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觀察|Observe
民進黨可能忘記了金門跟台灣的不同
編輯: 何婧 | 時間: 2018-08-09 | 來源: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海峽飛虹專稿 |
2018年8月5日,福建晉江龍湖水庫的“大陸水”正式輸送至金門,“兩岸同飲一江水”的美名將在未來兩岸關係史上記上一筆。國臺辦主任劉結一、福建省委書記和省長更是親臨泉州晉江通水典禮現場,顯示了大陸方面對此事的高度重視。反觀台灣方面,則是限制金門縣吳成典縣長和縣參事至大陸共同參與晉江和金門兩地同時舉行的通水典禮,由此就可以知道誰對金門鄉親重視和關心,高下立判。
8月4日拍攝的福建晉江龍湖及晉江龍湖取水泵站(無人機拍攝,新華網圖片)。
台灣當局自“東亞青奧”事件後,“陸委會”和民進黨民意代表宣稱,任何的錯最終都怪罪于大陸的打壓,還建議金門縣政府暫停此次“通水典禮”,但是此舉只是無疑更傷金門鄉親的心,代表民進黨當局的“行政院金馬聯合服務中心執行長”翁明志在金門現場再次為台灣當局辯護澄清,最終換來的就是在場金門鄉親的噓聲,好不尷尬。
金門縣位於福建省東南部海域泉州圍頭灣與廈門灣內,西距廈門18海裏,距離中國大陸領土角嶼僅1.8公里,離台灣島有210公里。漢族人對金門的開發依據可考的史料始於晉代。根據清代《金門志》的記載,晉代共有蘇、陳、吳、蔡、呂、顏六姓家族因躲避戰禍移居金門。因金門固守福建東南海口,取之意而得名金門。
金門金沙水庫蓄水量得看老天臉色。(圖片來源:台灣“中時電子報”)
金門,與福建僅一水之隔,自古以來都隸屬於福建省管轄。在情感認同上,金門鄉親世代也都以福建閩南人自居,説的話也是福建閩南語。在1949年10月中上旬以前,金廈兩門的鄉親都是可以自由往返、暢通無阻的。金門的風土民情與台灣本島有著不同的歷史記憶,因此每逢台灣本島人來到金門時,金門鄉親會稱呼你們“台灣人”而非“我們都是台灣人”,由此可知金門與台灣本島之間的認同差異。
1956年7月,台灣“行政院”頒布“金門馬祖地區戰地政務實驗辦法”,在金門、馬祖成立“戰地政務委員會”,實行軍政一元化體制。1949年11月,台灣暫停金門縣治,撤銷金門縣政府,改設金門軍管區行政公署,臺當局所控制的金門主體全境進入“軍管時期”。1958年8月23日至10月5日,中華人民共和國為聲援中東人民的反侵略鬥爭,與台灣當局在金門爆發“金門炮戰”,直到1979年美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建交,中國大陸發表《停止炮擊大、小金門等島嶼的聲明》,歷時21年的“金門炮戰”才正式劃上句號。
1992年11月7日,隨著兩岸關係趨向和緩,加上台灣各界力促金馬地區解除戒嚴,臺當局“國防部”宣佈金門縣解除戒嚴,金馬地區戰地政務終止,推行地方自治,長達四十多年的戒嚴與戰地政務實驗才告結束。
作為兩岸對抗的最前線,數十年間,金門歷經了多場戰役和數萬次炮擊,應該説,金門人民為此付出了不少的代價。所以,金門鄉親祈求和平發展、過上美好生活的願望會更加強烈。
8月5日,金門鄉親出席在福建泉州市晉江龍湖水庫舉行的福建向金門供水工程通水現場會。(中新網圖片)
上個世紀90年代初,金門在剛剛解除戰地政務、開放發展觀光時,缺水缺電是全世界遊客至金門旅行時最常有的記憶。觀光飯店在晚上會無預警地停電;金門在地導遊還會自嘲地説,金門雖然距離大陸最近平均不到十公里,但卻因兩岸政治因素,所有運輸物資都必須從台灣運補過來。但伴隨著2004年2月啟動金門—廈門航海線,開始“小三通”,之後兩岸關係在2008年進入和平發展新時期,給金門帶來了眾多的發展前景。也就是在這和平發展的機遇期,簽屬了由大陸供水至金門以解金門缺水之苦的歷史性合作協議。這本是兩岸關係史上一個和解共生的歷史性時刻,但在這兩年來民進黨當局拒不承認“九二共識”、搞不定兩岸關係的情況下,他們只會一邊打著“大陸打壓”的藉口,一邊又要金門暫緩舉辦“通水典禮”。
8月5日,來自福建的清水流進金門田埔水庫旁的受水池。(新華網圖片)
金門鄉親的眼睛是雪亮的,金門鄉親要的只是一個和平穩定的兩岸關係和平安美好的日常生活,因此在8月5日這兩岸關係史上歷史性的時刻,金門鄉親歡天喜地,而台灣當局仍舊選擇缺席以示抗議“被打壓”,但孰不知金門跟台灣本島的不同,金門可以是兩岸關係和平發展下的和平之島和雙贏之島,因為金門鄉親要的並不多,僅僅是百姓民生、安居樂業。而從金門鄉親推廣到台灣民眾,不也就是這樸素的期待和要求嗎?
(本文作者係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博士生羅鼎鈞 ,文章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
中國社科院台灣研究所助理研究員劉匡宇在《環球華人》節目中接受專訪稱,福建向金門供水是兩岸關係融合發展的典範(點擊音頻收聽)
中國社科院台灣研究所助理研究員劉匡宇在《環球華人》節目中接受專訪稱,兩岸深化交流可以促進兩岸的心靈契合和融合(點擊音頻收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