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Observe

抓住“一帶一路”機遇 臺商轉型升級看中雲南

“雲南是個好地方,來了就不想走了。連現在在美國讀書的兒子也打算畢業之後來中國大陸發展。”剛當選為昆明臺商協會會長的勤彭蓁到大陸發展已有20年了,説得一口標準的普通話。

 

作為昆明臺商協會的會長,勤彭蓁這段時間一直在配合雲南省臺辦,做第七屆雲臺會的相關工作。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昆明臺商協會會長勤彭蓁在宴請洪秀柱的宴會上發言

 

昆明臺商協會會長勤彭蓁在宴請來昆參加雲臺會的中國國民黨前主席洪秀柱的宴會上(資料圖)

 

15日剛剛閉幕的第七屆雲臺會以“共享‘一帶一路’機遇,深化雲臺融合發展,推進輻射中心建設”為主題,舉辦了開幕式、現場觀摩、展示展覽、産業對接、體驗交流五大板塊22項活動。開幕式上簽約了14個雲臺合作項目,協議金額96億元人民幣,內容涉及綠色農業、生物醫藥與大健康、特色小鎮、旅遊文化等領域。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開幕式上,成功簽約14個雲臺合作重要項目,總投資額達96億人民幣.JPG

 

6月12日至15日在昆明召開的第七屆雲臺會成果豐富(攝影  何婧)

 

本屆雲臺會更加突出雲臺兩地産業的精準有效對接。圍繞雲南省確定的八大重點産業,以及打造綠色能源、綠色食品、健康生活目的地“三張牌”的要求,安排了雲臺生物醫藥與大健康産業合作對接會、雲港臺人工智能與大數據産業對接會、承接東部臺企産業轉型升級對接會、雲臺現代農業發展暨美麗鄉村•特色小鎮建設合作對接會等4場産業研討(對接)會。許多臺商走到昆明、大理、玉溪、紅河、文山、保山、德宏等地實地考察項目、洽談合作。

 

據介紹,前六屆雲臺會共計簽署161個雲臺合作項目,協議金額1240億元人民幣,累計吸引了4200余名臺商到雲南參訪交流、展銷商品和商洽合作。

 

與雲臺會幾乎同期舉行的第五屆中國-南亞博覽會也剛于 6月20日在昆明剛剛閉幕。在此次博覽會上,台灣精品館突出“智慧科技”“母嬰保健”“運動樂活”3個主題,展出了103件獲得“台灣精品獎”的名優産品,吸引了大量參觀者的眼球。這些精品有專為電腦族設計的螢幕智慧挂燈、抗霧霾的有機洗臉紙……

 

台灣精品館相關負責人介紹,在南博會上展出台灣精品,不只是帶給雲南的消費者更多新奇科技與生活樂趣,也希望台灣優質品牌能落腳雲南市場,並拓展到南亞及東南亞國家。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南亞博覽會上的台灣商品

 

第五屆中國-南亞博覽會上的台灣商品(攝影  何婧)

 

雲南區域優勢明顯,素有“面向三亞(東南亞、南亞、西亞)”“肩挑兩洋(印度洋、太平洋)”之稱。隨著“一帶一路”、長江經濟帶、孟中印緬經濟走廊、中國-中南半島經濟走廊建設的深入推進,雲南獨特的區位優勢、資源優勢、開放優勢正展現出廣闊的發展空間,越來越多的企業家把雲南看作投資興業的熱土,現有130多家全球五百強和中國五百強企業進駐雲南。

 

機遇是雲南的,也是台灣同胞的。臺商轉型升級為何如此看中雲南?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中國-南亞博覽會展館人頭攢動

 

第五屆中國-南亞博覽會展館人頭攢動(攝影 何婧)

 

中共雲南省委副書記、雲南省人民政府省長阮成發致辭稱,當前,雲南經濟社會發展步入了快車道,雲臺合作也正在向全方位、寬領域、深層次發展。為給廣大臺胞、臺商、臺企來雲南投資興業、創業發展創造更加優惠、便利的條件,雲南省將在國臺辦“31條惠臺措施”的基礎上,出臺一系列更加優惠的舉措。比如對綠色食品深加工發展,不僅在土地、稅收等方面給予優惠政策,還將單獨出臺設備補貼優惠政策。

 

來參加第七屆雲臺會的中華青雁和平教育基金會董事長、中國國民黨前主席洪秀柱認為,台灣和雲南有諸多相似之處。雲南農林物産豐富,台灣精緻農業優勢明顯;雲南民族文化多姿多彩,台灣文化創意産業獨具特色,在綠色能源、生活科技、觀光旅遊、健康産業等方面成果顯著。雙方完全可以資源共享、優勢互補。

 

雲南省臺辦主任張朝德表示,截至目前,在雲南投資的臺企已經達850戶,累計投資金額超過11億美金。雲南各個部門一直把對臺招商納入工作重點,熱情服務好臺商,始終把他們當成自己的投資人來對待。

 

全國台灣同胞投資企業聯誼會會長王屏生表示,目前,臺商普遍面臨産能過剩壓力,希望借助“一帶一路”建設,實現轉型升級。南亞、東南亞等新興市場潛力巨大,臺商要想開拓這一新市場,大陸是最好的“跳板”。實施“一帶一路”建設,對台灣投資者而言是個難得的機遇,臺商不會缺席。

 

全國臺企聯常務副會長王健源認為,臺商要實現轉型升級,需借力“一帶一路”建設,發力新市場。他透露,目前,臺商銀行正在籌辦中,將有意拓展南亞、東南亞市場。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中國-南亞博覽會上,台灣展商參展積極,僅三天之內展位就已報滿

 

中國-南亞博覽會上,台灣展商參展積極,僅三天之內展位就已報滿(攝影  何婧)

 

“借助‘一帶一路’建設實現自身轉型升級,已是臺商的共同心聲。”在全國臺企聯駐會副秘書長鄭榮文看來,“一帶一路”帶來産能轉移的機會。如今,大陸在多邊貿易關係中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臺商應站在“巨人”肩膀上發展。

 

6月13日,在昆明舉行的“海外臺商雲南行”第3屆昆明圓桌會上,來自越南、泰國、緬甸、馬來西亞等多個國家和地區的70多名海外臺商齊聚昆明,共話“一帶一路”機遇,共享“一帶一路”成果。“雲南近年來發展態勢良好,也讓我們看到了其中的機遇。”緬甸臺商總會會長何廷貴説道。“結合沿邊開放加深,我們希望在物流、貿易等領域今後能與雲南開展更多的合作。”越南河內台灣商會會長盧智生認為,隨著“一帶一路”的建設程度加深,相信越南和雲南兩地企業的來往也將迎來更多的機遇。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6月13日,“海外臺商雲南行”第3屆昆明圓桌會在昆明舉行,來自越南、泰國、緬甸、馬來西亞等多個國家和地區的70多名海外臺商齊聚昆明,共話“一帶一路”機遇,共享“一帶一路”成果。

 

6月13日,“海外臺商雲南行”第3屆昆明圓桌會在昆明舉行,來自越南、泰國、緬甸、馬來西亞等多個國家和地區的70多名海外臺商齊聚昆明,共話“一帶一路”機遇,共享“一帶一路”成果。(資料圖片)

 

“我熱愛大陸,也熱愛西部。這裡有獨特的區位優勢、廣闊市場,更有豐富的民族文化。” 在雲南生活了近十年的勤彭蓁認為,台灣有十多個少數民族族群,和雲南在地理、氣候和人文上有許多相通的地方。北上廣等沿海城市競爭比較激烈,現在商機比較少,發展空間沒有雲南大。雲南現在通了高鐵,還是面向南亞東南亞的輻射中心,將來的發展潛力巨大。

 

在“世界茶王”、知名臺商李瑞河看來,早在古代絲綢之路時期,茶葉就作為奢侈品沿絲路走出國門。茶文化講究和諧,與建設“一帶一路”是相契合的。古代絲綢之路是商路,也是友好交流之路。而今共建“一帶一路”,又為兩岸茶産業注入新動力,將把中國茶和茶文化推向世界。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1935年出生於台灣南投縣的李瑞河,祖居福建省漳浦縣白衣堡,世代基本以種稻種茶為生。1993年已近花甲的李瑞河下定決心跨海回鄉,在大陸投資創辦“天福茗茶”。

 

1935年出生於台灣南投縣的李瑞河,祖居福建省漳浦縣白衣堡,世代基本以種稻種茶為生。1993年,已近花甲的李瑞河下定決心跨海回鄉,在大陸投資創辦“天福茗茶”。(資料圖片)

 

1989年出生的陳俞帆,是典型的家族企業接班人。其父陳嘉雄創立的昆明統一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是雲南省著名的蝴蝶蘭種植企業,産品遠銷東南亞各國。2013年,陳俞帆從美國畢業後便來到雲南。談及為什麼選擇在相對落後的西部省份發展,陳俞帆給出的答案是:待開發的西部,能給年輕人更多施展才華的空間。趁年輕,他們想有更多挑戰。

 

6月12日,中共中央台灣工作辦公室主任、國務院台灣事務辦公室主任劉結一曾在雲臺會開幕式上致辭説:今天,台灣同胞來大陸發展面臨前所未有的機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歷史性飛躍。一些臺企已經參與“中國製造2025”,享受大陸扶持科技創新的政策;一些臺企抓住“一帶一路”的機遇,通過“中歐班列”將貨物銷往中亞、歐洲市場;一些企業利用大陸優惠政策,到中西部地區發展,完善産業佈局;一些企業在大陸上市,借助大陸資本市場獲得新發展動力……雲南是我國通往東盟、南亞的窗口和門戶,具有推進“一帶一路”建設、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西部大開發、沿邊開發開放等多種政策疊加優勢,生態資源、民族文化資源豐富,發展潛力巨大。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劉結一在第七屆雲臺會開幕式上致辭.JPG

 

劉結一在第七屆雲臺會開幕式上致辭(攝影  何婧)

 

北緯23.5度,北回歸線橫貫了雲嶺紅土高原和東海的寶島台灣。每年的夏至日,雲南的墨江和台灣的花蓮都能受到同樣的太陽光垂直照射。招商引資、投資興業,這熱鬧的場面在雲臺會落幕後,還在延續。從東海到高原,一股“登陸”浪潮裹著海風,正向雲嶺大地匯集。北回歸線上高原和寶島的交集正醞釀著新的力量、新的希望。

習近平同志推動廈門經濟特區建設發展的探索與實踐

2018-06-22

東海之濱,鷺島廈門。這裡千年浪涌,潮漲風起。

 

當中國改革開放的航船揚帆出港,歷史的坐標就將其定位為中國最早設立的四個經濟特區之一。這個曾經偏僻的海防小城,在40年改革開放中破浪前行,昭示出中國城市蝶變的密碼。

 

“如今,海風海浪依舊,廈門卻已舊貌換新顏。”習近平總書記對這座城市充滿感情。就在一年前,金磚國家領導人廈門會晤時,他回首廈門經濟特區的發展歷程,盛讚這座城市的“高素質、高顏值”,“勇敢堅毅、吃苦耐勞的當地人民,乘著改革開放的浪潮,用自己的雙手把廈門變成了一座經濟蓬勃發展、人民安居樂業、對外交流密切的現代化、國際化城市”。

 

當鷺島兒女聆聽習近平總書記這滿懷深情的聲音,回想當年他在廈門工作的日日夜夜,感觸尤深。

 

作為廈門經濟特區初創時期的領導者、拓荒者、建設者,習近平同志在這片充滿激情的熱土,與廣大經濟特區建設者並肩奮鬥,開啟了一系列改革開放、經濟建設、環境保護、文化遺産保護等生動實踐,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凝結其中的科學理念、寶貴經驗和優良作風,至今仍指引著這座城市破浪前行的航程。

 

勇於先行先試

 

探索推動一系列開創性改革舉措

 

“不搞改革開放,社會主義就不能進步。”

 

——1987年6月8日,習近平在廈門市委常委會會議上的發言

 

1985年,國務院批准將廈門經濟特區範圍擴大到全島。這年夏天,習近平風塵僕僕從河北南下赴廈履新,擔任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

 

時任廈門市體改委副主任朱麗水回憶,習近平到廈門後分管體制機制改革,直接領導推動了一系列棘手的改革探索。“放水養魚”就是其中之一,激活了廈門港,也激活許多身處困境的國企。

 

到廈門不久,習近平高大的身影出現在東渡碼頭,迎海風極目遠眺。他踱步走到橋吊旁,抬頭望著這幾十米高的大傢夥,詢問工作人員它們能吊多少貨。這是廈門港僅有的兩台橋吊,一個吊一年僅完成3.5萬個標箱,香港同樣的吊每年卻能完成12萬個。通過數次到現場調研,仔細聽取企業幹部員工意見,習近平把問題搞清楚了——運輸能力不夠,設施不完善,流程環節不配套,而政府沒有更多的錢給企業完善設施。

 

微利或微虧,這不僅是廈門港務局的窘境,也是當時廈門絕大多數國企的難題。

 

習近平同志對我們説,政府不要你們利潤,你們賺來的錢,財政一分都不要,利潤留給你們,但你們必須答應一條,賺了錢首先用來完善設施。”一位老港務人回憶當時一次會議的情景。

 

改革,因問題倒逼。廈門在全國率先出臺稅利分流措施,全市66家預算內國營工業企業實行稅利分流、稅後還貸,針對不同企業,採取不同上交比例。其核心目的是,除交稅外,盡可能把紅利留給企業發展生産。改革第一年,廈門港務局就賺了2000多萬元,沒幾年賺了七億多。

 

時任廈門市財政局黨組書記沈丹回憶,習近平非常重視這項支持企業發展的利改稅政策,事實也證明這項改革非常有效,國企得到迅速發展。

 

那時的廈門,怎麼建經濟特區,尚無經驗可循。習近平此番到廈門來,“就是想嘗試對改革的實踐、對開放的實踐”。他曾深情回憶説,“到經濟特區工作,是我第一次走上市一級的領導崗位,第一次直接參與沿海發達地區的改革開放,第一次親歷城市的建設和管理。”“這三年是全面學習的過程,是一個非常艱苦、刻苦的學習過程,從中得到了歷練。”

 

1986年,廈門被確定為全國第一批機構改革試點城市。習近平擔任市金融體制改革、經濟特區管理建設等領導機構負責人,牽頭研究制定了推動經濟特區政府管理體制改革的一系列政策措施。“機構改革是一場刀刃向內的自我革命,牽扯許多利益,難度與阻力巨大。”廈門市委黨校常務副校長林朝暉説。

 

人們很快發現,平時謙遜隨和的習近平,在改革問題上果斷乾脆、態度堅決。他在不同場合提出,“經濟特區的任務就是改革,經濟特區應改革而生,我們要承擔起這個責任”。

 

一次市委常委會會議上,習近平説,“改革,先走一步有風險,但國家需要有人去趟路子,搞好了,為國家以後的改革提供經驗,起綱舉目張的作用”。

 

朱麗水回憶,“當時的改革,只説是社會主義體制的自我完善,以什麼為目標,要改到什麼程度,沒有明確答案。習近平同志明確提出,改革以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為目標,行政機構改革是拆廟並廟,要與經濟體制改革同步進行,搞好對外商、基層、企事業的服務工作。所以,當時的方案力度很大,直接動刀,砍掉很多政府機構”。

 

1987年,廈門工業系統的8個專業局全部砍掉,在全國率先實行大部委制,簡化企業審批、放權給企業。“這一刀下去,很多人哇哇叫,但就是要逼著大家解放思想儘快上路,融入市場經濟。”市體改委同志回憶道。

 

推動廈門實現計劃單列,為廈門長遠發展爭取有利條件;在全國首次提出“小政府、大社會”原則,建立精簡、高效、廉潔、團結的政府;推動金融機構企業化經營,成立華僑投資公司和地方保險機構,建立廈門外匯調劑中心……習近平在廈門推動的一系列大膽改革,許多思路和舉措在全國具有開創性和前瞻性,為廈門經濟社會發展注入磅薄活力。

 

擴大對外開放

 

積極探索以開放促改革促發展之路

 

“廈門,寓意‘大廈之門’,我們也可以把它理解為對外開放之門,衷心希望把這個對外開放之門建設得更快些更好些。”

 

——1986年6月,習近平在廈門發表的題為《發展橫向聯繫,加快特區建設》的講話

 

2015年9月23日,美國西雅圖,波音公司商用飛機製造廠。國家主席習近平登上一架即將交付給廈航的波音-787飛機,深情回憶起參與廈航組建的往事。

 

“30年前,我擔任廈門市的常務副市長,分管廈門航空公司,參與了它的組建和它的初創階段。初創階段的廈門航空公司,連帶廈門機場,都是利用國際貸款發展的,當時也就只有幾架飛機……”

 

作為我國第一家合資經營、企業化運作的航空公司,廈航的誕生,是我國民用航空體制改革的初步嘗試。對廈門而言,它為經濟特區的對外開放,插上了翱翔的翅膀。

 

“為了廈航,習近平同志傾注心血。當時地無一寸、房無一間,沒飛機、沒機組。習近平同志經常跑北京,尋求中央、空軍和民航局的支持、支援。”廈航原副總經理宋成仁説,這些往事,老廈航人耳熟能詳。

 

經習近平不懈努力,廈航得到了民航部門的支持,由金融機構擔保,向美國波音公司租借了兩架波音-737飛機用於運營。如今的廈航,已擁有200架飛機,運營航線350多條,成為中國民航唯一連續保持31年盈利的航空公司。

 

當時,廈門機場太小,擴建刻不容緩,但沒錢建設。習近平擔任“廈門機場擴建工程科威特貸款領導小組”組長,經過艱辛努力,爭取到了科威特政府1800萬美元的貸款,解了機場擴建的燃眉之急。

 

1986年,習近平為廈門航空夢奔波的同時,也為另一件事頻頻向北京專家求教,那就是探索建設自由港。

 

習近平到廈門工作,正是國務院剛剛批復廈門可逐步實行自由港某些政策後的關鍵時期。當時,自由港在全國都是個新事物,幾乎沒人搞得懂。習近平決定先從學習研究入手。他向市委和市政府建議,組織抽調有關職能部門和研究機構精幹人員,率先開始了對探索實施自由港某些政策的研究。

 

時任廈門市計委副主任的鄭金沐回憶,“習近平同志經常帶我們上北京,到中國社會科學院拜訪著名學者,虛心求教各種問題,邀請該院經濟研究所與廈門合作研究。他勤學好問愛鑽研,給我們留下很深印象”。

 

改革開放需要學習借鑒國際經驗。習近平帶課題組到新加坡考察,組織全國第一個關於“出口加工區和自由港”的國際研討會,為廈門積累相關的國際資料和數據。

 

改革開放必須從中國的國情出發。在習近平直接領導下,廈門沒有完全參照新加坡的自由港模式,而是立足自身條件,提出實施自由港某些政策的具體構想,明確採取漸進式、經“三步走”,把廈門建設為“自由港型的經濟特區”:第一步在象嶼建保稅區;第二步把保稅區擴大到全島,轉為自由貿易區;第三步有限度地在全島放開自由港。

 

“這是對中國特色的自由港發展之路的最初探索,在全國都具有很強的開創性。”林朝暉説,廈門成為這套構想最直接的受益者。此後,廈門經濟特區實現了從出口加工區、保稅區、區港聯動、保稅港區,到自貿試驗區的迭代升級,對外開放度不斷提高。

 

融入世界經濟潮流,須及時掌握國內外經濟信息,閉塞已久的島城,如何擁有“千里眼”?習近平將經濟信息中心的籌建,列為全市基礎設施八大工程之一,在他的推動下,廈門市經濟信息中心很快建成。

 

廈門經濟特區剛擴大到全島,最棘手的問題就是資金短缺,中央只給了5000萬元,財政捉襟見肘。沈丹説,“習近平同志分管財政,為解決‘錢袋子’問題,他採取了多項舉措,許多都具有開創性”。在習近平推動下,廈門率先建立經濟特區金融體系,率先借外債搞基礎設施建設,率先成立外匯調劑中心,率先組建金融同業公會,成立了全國第一家中外合資銀行——廈門國際銀行。

 

習近平將廈門視為中國的窗口,一個對外開放之門。他帶著廈門人民在改革開放初期,硬是憑一股闖勁,趟出了一條雙向輻射的開放發展之路。如今的廈門,已經成為我國國際交通的重要樞紐、國際資本的重要聚集地、國際交流交往的重要窗口。

 

科學謀劃戰略

 

高瞻遠矚為廈門擘畫永續發展藍圖

 

“從事現代化經濟建設,要長遠考慮,統籌全局,不能只顧眼前,臨時應付,那樣會事倍功半,甚至會迷失方向,把握不住全局的主動權。”

 

——1986年7月30日,習近平在廈門市經濟社會發展戰略課題專職人員動員和工作部署會議上的講話

 

1986年,一場徵文活動——《2000年——我心目中的廈門》在《廈門日報》展開,引發全市性大討論,眾多投稿紛至遝來,抒發對未來的暢想。

 

這場夢之旅,是習近平領導制定的《1985年——2000年廈門經濟社會發展戰略》中的一個不可或缺的環節。後來有十多篇徵文中的善計良策被採納。

 

時任廈門市委副書記的李秀記回憶,“當時,廈門經濟特區經過5年建設,進入新階段,迫切需要一個發展戰略作為決策指南,以實現更快更好發展。”

 

習近平迅速組織人馬,直接牽頭,擔起重任。他帶領十幾家單位、100余位專家教授、實際工作者組成課題組,深入調研,摸清廈門市情家底,寫出幾十萬字的調查材料。分21個專題研究,不斷論證,歷時一年半,形成20余萬字的戰略報告。當時正在旅遊局工作的彭一萬參與了戰略編制,他説:“別的地方都是做五年計劃,習近平同志要做十五年的城市發展戰略,還請來不少國內著名專家參與,這種高瞻遠矚讓廈門的同志印象深刻。”

 

這個發展戰略,是中國地方政府最早編制的一個縱跨十五年的經濟社會發展戰略規劃。習近平在其中,深深思考這座城市的永續發展之路。

 

習近平同志不光謀劃城市基礎設施體系、産業發展、體制改革,探索自由港建設和對臺交流合作,同時也對教育科技等社會事業發展、生態環境建設、鼓浪嶼文化旅遊資源保護、人口規模控制,都進行專章研究作出規劃,對加強知識産權保護也作出明確部署,體現出創新的前瞻眼光和統籌協調發展的強烈意識。”鄭金沐説。

 

在制定發展戰略過程中,習近平不斷強調,“要尊重城市特色和發展規律”。1987年8月5日,市委常委會會議上,習近平拋出一個問題:廈門的城市特色是什麼?

 

答案,寫在發展戰略中。它把廈門經濟特區放在國家改革開放全局和世界經濟發展大格局中審視,明確廈門的戰略地位、戰略指導思想、戰略目標、戰略重點、戰略對策,後來成為指導廈門城市中長期建設發展的戰略藍本。

 

到省裏任職後,熟悉廈門、心繫廈門的習近平,沒有停止對這座城市發展的戰略思考。

 

2002年6月,時任福建省委副書記、省長的習近平到廈門調研,一針見血點出廈門發展瓶頸——“廈門本島基本飽和,而島外發展明顯滯後,經濟腹地空間小……拓展中心城市發展空間,擴大經濟發展腹地,已成廈門建設發展當務之急。”

 

如何開拓廈門發展的新天地?習近平發出“提升本島、跨島發展”的動員令,鼓勵廈門加快從海島型城市向海灣型生態城市轉變,並指明瞭“四個結合”的跨島發展戰略思路——提升本島與拓展海灣結合、城市轉型與經濟轉型結合、農村工業化與城市化結合、凸顯城市特色與保護海灣生態結合。

 

這一戰略的實施,開啟了廈門氣勢如虹的加速跨島發展、推進島內外一體化的進程。沿著習近平擘畫的藍圖,廈門轉型發展不斷續寫新篇章,城市承載功能、綜合實力、區域輻射帶動力實現了質的飛躍。

 

注重生態環保

 

剎住亂砍、濫伐、亂采風 綜合治理筼筜湖

 

“能不能以局部的破壞來進行另一方面的建設?我自己認為是很清楚的,廈門是不能以這種代價來換取其他方面的發展。”

 

——1986年1月10日,習近平在廈門市八屆人大常委會第十八次會議上的講話

 

1985年12月16日,鷺島冬日,乍寒還暖。廈門市委常委會、副市長聯席會召開,氣氛透著嚴肅。

 

習近平坐直身子,神情凝重,“人大監督,讓我們看到政府工作中的疏漏,我們要以此作為開創廈門城建、環保工作新局面的一個新起點,統一領導,層層建立責任制”。

 

就在10多天前,市人大常委會組織有關部門領導,走進萬石山風景區、登上鼓浪嶼、來到海灘邊。大家看到,有些地方挖沙取土、開山取石,讓山峰變成了“癩痢頭”,沙灘的灘底裸露。對此,市人大代表提出了批評,不僅指責亂砍濫伐亂採者,也指出政府管理不力。

 

習近平迅速作出部署,要求城管、規劃等部門深入現場勘查,摸清全市情況,研究對策。“4天后,先封閉全島沙場和違章採石區,城管辦派宣傳車上山下鄉宣傳,公安、城管、城建監察大隊出動主要力量,巡邏檢查執勤。”“各有關部門要制定出詳細的而不是籠統的實施細則,然後張榜公佈,讓大家都知道。”

 

一場自然資源環境保衛戰,席捲全市。但不同聲音出現——這也不能動那也不能動,怎麼搞經濟建設?農民自古“靠山吃山”,林木不能砍,農民吃啥?

 

1986年1月10日,廈門市八屆人大常委會第十八次會議上,習近平代表市政府發言。

 

他開宗明義表明態度,“保護自然風景資源,影響深遠,意義重大。”“我來自北方,對廈門的一草一石都感到是很珍貴的。”“廈門是屬於祖國的、屬於民族的,我們應當非常重視和珍惜,好好保護,這要作為戰略任務來抓好。”

 

關於環境保護與建設發展的關係,習近平闡述了他的觀點——

 

“由於愚昧造成的破壞已經不是主要方面了,現在是另一種傾向,就是建設性的破壞,這種破壞不一定就是沒有文化的人做的,但反映出來的又是一種無知,或者説是一種不負責任。”

 

這次會上,習近平從全局高度提出切合廈門實際的具體措施——

 

“島內開採問題,能不能開,開多大,什麼地方開、開採方式、保護措施這些問題由有關專家組成一個小組,進行勘查審核,提出方案,報人大審議。總的原則是:對於島內要採取最大限度的保護,對於島外、郊縣,也要加強管理、規劃和審批。”

 

“島外的鄉政府應該十分重視如何幫助農村農民廣開門路,發展新的就業門路。過去講‘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但破壞資源的做法要堅決管住,這是各級政府的職責。”

 

“站位高遠,言辭誠懇,習近平同志不僅流露出對這片土地深厚的情感,而且觀點鮮明,很有説服力,讓大家更加明確了環境保護的態度。”時任廈門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許祖義曾回憶説。

 

“習近平同志非常重視環境保護,對筼筜湖的治理更是投入大量心血。”曾任筼筜湖管理處處長的郝松喬,回憶起筼筜湖的治理過程,感觸頗深。

 

筼筜湖,原先是深入廈門島的內灣漁港,“筼筜漁火”是廈門歷史上的八大景之一。上世紀70年代修堤圍海造田,導致筼筜湖變成基本封閉的內湖,城市污水大量排入,湖水變黑髮臭,魚蝦白鷺絕跡。

 

“筼筜湖何時不再黑臭?”市民群眾關於治理筼筜湖的呼聲,習近平感同身受。

 

1988年3月30日,習近平主持召開關於加強筼筜湖綜合治理專題會議,打響了廈門整治環境污染的一場大硬仗。會議明確建立綜合治理機制,組建由相關職能部門和專家組成的筼筜湖治理領導小組,創造性地提出“依法治湖、截污處理、清淤築岸、搞活水體、美化環境”的20字方針。針對前期資金不足問題,明確每年投入1000萬元財政資金,佔當時全市基本建設支出近10%;同時,多渠道籌措排污費、土地批租收入、借款和技改資金,以空前力度加大投入。

 

廈門市遵循習近平同志確立的工作方針,先後進行了四期大規模整治。曾經的臭水湖,蝶變為如今碧波盪漾、白鷺翱翔、繁花似錦的“城市綠肺”和“城市會客廳”。昔日消失在城市變遷中的“筼筜漁火”,幻化成今日更加璀璨耀眼的廈門新景——“筼筜夜色”。

 

重視文化傳承

 

修復八卦樓 編制規劃保護鼓浪嶼

 

“能把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十分和諧地結合在一起者為數並不多,很有必要視鼓浪嶼為國家的一個瑰寶,並在這個高度上統一規劃其建設和保護。”

 

——1987年,習近平對鼓浪嶼萬石山片區總體規劃小組提出的要求

 

1986年的一天,習近平在鼓浪嶼剛作完一場報告,走出大廳,時任廈門博物館館長、負責八卦樓修復工作的龔潔拉住了他。

 

“副市長同志,請您參觀一下八卦樓。”龔潔發出邀請。

 

“好啊!”習近平答應得很乾脆。

 

在院落轉了一圈,龔潔説,“還有樓上”。

 

“我知道你的意思。”習近平馬上説。

 

習近平走進樓內,拾級而上,每走一步,老舊樓板嘎吱作響,屋頂長期漏水遺留下一道道黃褐色霉跡。有小孩跑過,樓板晃動。

 

“缺多少?”習近平邊走邊問。

 

“30萬元。”龔潔答。

 

“明天來拿。”習近平説。

 

龔潔至今難掩激動,“就是這麼乾脆,我永遠不會忘記,在最緊張最困難的時候,他撥出的這30萬,徹底扭轉了一座百年建築的命運!”

 

彼時,廈門到處都要發展、到處都缺錢。對於八卦樓的維修,廈門市之前籌措了50萬元,國家文物局下撥了48萬元,但很快就不夠用了。習近平批下的30萬元,十分珍貴。

 

整修後的八卦樓,如今成為國內唯一、世界最大的風琴博物館。因完整保持了當年的歷史風貌,八卦樓和另外52棟歷史建築,成為鼓浪嶼文化遺産的核心要素,在後來的申遺過程中,受到聯合國世界遺産保護專家的高度評價。

 

2017年7月8日,鼓浪嶼正式列入世界文化遺産名錄。“追溯往昔,如果沒有當時習近平同志領導編制的首部總體規劃,鼓浪嶼科學保護的歷程不會那麼順利。”彭一萬感慨地説。

 

改革開放之初,在經濟發展的熱潮之中,不少人忽視了鼓浪嶼的珍貴之處。很多老別墅年久失修,還有漁民拆了老別墅的磚石回家砌灶臺、砍了珍稀名木回家燒火。

 

但習近平將這個小島視為“國之瑰寶”。他曾動情説,“在我國城市和風景區的建設中,能把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十分和諧地結合在一起者為數並不多,很有必要視鼓浪嶼為國家的一個瑰寶,並在這個高度上統一規劃其建設和保護”。

 

彭一萬説,習近平同志為大家打開全新思路,不僅限于風貌建築,更用全局眼光進行全島保護,包括島上的一草一木與歷史人文資源。

 

章維新,鼓浪嶼遊覽區管理處副主任,1987年參與過鼓浪嶼——萬石山片區總體規劃。“習近平同志經常來指導工作,囑咐我們,一定要把基礎資料摸齊、摸透、做實、做細。正是在習近平同志領導下,規劃小組用了近一年時間,把包括鼓浪嶼在內的廈門風景名勝區的家底給摸清了。”

 

2001年9月底,時任福建省委副書記、省長習近平再上鼓浪嶼。遊人如織。旅遊時代的鼓浪嶼,如何保護與傳承文脈?習近平提出新的思考——鼓浪嶼至少有4個特點可以大做文章,即風景系列、海洋系列、琴島系列以及人文系列。

 

第二年6月14日,習近平來廈調研又登臨鼓浪嶼,看著眼前百年風華的小島,強調要把鼓浪嶼擺到更加突出的位置,發揮更重要的作用。

 

2017年,鼓浪嶼申遺成功,已是黨和國家最高領導人的習近平作出重要指示——“把老祖宗留下的文化遺産精心守護好,讓歷史文脈更好地傳承下去。”

 

為民務實擔當

 

著力解決群眾最關心的問題

 

“我們經濟特區不特在有什麼特別的享受,而應特在特區建設者有特別高的紀律、理想、作風這些方面。”

 

——1986年1月10日,習近平在廈門市八屆人大常委會第十八次會議上的講話

 

1986年夏,小暑以來沒有下過一場透雨,已連旱一個月,本該抽穗揚花的水稻大面積枯死。同安縣一處稻田邊,分管農業、農村工作的習近平眉頭緊皺。

 

“不能等!拖拉機、電灌抽水機、柴油、化肥,都趕緊調配。”站在田埂上,習近平當場拍板,並督促有關部門,儘快落實。

 

習近平帶隊,到田間地頭,站在抗旱第一線,及時解決實際問題。全市迅速掀起抗旱熱潮,領導幹部和群眾齊上陣,一邊挖渠抽水抗旱保苗,一邊搶插晚稻,搶種晚地瓜、秋花生。

 

那年,夏旱連秋旱,廈門出現三十多年未見的百日大旱。因抗旱及時,災害損失減少到最低程度。年底一統計,當年農民人均收入不但沒有減少,還增長了20元。

 

這件事,一直被當地群眾津津樂道,不少群眾説,習副市長敢負責有擔當。

 

“習近平經常用孫中山先生‘要立志做大事,不要立志做大官’的話來勉勵自己,説地位變了,作風不能變。”李秀記説,習近平同志為人非常謙遜,剛到廈門就上門拜訪一個個老幹部,向他們請教學習。

 

曾任廈門市委常委、同安縣委書記的蔡景祥回憶説,習近平從不講大話,他抓住群眾最關心的問題,從一件件小事做起,做一件是一件。

 

在廈門期間,習近平一次次上高山、進海島、下農村、入農戶,騎自行車跑企業、坐拖拉機進山,每到一個地方,就掏出本子和筆,認真聽、仔細記。他説,“當幹部就三招,認路、認鄰、認特點,那個地方什麼特色、什麼資源搞清楚了,工作就心中有數了”。

 

時任廈門市委副書記的王金水回憶,“習近平同志到廈門時,是市領導班子中最年輕的一位,但他做事很紮實,很注重調查研究,不打官腔。他經常深入基層,對基層碰到的難題,不是叫別人寫報告,而是直接帶到市政府落實,很快就解決”。

 

習近平常對身邊工作人員説,“我們特區不特在有什麼特別的享受,而應特在特區建設者有特別高的紀律、理想、作風這些方面”。

 

到廈門不久,習近平連坐車帶步行,到廈門海拔最高最偏僻的軍營村和白交祠村調研。那時,通往村莊的是又窄又陡、坑坑洼洼的黃泥路,習近平一腳泥步行進村,坐下沒一會兒,就急切地走到田間地頭,了解村民的生産生活狀況,尋找貧困根源。

 

在同安,農民泡功夫茶的杯子,積著厚厚的褐色茶鹼。當時在家裏接待習近平的一位農民説,“我端出的茶杯,很多下鄉幹部都喝不下去,但習近平同志端起杯子就喝。鄉親們心裏很感動,有什麼掏心窩的話都對他説”。

 

經過細緻調研,針對山區村發展的實際,習近平因地制宜提出“山上戴帽,山下開發”的發展思路,即山上植樹造林,山下種果種茶,發展多种經營。這一思路,指導軍營村和白交祠村走出了一條生態建設與脫貧致富有機結合的綠色發展之路。如今,這兩個村子都窮鄉變富壤,山上造林“戴帽”4100畝,山下發展茶園6000多畝,打造“一村一品”。近五年,兩村農民人均純收入接近翻番。

 

“為民務實,勇於擔當,依法辦事,廉潔自律……習近平同志在廈門工作時身體力行的這些作風,經過實踐的潛移默化,深深根植于廈門幹部群眾的頭腦中,落實到經濟特區建設的行動中,並不斷弘揚光大,為城市發展提供了源源不絕的精神動力。”林朝暉説。(完)

展開全文

黃智賢:蔡英文當局嚴審陸客是把台灣往死路推

2018-06-22

黃智賢:蔡英文當局嚴審陸客是把台灣往死路推

 

政治評論人黃智賢(圖片來源:台灣《聯合報》)

 

據台灣《聯合報》報道,台灣政治評論人黃智賢今天表示,蔡英文當局嚴審又嚴擋大陸來台灣的一切人。不只官員學者,連自助遊客都不放過,不僅“到了羞辱人,打壓人權的地步”,還顯示出其“就是要竭盡全力,隔絕兩岸”,最好台灣人恨惡大陸,大陸同胞也對台灣死了心,不來台灣。但她問,若真如此,台灣這小島,可禁得起?

 

黃智賢在貼文中説,民進黨當局這種行為就如同一個渣男,把女友當成禁臠,宰制、窺探她的活動、交友、往來和一切,以為這樣,就可以控制她的愛和靈魂,“不過就是自卑到底了,明知道自己不配”。

 

黃智賢還表示,隔絕兩岸,其實是把台灣往死路推,“作惡的是民進黨,承受後果的卻是台灣”。她同時表示,兩岸終將突破隔絕,統一大勢,不會停歇!(中國台灣網6月22日訊  楊旋)

展開全文

臺業者:陸客不來 台灣中南部花東等地根本“等嘸人”

2018-06-22

臺業者:陸客不來 台灣中南部花東等地根本“等嘸人”

 

北市西門町是島外觀光客必遊景點。(圖片來自臺媒)

 

據台灣“中時電子報”報道,蔡英文當局上臺後陸客大量消失,雖説有東南亞客源遞補,但揭開實況卻慘不忍睹。旅遊業透露,臺當局開放東南亞國家免簽,卻不限定地區,結果客源只在台北遊玩消費,中南部、花東根本“等嘸人”,這是臺當局很嚴重的錯誤。

 

報道説,陸客赴臺大多是環島行程,不論從東線或西線出發,會到台北、嘉義、高雄、墾丁、台東、花蓮等地,幾乎全臺走遍。但包括日、韓、東南亞、歐美等其他國家和地區的觀光客不同於陸客7.5天行程,他們平均只待台灣4.5天,而且多集中在台北。

 

中華優質旅遊發展協會理事長李奇岳指出,非陸客的觀光客有8成只玩台北市,最多再去野柳看女王頭,以及到九份。如果問台北西門町業者,他們覺得就算陸客沒來,也有泰國、菲律賓、香港、日本的客人,旅館住房率還是很高,所以沒什麼感覺。可是中南部和花東就摔得很慘,原本陸客不見了,補充的客源也沒進來,這對於中南部、花東的影響特別深,包括高雄、墾丁也是如此,從蔡當局上任以來就不是很理想,140萬陸客消失是很重要的問題所在。(中國台灣網6月22日訊  娟子)

展開全文

全國臺聯2018兩岸婚姻家庭電子商務研習班在廈門開班

2018-06-22

全國臺聯2018兩岸婚姻家庭電子商務研習班22日在廈門開班。來自兩岸婚姻家庭成員90余人參加研習班培訓。 

 

全國臺聯副會長楊毅周在開班式上表示,兩岸婚姻家庭是連接兩岸同胞的血脈紐帶。近年來,大陸電子商務發展迅猛,不僅開闢了就業增收渠道,還催生了新的業態。希望參加研習班的所有學員能夠廣泛交流、開闊思路,積極實踐、學以致用,在新的起點上尋求突破,提升自我價值。

 

學員代表、台灣中華兩岸一家親交流協會理事長湛秀英錶示,期待通過這次寶貴的學習機會,掌握電子商務的先進理念、經營模式和操作技能;同時,廣交朋友、拓展人脈,為今後的創業、就業打好基礎。

 

活動主辦方表示,希望通過研習班的舉辦,從實際出發契合兩岸婚姻家庭迫切需求,著眼未來發展和世界經濟潮流,通過推廣大陸在發展互聯網經濟特別是電子商務領域的先進理念、經驗和做法,協助大陸配偶及兩岸婚生子女提高就業創業技能、拓寬就業創業渠道、拓展生活和事業發展空間。

 

本次活動由中華全國台灣同胞聯誼會臺胞事務部與福建省台灣同胞聯誼會共同主辦。學員們除了接受課堂教學,還將赴廈門海滄青年創業基地、晉江洪山文創園、石獅跨境電商園等地進行現場學習。學習成果與心得體會將在26日兩岸婚姻家庭創業發展主題交流分享會環節與所有嘉賓和學員進行交流分享。新華社廈門6月22日電(記者 付敏)

展開全文

【海峽兩岸】第七屆雲臺會在昆明開幕

2018-06-14
展開全文

第七屆雲臺會簽約協議金額96億元

2018-06-12

新華社昆明6月12日電(記者姚兵)由國務院台灣事務辦公室、雲南省人民政府主辦的第七屆雲臺會12日在昆明開幕,800余名海峽兩岸各界代表出席開幕式。開幕式上,簽約雲臺合作項目14個,協議金額96億元人民幣,內容涉及綠色農業、生物醫藥與大健康、特色小鎮、旅遊文化等領域。

 

本屆雲臺會為期5天,期間將舉行“生物醫藥與大健康産業合作對接會”“雲港臺人工智能與大數據産業對接會”等4場産業對接會,“南博會台灣專題館”“東盟臺商精品館”等兩場展覽活動,“台灣農特産品昆明展示周”“雲港澳臺青年雙創雲南活動周”等10項拓展體驗交流活動等。

 

據悉,雲臺會自2012年創辦以來,有效拓展了雲臺交流新局面,增進了雲臺兩地相互了解,前六屆雲臺會共簽署161個雲臺合作項目,協議金額1240億元人民幣。

展開全文

洪秀柱出席第7屆雲臺會 呼籲兩岸融冰

2018-06-12

中華青雁和平教育基金會董事長、中國國民黨前主席洪秀柱12日參加第7屆雲臺會並致辭。她直言,受台灣內部政治勢力阻礙,兩岸當前面臨“萬山不許一溪奔”的困境。但只要兩岸對民族的復興懷抱共同的期望與理想,“堂堂溪水出前村”的一天就會很快來到。

 

洪秀柱致辭稱,她從小就在教科書裏讀到,雲南昆明是個四季如春的好地方。小時候唱《思我故鄉》這首歌,也會為裏面“滇池三百里芙蓉”的歌詞而神往。此次“再次踏上雲南這片土地,除了發現美麗景色依舊,更感進步飛速,令人驚艷”。

 

洪秀柱認為,台灣和雲南有很多相似的地方:比如都是多民族聚居區、緯度相似,都有高山峽谷等各種地理和人文景觀,還有豐富的農林産品。如果以台灣成熟的精緻農業技術結合雲南豐富的物産,以台灣的文創經驗結合雲南多元的文化資産,必然為雙方共榮互利增進一筆燦爛的佳績。

 

談及兩岸關係,洪秀柱直言,受台灣內部政治勢力阻礙,兩岸交流的確出現“萬山不許一溪奔”的困境。但也需要思量,是否真的需要如此憂心。

 

洪秀柱稱,她對兩岸關係撥雲見日有十足的信心,“因為兩岸唇齒相依、血濃于水的緊密聯繫所産生的那種沛然莫之能禦的動力,是不可以、不可能長久被個人或某一政黨的私心阻擋的”。

 

洪秀柱表示,“只要我們有信心、有信念,對民族的復興懷抱共同的期望與理想,相信‘堂堂溪水出前村’的一天很快就會來到。”

 

致辭尾聲,洪秀柱還呼籲,“面對眼前的困境,不妨回看當年抗日時,我們僅僅憑藉最簡單的工具,胼手胝足,就迅速開闢滇緬公路。”

 

“這種堅毅的精神,展現我們中華兒女眾志成城、克服萬難的信念和奇跡。同樣的,未來兩岸問題的和平解決與融合一家,也將會讓世人驚嘆和佩服。”洪秀柱説,“我們要有堅定的信心向前走。期願兩岸和平發展能很快再度步入寬廣的康莊大道。”(中新社昆明6月12日電 記者 胡遠航)

展開全文

共享“一帶一路”機遇 第六屆雲臺會在昆明開幕

2017-06-13

共享“一帶一路”機遇 第六屆雲臺會在昆明開幕

 

第六屆“雲臺會”6月12日在雲南昆明開幕。(中國台灣網 王怡然 攝)

 

共享“一帶一路”機遇 第六屆雲臺會在昆明開幕

 

中共中央臺辦、國務院臺辦主任張志軍出席第六屆“雲臺會”開幕式並致辭。(中國台灣網 王怡然 攝)

 

以“共享‘一帶一路’機遇,深化雲臺融合發展,推進輻射中心建設”為主旨的第六屆“雲臺會”6月12日在昆明開幕,兩岸各界約1200余人參會,其中來自台灣的嘉賓人數超過500人。

 

中共中央臺辦、國務院臺辦主任張志軍,海峽兩岸關係協會會長陳德銘,中共雲南省委書記、省人大常委會主任陳豪,台灣三三企業交流會會長江丙坤等出席開幕式並致辭。

 

陳豪在致辭時表示,雲南建設面向南亞東南亞輻射中心帶來的發展機遇,也是臺商的機遇。期待進一步深化經貿合作,在謀求共同發展中實現互利共贏;進一步擴大文化交流,在弘揚中華文化中攜手團結共進;進一步密切人員往來,在深化交往交流中融洽同胞感情,譜寫好雲臺合作新篇章。

 

張志軍在致辭時指出,雲南區位優勢、資源優勢和開放優勢明顯,是大陸西南開放的前沿窗口,向西通過孟中印緬經濟走廊連接印度洋沿岸國家,是大陸開展“一帶一路”建設的重要省份。目前雲南省委省政府正在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指示,努力將雲南建設成為民族團結進步示範區、生態文明建設排頭兵、面向南亞東南亞輻射中心,雲南必將迎來新一輪更大的發展,這將為雲臺合作,特別是為臺商在雲南投資興業提供廣闊的空間。我衷心希望有更多的台灣同胞來雲南旅遊觀光、學習生活、交流合作、投資興業,衷心祝願雲臺交流合作取得更大的發展,為兩岸關係和平發展作出更大貢獻。

 

據悉,本屆“雲臺會”將舉辦6場産業對接會,其中,雲臺旅遊新業態産業交流合作對接會、雲港臺金融交流合作研討會、雲臺職業技術教育合作研討會和滇滬臺企轉型升級合作對接會將在昆明舉辦,雲臺生物醫藥與大健康産業合作對接會將在楚雄舉辦,雲臺咖啡産業文化交流合作對接會將在普洱舉辦。

 

在本屆“雲臺會”開幕式上,還現場舉行了項目簽約儀式,共簽訂合作項目10個,協議金額達30億元人民幣。內容涉及農業、生物醫藥、教育、旅遊文化、商貿、食品加工等領域。簽約項目 “一帶一路”效應明顯。

 

“雲臺會”自2012年創辦,是由國務院臺辦和雲南省人民政府共同主辦的大型對臺經貿文化交流盛會,至今已連續舉辦了5屆,已成為海峽兩岸交流活動的重要平臺之一。據統計,前五屆雲臺會共簽訂1240多億元人民幣的投資合作協議。截止2016年底,雲南省共有台資企業超過800家,合同投資額達12.5億美元,實際到位資金10億美元,“雲臺會”深化雲臺經貿合作作用明顯。(中國台灣網昆明6月12日訊  記者王怡然) 

 

共享“一帶一路”機遇 第六屆雲臺會在昆明開幕

 

台灣三三企業交流會會長江丙坤出席第六屆“雲臺會”開幕式並致辭。(中國台灣網 王怡然 攝)

 

共享“一帶一路”機遇 第六屆雲臺會在昆明開幕

 

第六屆“雲臺會”6月12日在雲南昆明開幕,兩岸約1200余人參會。(中國台灣網 王怡然 攝)

展開全文

雲臺會成聯繫東盟各國臺商臺胞重要橋梁

2017-06-06

圖片默認標題

 

資料圖

 

雲南省人民政府台灣事務辦公室主任張朝德6日在昆明表示,成功舉辦五屆的雲臺會已成為雲臺交流、融合發展的最優平臺和橋梁,成為聯繫東盟各國特別是南亞、東南亞臺商臺胞的重要橋梁和紐帶。

 

雲臺會自2012年創辦,是由國務院台灣事務辦公室和雲南省人民政府共同主辦的大型對臺經貿文化交流盛會,至今已連續舉辦了5屆。

 

當日,雲南省臺辦發佈,第6屆雲臺會主題活動將於本月12日至16日在雲南省昆明、曲靖、普洱、保山、楚雄、大理、德宏、麗江等地舉行。

 

會上,雲南省臺辦從人員交流、經濟合作等多個方面回顧了五屆雲臺會取得的成果。

 

通過雲臺會平臺,連戰、吳伯雄、蕭萬長、蔣孝嚴、郝龍斌等台灣政要先後來雲南參訪。雲南省委主要官員率團赴島內開展“七彩雲南寶島行”中秋走親訪友活動,促成了雲南同鄉代表、台灣農民代表、台灣中學師生代表、台灣健康醫療行業代表來雲南訪問的“十個一百”系列活動。

 

五屆雲臺會累計邀請台灣各界人士來滇超過2000人次。2016年,來滇經商、旅遊、探親、求學、考察的台灣同胞60余萬人次。

 

在人員交流密切的同時,經貿合作亦不落後,前五屆雲臺會共簽訂1240多億元人民幣的投資合作協議。截至2016年底,雲南共有台資企業超過800家,合同投資額12.5億美元,實際到位資金10億美元。台灣知名企業旺旺集團、統一集團、康師傅集團、富士康集團相繼落戶雲南。

 

在此期間,雲南對臺基地建設也在不斷推動中。騰衝國殤墓園、“國立西南聯合大學”博物館、雲南陸軍講武堂先後被國臺辦批准為國家級海峽兩岸交流基地。德宏州經國家民委、國臺辦批准成為全國唯一以州級命名的“海峽兩岸少數民族交流與合作基地”。

 

值得關注的是,雲臺會舉行以來,“兩岸及東盟經濟貿易策進會”、“泰國雲台東盟商貿促進會”等專門承接雲臺會的商業協會紛紛成立。在第五屆雲臺會上,來自亞洲9個國家和地區的30名臺商代表來滇參加了“海外臺商贏在雲南圓桌會議”、“海外臺商相聚珠江源經貿交流座談會”等活動。第四屆南博會期間,100多家東盟台資企業受邀參展東盟臺商館。

 

雲臺會在兩岸交流中的影響力日益增長。張朝德稱,雲臺會已經實現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發展階段到成熟階段的歷史性轉身,成為海峽兩岸交流優勢品牌,無論在大陸,還是在島內,都贏得廣泛好評。他透露,第6屆雲臺會計劃邀請台灣嘉賓300多人,結果報名超過1000人,最終確定500人左右。

 

據悉,雲南下一步還將組織開展雲臺青年創業大賽,為青年提供創業支持,把台灣青年的創業熱情和各類創意同雲南溝通中國與南亞東南亞巨大市場的優勢結合起來,吸引台灣青年來滇實習、創業、就業,為他們營造良好的生活和工作環境,使台灣青年留得住、能發展、有盼頭。(完)中新社昆明6月6日電 (記者 史廣林)

展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