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光中”後,台灣還有“鄉愁”嗎?

台灣詩人余光中14日在高雄醫院過世,享年90歲。

 

從中午開始,島哥的手機就被這則消息霸屏。他那首著名的《鄉愁》,早已在海峽兩岸家喻戶曉。

 

鄉愁是什麼?在那些兩岸阻絕、不同音訊的日子裏,鄉愁是船票,是郵票,是墳墓,還是海峽。一言以蔽之,是綠葉對根的思念,也是困住思念的牢鎖。

 

進入新世紀,兩岸的互動漸漸發生巨變。舊日的鄉愁漸漸散去,但新的問題接踵而至。島內某些勢力的刻意操作,總想讓台灣之舟遠離大陸港灣的懷抱。他們不提鄉愁,卻提向“獨”的政治要求,比如早前所謂“公民投票法”,就被比成“鳥籠”,有人視之為桎梏。

 

我在這“投” 大陸在那頭

 

既然嫌棄“鐐銬”縛手縛腳,自然就要有變招。這不,台灣“立法院”12日三讀通過“公民投票法”部分條文修正案,大幅下修提案、連署、通過門檻。

 

放寬了誰開心?

 

第一開心的,當然是始作俑者的民進黨當政者。按照2016年“大選”的標準,1879人就可進行提案,連署僅需約28萬人。這次,該修正案不僅廢除了之前的“公投審議委員會”,更賦予“行政院”發動“公投”權。那個誰,賴神應該笑了。

 

第二開心的,是島內部分年輕人和盼望收割青年選票的小綠“時代力量”。投票權降為18歲,更多年輕一代有了用選票發聲的機會,“時代力量”就發表聲明稱,“興奮激動”。

 

第三開心的,是堅持“台獨”的“基本教義派”。因為門檻只要降低,就會增加了他們打擦邊球、切香腸、操弄統“獨”議題的機會。

 

可以預見,從民粹中嘗到甜頭的綠營當家,今後“公投”提案將不斷涌現。因為門檻過低,更容易操作成政治動員工具,“公投”綁“大選”啦,逢選必有“公投”啦,幺蛾子一樁接一樁。有時甚至會如阿扁此前操作的那樣,單純就是投給大陸看。變更一下余光中的詩歌,成了“我在這“投”大陸在那頭”。只是這種政治操作會不會玩得過嗨,碰觸到大陸的底線,刺激大陸敏感神經?

 

再説,這種政治操作一旦涉及兩岸議題,怎麼看都像用所謂法理緩慢而持續地衝擊兩岸固有的各種連結,萬一齣現近似數典忘祖的行徑,真得好嗎?

 

“行不得也哥哥”

 

當然,民進黨也知道進止。比如這次,所謂修正案就排除將“國土變更”與“修憲”納入。否則一旦觸及大陸的反分裂國家法,那可不是鬧著玩的。一方面搞小動作,另一方面自認沒踩紅線,遊走鋼絲上的民進黨團隊是煞費苦心。

 

迄今為止,台灣曾進行過6次“公投”,全部因投票人數未達50%門檻而遭否決。2004年3月,陳水扁發動“防禦性公投”綁“大選”,試圖火中取栗,結果機關算盡惡化了兩岸關係,最後以失敗告終。

 

這次修正案,看似否決了“公投”決定“台獨”的選項,但從另一側面,卻為“台獨”開了方便之門。兩岸關係敏感,綠營創意無限,泛主權議題太多,並非僅有“領土變更復決案”而已。

 

大陸堅決反對的,正是類似的“法理台獨”的變種。他們跟“文化台獨”一樣,成了如今綠營遂行切香腸戰略的兩條腿。

 

隨著老一輩的逝去,兩岸的文化連結,似乎也不太樂觀,更別説對政治上“文化台獨”的制衡。

 

上世紀八十年代,余光中寫信給大陸詩人流沙河説:“在海外,夜間聽到蟋蟀叫,就會以為那是在四川鄉下聽到的那只”。聽蟋蟀而念鄉,是以傳統文化為根的中國人共有的思維模式。

 

然而,島內部分政客早把中華傳統文化根系,拋到九霄雲外去了。沒文化,真可怕。所謂打破“鳥籠限制”,更像開了潘朵拉的盒子。再説,鳥籠裏是什麼鳥?鷓鴣麼?島上有島叔不是早就告誡過嗎,有些事是“行不得也哥哥”。

 

拒絕“失根的蘭花”

 

流沙河寫了《就是那一隻蟋蟀》,來回應余光中的文化鄉愁。詩尾他提出了一個著名的論斷,就是“中國人有中國人的心態,中國人有中國人的耳朵。”

 

嘴耳心相通,源於共有的文脈語言。文化連結才是我們內心最柔軟的的那一部分,也往往是最長久的那一部分。它遠勝過政壇的三十六計,也遠勝過借助“法理”的虎皮大旗。

 

而在民進黨政治文化中,“公民投票法”也牽連自己的所謂“初心”。“公投”本就是“台獨”“建國”的工具和“神主牌”之一。“台獨聯盟”主席蔡同榮,就多次提出法案,外號“蔡公投”。而“台獨”的“理論大師”林濁水,也草擬過“公民投票法”草案。

 

參照這次“修法”後的標準,過去6項“公投”,竟有4項達到通過門檻。萬一以後有涉及“國家認同”議題“照貓畫虎”打擦邊球,必將惡化兩岸關係,對蔡英文“維持現狀”之説予以“打臉”。

 

南宋鄭思肖擅長作墨蘭,花葉蕭疏而不畫根土。無根的蘭花,寓意南宋失去國土根基和文化維繫。日暮家國何在?這才是永遠的鄉愁。

 

所謂“法理台獨”,“文化台獨”,如砍斫之斧,正有讓台灣成為失根的蘭花之虞。我們決不能坐視這種事情發生。

 

時光回流到1977年,島內的李雙澤創作了一首經典民謠歌曲,叫《少年中國》,歌詞改編自著名詩人蔣勳的詩作。

 

歌曰:我們隔著迢遙的山河 去看望祖國的土地/你用你的足跡 我用我遊子的鄉愁 你對我説/古老的中國沒有鄉愁 鄉愁是給沒有家的人/少年的中國也不要鄉愁 鄉愁是給不回家的人。

 

40年過去了,有些東西不能變。這才是對待鄉愁的態度,這才是應有的初心。

 

(文/臨陣島哥 來源:俠客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