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進中國經濟平穩健康可持續發展
編輯: 左研冰 | 時間: 2017-08-19 11:07:22 | 來源: 人民日報 |
習近平總書記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幹部“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迎接黨的十九大”專題研討班開班式上強調指出,黨的十八大以來的五年,是黨和國家發展進程中很不平凡的五年,我們堅定不移貫徹新發展理念,有力推動我國發展不斷朝著更高品質、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的方向前進。近日,國家發展改革委黨組書記、主任何立峰接受了專訪,對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取得的輝煌成就進行了詳細解讀。
記者:您對過去五年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總體情況如何評價?
何立峰:黨的十八大以來,面對複雜變化的國內外形勢,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從經濟發展長週期和全球政治經濟大背景出發,準確把握我國經濟發展所處歷史新方位,形成了更加系統完善的政策框架,引領我國經濟保持中高速增長、向中高端邁進,可以説是“風景這邊獨好”。
一是作出了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的重大判斷,解決了中國經濟要“怎麼看”的問題。在新常態下,我國經濟增速從高速轉為中高速增長,經濟結構不斷調整優化,發展動能轉向創新驅動。認識、把握、引領新常態,是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經濟工作的大邏輯。
二是形成了以新發展理念為指導、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的政策框架,解決了發展經濟要“幹什麼”的問題。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了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圍繞踐行新發展理念,進一步確立了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條主線,提高供給體系品質和效率,增強經濟持續增長的動力。
三是貫徹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解決了做好經濟工作要“怎麼幹”的問題。在嚴峻複雜的國內外環境中,把該“穩”的穩住了,我國經濟穩定增長、就業持續增加、物價基本穩定、國際收支改善;推動該“進”的取得了明顯成效,優化經濟結構、轉變發展方式、激發經濟發展新動能不斷實現新突破。
五年來,我們邁過了很多艱難坎坷,渡過了很多激流險灘,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輝煌成就,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夯實了基礎。
記者:五年來,經濟轉型升級特別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取得了哪些突破?
何立峰: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就是要通過去除沒有需求的無效供給、創造適應新需求的有效供給,打通供求渠道,努力實現供求關係新的動態均衡。我們堅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打出了一套組合拳,供求關係正在發生實質性變化,經濟轉型升級步伐加快,為長遠發展打下了牢固根基。
一是“三去一降一補”成效顯現。鋼鐵、煤炭等重點行業去産能紮實推進,為優質産能和新動能的發展騰出了空間;堅持分類調控、因城施策,房地産去庫存力度不斷加大;去杠桿步伐穩健,企業杠桿率穩步下降;加大減稅降費等工作力度,下大力氣為企業降成本;緊緊圍繞脫貧攻堅、社會事業等關鍵領域和薄弱環節,大力推進補短板建設。
二是振興實體經濟邁出堅實步伐。堅持以提高品質和核心競爭力為中心,製造業改造提升步伐加快,2013—2016年高技術産業和裝備製造業增加值年均增速比規模以上工業高3.8個和1.9個百分點;服務業已佔國民經濟半壁江山,市場化社會化國際化水準不斷提升。
三是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穩步推進。加快農業發展方式轉變,農業生産結構逐步優化,農業技術裝備水準逐步提升,農業農村改革逐步深化,現代農業産業體系、生産體系和經營體系逐步建立。2016年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提高到56.2%。
四是經濟結構調整加快。産業結構“三産超二産”,需求結構“消費超投資”,發展的品質和效益明顯提高。同時,加快建設統一開放的市場體系,資源要素配置日漸優化。
記者:五年來宏觀調控工作取得了哪些成效?
何立峰: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供給側和需求側是管理和調控宏觀經濟的兩個基本手段,二者要相互配合、協調推進。五年來,我國宏觀調控思路方式不斷創新和完善,宏觀經濟保持了7.2%的年均增速、2%的物價水準和5%左右的調查失業率,始終運行在合理區間,對全球經濟增長的貢獻率超過30%。
一是注重在區間調控基礎上加強定向調控、相機調控,不搞量化寬鬆和“大水漫灌”式的強刺激,宏觀調控的前瞻性、針對性、協同性顯著增強。
二是消費需求保持強勁拉動作用,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穩步提升,今年上半年達到63.4%。消費結構升級步伐加快,居民消費品質從中低端向中高端轉變,消費形態由物質型向服務型轉變,消費方式發生積極變化。
三是投資在調結構、補短板中發揮關鍵作用,投資結構持續優化,補短板領域投資持續快速增長,民間投資持續佔據主導地位。2013年以來,高技術製造業、生態環保、教育領域投資年均分別增長14.8%、29.7%和19.2%。
四是把防風險擺在突出位置,努力守住不發生系統性區域性風險的底線。強化信息公開與政策解讀,社會預期保持穩定,切實增強了各方面對我國經濟發展的信心。
記者:黨的十八大以來,經濟體制改革有哪些突出亮點?
何立峰:經濟體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點,核心問題是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係,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繼續在社會主義基本制度與市場經濟的結合上下功夫,既要“有效的市場”,也要“有為的政府”。五年來,改革呈現全面發力、多點突破、縱深推進的嶄新局面,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不斷完善,為經濟社會發展增添了新動力。
一是“放管服”改革向縱深推進。國務院各部門取消和下放行政審批事項的比例超過40%,不少地方削減比例超過70%,工商登記改為“先照後證”;深入推進綜合執法改革,全面推行“雙隨機、一公開”監管,事中事後監管持續強化;推行“互聯網+政務服務”,政府服務不斷優化。
二是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取得突破。投融資體制改革方面,企業投資項目核準制度全面革新,中央層面核準項目累計削減90%;價格改革方面,由市場形成的商品價格和服務價格比例已經超過了97%;國企國資改革方面,提出了國企改革一攬子政策設計,混合所有制改革試點穩步開展;電力、油氣、鹽業、國有林區林場、公務用車制度等領域改革也在有序推進。
三是公平競爭市場環境加快形成。出臺完善産權保護制度依法保護産權政策,建立公平競爭審查制度,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取得新進展,價格監管和反壟斷執法強力推進。
四是金融財稅體制改革有序推進。利率市場化改革持續深化,人民幣匯率彈性不斷增強,金融體系日漸完善,金融監管得到改進。新修訂的預演算法正式實施,營改增試點全面推開。
記者:五年來在創新發展方面取得了哪些成效?
何立峰: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要擺脫過去更多依靠資源、資本、勞動力等要素投入的粗放型增長模式,大力推動創新驅動發展。五年來,我們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著力提升創新能力,積極培育發展新動能,全面改造提升傳統動能。2016年我國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56.2%,創新對發展的支撐作用持續增強。
一是創新能力持續提升。在8個區域佈局開展全面創新改革試驗,著力破除制約創新發展的體制機制瓶頸。科技創新投入穩步增長,2016年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支出達1.55萬億元,比2012年增長50.5%。科技創新能力穩步提高,排名上升至全球第二十二位。
二是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廣泛開展。雙創示範基地建設紮實推進,市場主體活力持續釋放,正向外溢效應日益顯著,為創新驅動注入了源源不斷的活力。2013—2016年,我國企業數量翻了一番,今年上半年日均新登記企業1.6萬戶。
三是新技術新産業新模式新業態蓬勃發展。基礎研究、重大基礎設施、重大裝備等領域科技創新捷報頻傳,積體電路、人工智能等戰略性新興産業不斷壯大,數字經濟加快發展。
記者:在促進區域城鄉協調協同發展方面,取得了哪些積極進展?
何立峰: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統攬發展全局,提出了“一帶一路”建設、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三大戰略,深入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五年來,發展新空間得到有效拓展,區域城鄉發展格局正在重塑優化,新增長極增長帶加快形成。
一是“一帶一路”建設成效顯著。各地結合自身比較優勢,在園區合作、産業對接等方面探索創新,取得了積極成果。
二是京津冀協同發展有力有序有效推進。交通一體化、生態環保、産業升級轉移取得突破,北京城市副中心、河北雄安新區規劃建設穩步推進,創新、改革、試點三大支撐不斷強化。
三是長江經濟帶發展取得明顯成效。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積極推進水環境治理、水生態修復、水資源保護三大工程建設,穩步推動綜合立體交通走廊建設。
四是區域發展總體戰略和差別化區域政策深入實施。持續推進西部開發、東北振興、中部崛起、東部率先“四大板塊”協調發展,國家級新區及各類開發區等重要功能平臺的集聚效應增強。
五是新型城鎮化紮實推進。戶籍人口城鎮化率和常住人口城鎮化率分別提高到41.2%和57.35%。城鎮化空間格局持續優化,城市群、中小城市和特色小(城)鎮發展加速。城鎮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水準不斷加強,可持續發展能力有效提升。
記者:五年來,我國開放型經濟發展取得了哪些成就?
何立峰:以開放促改革、促發展,是我國發展不斷取得新成就的重要法寶。以推進“一帶一路”建設為統領,我國開放型經濟發展水準不斷提升,更深層次、更高水準的雙向開放格局正在形成。
一是“一帶一路”建設成果豐碩。有序推進戰略規劃對接,已與69個國家和國際組織簽署了85份政府間合作協議,政策溝通更加密切。積極開展重大項目建設,公路、鐵路、機場、港口等交通、能源、通信基礎設施建設穩步實施。大力推動投資貿易便利化,中歐班列開行超過4500列,貿易暢通顯著提升。紮實開展金融創新合作,資金融通明顯改善。持續加大民生領域投入,民心相通日益深化。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正在逐漸從理念轉化為共識,從願景轉變為行動。
二是對外開放的廣度和深度不斷擴展。“引進來”水準進一步提高,利用外資連續五年居世界前三位。“走出去”結構進一步改善,在推進對外投資便利化的同時,有效防範對外投資風險。對外貨物和服務貿易總額穩居世界前列,11個自貿試驗區的試驗田作用持續發揮。
三是積極推進全球治理體系變革。針對當前世界範圍內貿易保護主義和內顧傾向抬頭、逆全球化思潮蔓延的態勢,提出了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中國主張,為完善全球治理貢獻了中國智慧。
記者:五年來,生態文明建設取得了哪些進展?
何立峰:黨的十八大把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五位一體”總體佈局,十八屆五中全會明確提出綠色發展理念,這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站在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戰略高度和長遠角度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五年來,我們堅定不移推進生態文明建設,著力推動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産業結構、生産方式、生活方式,美麗中國建設邁出重要步伐。
一是生態文明制度建設持續深化。黨中央、國務院印發了《關於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和《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總體方案》,強化頂層設計,著力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籬。
二是主體功能區戰略持續完善。覆蓋國家和省級、陸域和海域的主體功能區規劃體系基本建立,重點生態功能區産業準入負面清單制度開始推行。
三是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力度持續加大。資源利用效率顯著提高,環境品質有所改善,自然生態系統保護管控加強。2016年,全國單位GDP能耗和用水量分別比2012年下降17.9%和25.4%,空氣品質達標城市增加到84個。
四是綠色發展持續推進。節能環保、新能源等綠色産業發展取得明顯成效,能源生産和消費革命加快推進,積極應對氣候變化推動低碳發展。
記者:五年來,在民生保障方面有哪些重點突破?
何立峰: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夢歸根到底是人民的夢,必須緊緊依靠人民來實現,必須不斷為人民造福。五年來,我們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著眼解決人民群眾普遍關心的突出問題,推動實現經濟發展和民生改善良性循環。
一方面,脫貧攻堅戰全面打響。黨中央把貧困人口脫貧作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底線任務和標誌性指標,注重實施精準扶貧方略,找到“貧根”,對症下藥、靶向治療。黨的十八大以來,在原有脫貧基礎上,農村貧困人口累計減少5564萬人,2017年計劃再減少1000萬人以上;貧困發生率下降到2016年底的4.5%。
另一方面,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深入推進。大力實施就業優先戰略,2013年以來全國城鎮新增就業人數連續四年每年保持在1300萬人以上;收入分配更加合理,教育品質穩步提升,民生保障網進一步織密扎牢。
記者:您對五年來的經濟工作有什麼感受和體會?
何立峰:黨的十八大以來,在世界經濟持續低迷和國內“三期疊加”的大環境下,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取得巨大成就,用事實駁斥了中國經濟“硬著陸”“拐點論”等説法。我們深刻感受到,這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正確領導的結果,是各地區各部門認真貫徹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的結果,是全國廣大人民群眾共同努力的結果。
我們深刻體會到,推進經濟平穩健康可持續發展任重道遠,必須更加緊密地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和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牢固樹立“四個意識”,以優異成績迎接黨的十九大勝利召開,為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不懈奮鬥。
新聞推薦
- 中共中央臺辦、國務院臺辦赴廣東、福建看望慰問臺商臺胞2025-01-24
- 活力2025:兩岸經濟交流繪新卷,融合發展踏新程2025-01-24
- 氛圍感拉滿 這些“年味兒”新體驗已是next level2025-01-24
- 記者手記:特朗普2.0——一段“顛簸”之旅開啟2025-01-24
- 亞冬會中國體育代表團名單公佈 谷愛淩、徐夢桃等在列2025-01-24
- 達沃斯論壇與會人士看好中國經濟前景2025-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