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媒:蔡當局號召抵制全球航空公司 實則“心虛”得很

台灣《中國時報》6月19日發表資深媒體人徐宗懋的評論文章説,最近世界主要航空公司應中國大陸要求,將台灣列為“中國台灣”。蔡當局非常氣憤,鼓勵臺人抵制這些航空公司,同時習慣性的説,大陸的做法只會更疏遠台灣人民的心。

 

徐宗懋指出,就民調和眼前的事實而言,蔡當局的説法是自我欺騙,台灣人對大陸的好感已超過反感,台灣優秀的青年爭相往大陸求學求職,只留下“自掐哥”在臺大校園混日子。而且,台灣人對蔡當局的不信任感達到空前,所以台灣人心並沒有更疏遠大陸,反而更親近大陸。

 

蔡當局有沒有想過為什麼?大陸的軍機船艦反復繞臺,台灣人並沒有出現驚慌的反應,不像20年前臺海危機時,台灣人爭相辦移民,有錢的跑美國和加拿大,錢不多的去南美洲。現在的情況剛好相反,大陸的錢比台灣多得多,許多城市的平均資薪也超過台灣,台灣年輕人大批往大陸尋找機會,接受各種優惠的條件,想辦法創業留下來。

 

既然現實中可以接受大陸政府的治理,那麼把它搬到台灣來,又有什麼差別?更別説,就現實狀況,蔡當局利用“轉型正義”之名“修法”、“立法”,為所欲為,在軟弱的國民黨制衡不了的情況下,有人重重地敲一下他們的頭,警告他們不要亂來,如此民眾不但不會反感,反而樂見其成,儘管他們嘴巴不會公開説。

 

就民族感情而言,蔡當局甘做美日的小跟班,卑躬屈膝,無視于島內軍公教人員畢生心血付出應有的權益砍他們的退休金,且行政怠惰,坐視台灣農民水果賣不出去,蒙受龐大的損失。請問,蔡當局如何代表台灣人的利益?有資格講民主人權價值觀嗎?

 

簡單説,中國大陸諸多的壓力是以蔡當局為對象,同時又以實質利益拉近台灣人民的感情。這説明,蔡當局氣憤難當時,台灣人民反應反而顯得平和,因為兩年的蔡當局敗政失德出現了一個前所未有的現象,即大陸政府或者中華人民共和國,已成了蔡當局以外,台灣人民另一個具體有效的政治選項,統一的力量無形中快速壯大。

 

民進黨喜歡推動“正名”,把“正名”運動當成政治武器,最近又夥同日本野心分子在東京奧運搞“正名”,問題是這種武器並沒有專利權,只是激起了大陸所發起相對“正名”運動,可以預見,以後外國企業不只稱“中國台灣省”,可能也會稱“中國台灣民進黨”。

 

《中國時報》主筆室6月19日也發表評論指出,台灣“國安會秘書長”李大維接受外媒訪問時表示,對“屈服於中國壓力”,將台灣列于中國之下的某些外國航空公司,臺當局將鼓勵島內民眾拒絕搭乘。民進黨當局與綠媒並強調,這是蔡當局採取的必要反制措施。

 

問題是,像這種貌似“反擊”實則“心虛”的喊話,無論從戰略效益或戰術運作來看,反而是自曝其短、自取其辱,還未傷敵,先反彈打到自己!

 

若因為臺當局的錯誤政策,卻要民眾來承擔後果,可想而知,會有多少民眾願意配合?又能産生多少效果?

 

這又是一次M503航線處理爭議的再現,搞了半天,反擊沒有辦法讓對方有感,反而先懲罰了台灣的乘客!

 

難怪臺當局“外交部”隔天否認李大維説過“拒搭”,連這一點都要支吾其詞,這種反制還有任何力道嗎?更絕的是,被問到若民眾自主拒搭,會影響多少航班?臺當局“外交部”發言人居然説他無法回答。難道説李大維的意見是隨興發揮?現在整個臺當局是想到什麼就説什麼?説了什麼又不一定要做什麼?這已經不是政策上的失能,而根本是失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