以及在“一中政策”上的不斷玩火。在這種情況下,人們普遍關注到了北京在“兩會”期間所釋放出的中美最高領導人即將舉行會晤的消息。有人分析,習近平沒有在“兩會”期間對台灣方面講的話,也許是要在“習特會”上與特朗普同框的時候向全世界説出來,這樣才能更加有效地應對臺海上的新動向,畢竟台灣問題雖然説起來是中國內政,但根本上還是中美在博弈——就如布熱津斯基早就在《大棋局》中所寫,中美是棋手,台灣只是局中的棋子之一。

 

然而,“習特會”依然沒有對臺發聲,再次保持了沉默。對此,有人評價“習特會”本身就已經告訴台灣和全世界,中美關係在既定的軌道內運行,台灣問題不會成為當前中美關係發展的障礙,指望出現台灣某些人期望的中美關係局面是不切實際的,因此是“此時無聲勝有聲”。也有人認為,習近平和特朗普的首次面對面會晤要談的首要問題是中美關係大方向、是經貿關係、乃至眼下迫切的半島核問題等;台灣問題被沉默冷處理,正是台灣在中美關係中地位的切實體現,即台灣永遠只會是中美之間沒別的大事兒好關注的時候才關注的。

 

那麼,究竟應該如何理解特朗普政府對臺政策與新形勢下的美中博弈?或許我們還要回顧一下早先被人稱為“政治素人”的美國新任總統特朗普及其團隊在對華政策方面的言行。

 

上任前,特朗普打破中美建交37年來的默契,接聽蔡英文的電話;在電視專訪中質疑“一中政策”;在貿易、匯率、南海、朝核等一系列問題上表達自己對中國的不滿;在他引人注目的推特上,更是時不時就會表露出對華的強硬態度;而在他的團隊中,喜歡對華發難的戰略顧問班農、鷹派國務卿蒂勒森、“瘋狗”防長馬蒂斯、“中國威脅論”鼓吹者納瓦羅這類人物佔據著顯赫重要的位置。人們不禁要問,這位任性自我、誓言帶來“改變”的素人總統,是否真會在任內令美國對華政策及兩岸關係發生驚天巨變?還是在“玩套路”?

 

上任後,特朗普則與習近平通了電話,完成了對“一中政策”的正式錶態,強調自己充分理解美國政府奉行一個中國政策的高度重要性,重申美國政府堅持奉行一個中國政策;他還表示美中保持高層溝通十分重要,對上任以來雙方保持密切聯繫感到滿意,希望與習實現會晤;之後中國國務委員楊潔篪與蒂勒森就朝核問題等通電話,又赴美面見特朗普,被視作為中美元首會晤鋪路,“習特會”將水到渠成。由此,又讓許多人相信,特朗普正式履職後果然還是會循著中美間既有遊戲規則行事。

 

然而,不應忽視的是,特朗普政府上任後並沒有停下各種對華小動作。在中美領導人通話後白宮發表的聲明中,專門提及特朗普總統是應習近平的要求,同意恪守美國的“一中政策”,而美國的“一中政策”內容,是包含《與台灣關係法》及美“對臺六項保證”的,且美國國會支持將二者上升到與中美三個聯合公報同等地位;美國還擴建提升“美國在臺協會”規格,放風稱美國將派海軍陸戰隊駐守,這些都實際構成對一個中國原則的嚴重挑釁。在這種不斷“玩火”的背後,體現的是特朗普政府利用台灣問題等對中國進行戰略試探與遏制的佈局。

 

從“兩會”到“習特會”,為何對台灣保持沉默

 

當地時間4月6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美國佛羅裏達州海湖莊園同美國總統特朗普舉行中美元首會晤。 新華社記者 蘭紅光 攝

 

同時,特朗普和習近平通話是2月9日,而2月5日馬蒂斯剛剛結束強化亞太同盟的日韓之旅,2月10日特朗普又會見日本首相安倍晉三,他還主動在與安倍的聯合記者會上向日本媒體提起自己與習近平進行了“極為真誠熱切”的長時間通話,由此讓中日兩國都感受到了某種弦外之音。特朗普通過將以往都是春節除夕前後進行的對華領導人問候放到元宵節,實現了對與習近平通話的這種時間安排。而在此次“習特會”期間,美國又動手對敘利亞進行了空襲,並由特朗普當面告知習近平這一消息,也令外界感到了一絲辛辣的味道,畢竟中國此前一直在聯合國等場合都反對對敘利亞動武。

 

對於大陸來説,特朗普這些言行軌跡,已經證明他絕非衝動獨斷、幼稚妄為的政治莽漢或外交菜鳥,相反,特朗普及其團隊對行動時機、程度與方式的選擇、拿捏與謀劃,顯示了他們的理智、精明與老道。更別忘了,特朗普曾親身與中國人打過很多交道,其中不乏恩怨情仇的過往,他對中國有著自己的認識,據説特朗普曬出他所讀關於中國的書單,就有數百本之多,足見此人是一個遠比他擅長做秀的外表更富內涵力量的對手。套句網絡俗話,“素人不可怕,就怕素人有文化”。和特朗普的美國政府打交道,中國的戰略定力、身段手腕、鬥智鬥勇、美酒獵槍……一樣都不能少。

 

對於台灣而言,特朗普上任後的種種表現,都表明他將台灣問題視為與中國博弈的棋子或籌碼,而他的對臺政策也只不過是對華政策的一部分,服務於美國對華戰略。可謂“套路深”,也難怪蔡當局看不清楚。對此,倒是民進黨國際事務部主任羅致政説得直白:“台灣被美國當成籌碼未必是壞事,因為如果連籌碼都當不成,就有可能被當作包袱丟棄。”這種“唯恐做籌碼而不得”的表態,反映出民進黨當局無疑將在特朗普上任後加緊聯絡投靠,努力迎合美國的遏華戰略,強化“依美媚日,反中去中”。

 

在此種情況下,習近平對台灣沉默的背後含義就不言自明瞭。畢竟在用語言無法叫醒充耳不聞者的情況下,就只能用行動和事實來説話了。“沉默”在某種意義上也是表明瞭大陸對臺政策的“一貫性”,並沒有變化,這是一項穩定的持續的政策——那就是堅持“九二共識”一個中國原則。

 

在特朗普“美國第一”的精明算計之下,蔡當局可能需要重新檢視自己的“籌碼”思維,看清楚對於台灣經濟民生的出路,或是“國際空間”的維繫與擴大,是不是靠美國就能解決?想明白在那些事關台灣民眾切身福祉的問題上,美國靠得住嗎?認清楚解決上述問題的根本,還是在於從兩岸關係的改善上尋求突破。感受到在那沉默的背後,也或許還有最後一層等待的含義。(本文作者為中國華藝廣播公司總經理)(作者:艾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