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胞:搭上改革開放快車

1978—2018年,改革開放的如椽巨筆,寫就中華民族奮鬥的史詩。伴隨大陸改革開放的步伐,兩岸實現直接全面雙向“三通”,形成“一日生活圈”,年貿易額約1900億美元。一批又一批臺胞來大陸謀發展,成為改革開放的見證者、參與者和獲益者,寫下屬於自己的“春天故事”。

 

親歷:見證大陸滄桑巨變

 

8月,台北。在永然聯合律師事務所的會議室裏,李永然律師正在與來自上海法學會的客人們探討兩岸仲裁法律的異同。談起兩岸交流的變遷,李律師感慨不已。早期,海峽那邊禁令重重,但還是有臺商衝破台灣當局的法律與政策障礙,在上世紀80年代初期就開始了兩岸貿易往來與間接赴大陸投資的歷程。

 

1979年元旦,全國人大常委會發表《告台灣同胞書》,呼籲海峽兩岸“相互之間完全應當發展貿易,互通有無,進行經濟交流。”北京紫玉山莊董事長黃紫玉當時在香港,受此感召,她開始協助開拓兩岸貿易。“當時大陸物資匱乏,需要各種商品,台灣經濟比較活躍,促成這樣的貿易,對大家都好。”黃紫玉的父親和兄長都是台灣政商界的知名人士,在當時的政治氛圍下,為了不連累他們,原名黃美廉的她改名為黃紫玉。

 

從暗流涌動到春潮洶湧,從20世紀80年代第一波以輕紡為代表的勞動密集型産業,到第二波以石化為代表的資本密集型産業,再到第三波以電子為代表的技術密集型産業……臺商投資大陸的軌跡,已成為大陸改革開放進程的“注腳”之一,而台灣同胞的改革開放記憶中,“進步”“變化”是最高頻的關鍵詞。

 

中華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李壯源早年從事紡織業。1982年,李壯源到江蘇考察投資環境時發現,“那時大陸的紡織業,生産設備、工廠形態和技術還很落後。”再後來,李壯源的足跡遍及大陸多地,如今在四川綿陽投資生物科技。他感慨:“從東到西,從南到北,大陸的變化和進步真是不得了。”

 

台灣《中國時報》資深記者王銘義1990年第一次到大陸,最令他震撼的是那些在地理課上學過的名山大川第一次“活生生”地出現在眼前。這些年,他幾乎走遍神州大地,東到黑瞎子島,西至新疆烏恰邊城、西藏的納木錯湖,南抵三亞的天涯海角,北達戈壁灘上的酒泉航天城,見證了大陸翻天覆地、迅猛發展的改革開放歷程,也記錄了無數台灣同胞在大陸奮鬥、拼搏的傳奇故事。他説,“改革開放是出故事的年代,我何其幸運能見證與書寫。”

 

先機:搭上改革開放快車

 

作為台灣知名律師,李永然成功的秘訣之一,是前瞻的眼光和敏銳的嗅覺。1990年9月,為到北京觀戰亞運會,李永然第一次去大陸。從廈門到北京的行程中,他遇見許多臺商。李永然敏銳地意識到:兩岸間的法律市場是一塊巨大的處女地。他隨即牽頭組織臺商經貿考察團,一個月發一個團,先後帶了30多個團到大陸實地了解各地的投資環境、地方與中央的法律法規,並選定上海設置服務點。“當時,浦東還是一片農田,我印象最深刻的標語是‘一年一個樣,三年大變樣’。”

 

為了促進兩岸法律界交流,李永然還與工商界朋友在台灣籌組了“兩岸經貿交流權益促進會”,與上海法學會每年舉行不同主題的研討會。讓李永然感到最有成就感的,是當年制定《台灣同胞投資保護法實施細則》時,他曾以顧問身份參與會談,並建議在其中加入了有關“臺籍仲裁員”的內容。李永然也是中國國際經貿仲裁委員會聘任的第一屆臺籍仲裁員,之後,他又擔任上海、廣州等多個仲裁委員會的仲裁員。

 

憑藉女企業家特有的直覺,黃紫玉從做兩岸貿易到投資金融、地産、生態旅遊,“我總能踩上拍子,當然祖國大陸對我們很照顧,也很信任。”紫玉山莊所在地是1992年北京市政府的對外招商項目,當時還是一片荒地。黃紫玉斥資數億元,將其打造成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綠色生態社區,紫玉山莊也被譽為北京綠色生態發展的“名片”。

 

深圳臺商協會常務副會長張力平1994年到深圳,“因為當時工作的傢具行業老闆把工廠搬到了深圳,我也跟著過來了,可以説是被動的,現在回頭看,覺得自己很幸運。”張力平是高雄人,自小家境優渥,親戚朋友對大陸不了解,認為他到深圳工作是“受苦”,母親更是非常擔心,幾乎一天一個電話問情況。

 

在大陸這些年,張力平先給別人打工,後來自己創業,經營著香港與深圳之間的巴士服務。現在,台灣親友都非常羨慕他,親朋好友一撥接一撥要求到深圳來看看,順便尋找商機。談及這二十幾年大陸的變化,張力平十分感慨:“以前大陸企業向我們學習,很多人才是台資企業培養的,現在是我們向大陸企業學習。大陸的政策法令越來越清晰、明確,政府工作人員的素質越來越高,工作熱情高,‘5+2’‘白加黑’是常態。”

 

“還好有大陸市場”,是台灣知名文創企業法藍瓷公司總裁陳立恒的感慨。陳立恒1989年就在廈門和深圳設了兩個工廠,做代工設計。法藍瓷公司成立後不久,他又把生産基地轉到景德鎮。“最初印象其實並不怎麼樣,景德鎮當時燒瓷用的還是焦煤,到處煙囪冒煙。”

 

改變來得很快。景德鎮的焦煤換成了天然氣,黑煙囪全部拆除,舊公路換成高速、高鐵、機場,大陸居民從口袋癟癟到錢包鼓鼓。陳立恒看到了商機和潛力,決心紮根發展,2005年法藍瓷開始在大陸做內銷。3年後,全球金融危機爆發,陳立恒不可避免受到波及。“我們很快決定,把銷售重心從歐美日本轉到大陸。現在我們的大陸市場已經超過歐美市場份額,在大陸有超過100家直營實體店,網上商店估計今年底開張。”

 

期許:兩岸攜手共謀發展

 

到大陸發展,深圳臺商協會南山聯誼會常務副會長林銘聰同樣慶倖自己走對了這一步。1991年到大陸,做過皮件、塗料、裝修等行業,林銘聰成就了自己的事業也見證了大陸的成長。“這些年,我看過太多大陸年輕人從很偏僻的地方買張單程車票到深圳找工作,命運從此改變。那種勇氣和魄力,是當下台灣的年輕人要學習的。”兩岸同文同種,同根同源,大陸市場廣闊、機遇多,林銘聰的女兒7年前大學畢業以後就到上海工作。他真心地希望更多台灣年輕人把眼界放寬、把勇氣放大,“不要滿足於一點小安逸,到大陸的廣闊天地來尋找機會。”

 

這幾年,林銘聰所在的社團都會回台灣向高校學子介紹深圳從小漁村到現代化城市的改革開放奇跡,出錢出力動員、組織學生到大陸參訪、實習,找尋機會。“我們來得比較早,抓住了大陸改革開放的機遇,積累了一些經驗,希望傳授給台灣的年輕人。”林銘聰説,年初大陸出臺了“惠臺31條”,最近又取消了就業許可證、推出港澳臺居民居住證,可享受同等待遇,“條件比我們當年好太多了!”

 

兩岸一家親,共謀新發展。大陸改革開放不斷深化,將為台灣同胞提供更多的發展機遇。在當前兩岸關係嚴峻的形勢下,尤其需要加強兩岸同胞之間的交流與合作,推動兩岸關係朝著更好的方向發展。

 

台灣“中國青年大陸研究文教基金會”董事長李鐘桂1992年首次到大陸,20餘年來奔走兩岸,不遺餘力推動兩岸青年交流。她認為,青年是民族的未來,兩岸年輕人在不同的環境中成長,唯有兩岸青年加強互動、增加理解方能攜手前行。“為者常成,行者常至”是李鐘桂鍾愛的座右銘,她説:擁抱希望,方能撥雲見日。(記者 王堯 汪靈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