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音樂劇之父”的中國情緣

7月18日,“日本音樂劇之父”淺利慶太因病去世,日本媒體迅速播報並紛紛轉載了這個消息,中國駐日使館也發送了唁電。他的離去不僅是日本戲劇的損失,也是中日文化交流的損失。1997年,他被中國政府授予“政府友誼獎”,同年獲中國文化部頒發“文化交流貢獻獎”。

 

1933年,淺利慶太出生於日本東京。在60餘年的戲劇創作生涯中,他曾獲莎士比亞戲劇獎、國際文化交流貢獻獎等,他擔任總製作人的1998年長野冬季奧運會開、閉幕式獲得了國際社會的好評。

 

1983年,淺利率領他創辦的四季劇團在東京演出的音樂劇《貓》獲得成功,確立了他在日本舞臺藝術和音樂劇領域的泰斗地位。在當時中日兩國的戲劇舞臺上,音樂劇並不多見,因而淺利想將這一新鮮劇種介紹到中國。1986年,他專程來到北京,與原文化部商討在中國發展音樂劇的可能性。1988年10月,正值中日和平友好條約簽訂10週年之際,淺利帶領劇團在北京民族文化宮演出5場原創音樂劇《安徒生之戀》。全新的舞臺藝術表現形式令觀眾耳目一新,那些新奇而熱切的目光令他對中國人民的感情如開閘的洪水般傾瀉而出,不可阻擋。他心中飽含深切的牽掛、負疚與責任感,他要為中國人民做些什麼。回到日本後,淺利再也無法平靜,他要用筆,用舞臺,傾盡才華,為實現心中的願望矻矻以行。

 

經過反復思量,淺利決定前往中國東北采風,蒐集素材。他走訪了文史資料館,做了很多調研。最後一天,他在長春長白山賓館用信紙寫下音樂劇《李香蘭》的構思。隨後,他根據藤原作彌的小説《李香蘭——我的前半生》為藍本開始了編劇工作,夜以繼日查閱諸多歷史資料。這部音樂劇集合了當時大批日本專業戲劇、音樂方面的專家,通過對李香蘭多舛命運的描述,揭露了日本帝國主義的侵華事實,肯定了中國人民的勇敢善良,以及戰爭結束後以德報怨的寬大胸懷。值得一提的是,淺利要求所有演員閱讀日本侵華戰爭史料,讓他們了解這段歷史,真正從內心深入認識到日本帝國主義曾經的罪行,這樣才能在舞臺上做出最佳表演。

 

經過數日不分晝夜地緊張排練,1991年1月6日,《李香蘭》在東京青山劇院舉行首場公演,日本前首相中曾根康弘、日本前首相竹下登、時任眾議院議長櫻內義雄、時任外務大臣中山太郎等政經界人士和社會各界代表近千人走進劇場。演出時,劇院內掌聲和抽泣聲此起彼伏,觀眾無不熱淚盈眶,感慨萬千。音樂劇《李香蘭》的演出如一石激起千層浪,成為當時日本各大媒體爭相報道的熱門話題,將侵華戰爭這一不容忽視的歷史事實置於日本社會的輿論中心,令人們重新審視這場戰爭,對這一歷史事實進行再反思和再認識。因此,一些日本右翼人士對淺利提出各種非議。

 

東京公演結束後,淺利決心將《李香蘭》帶到中國,再度引起了日本右翼的反對。然而他堅定地説:“即使有人用石頭和雞蛋砸我,我也要在東北三省演出《李香蘭》,還給歷史一個真相。”在他的一再堅持下,1992年4月10日至5月7日,《李香蘭》分別在北京國際劇院、長春東方大劇院、瀋陽中華劇場、大連人民文化俱樂部公演16場,演職人員超過130人。當劇團抵達長春時,大家剛到賓館放下行李,淺利便立即集合所有演職人員前往戰爭歷史博物館。他説,日本軍國主義者在這片土地上犯下了不可饒恕的罪行,我們應該代表日本人去道歉、去懺悔。到達博物館史料展示廳後,淺利莊重肅穆地簡述了過去的歷史,一行人合十手掌鞠躬默哀,大廳裏一片沉重的寂靜。忽然之間,原本晴朗的天空狂風呼嘯,隨後下起傾盆大雨,而當眾人走出大廳時,風停雨住,天空重又放晴。

 

通過《李香蘭》在中國演出,在原文化部和中央戲劇家協會的介紹下,淺利慶太與中央戲劇學院和中國兒童藝術劇院結下了緣分。他曾多次提到,舞臺藝術就是“文學的立體表現”,最本質的就是語言的藝術,作者寫出觀眾的心聲,借助演員的聲音表達出來,觀眾側耳傾聽,才成為舞臺藝術,因而中國音樂劇需要專業劇團和專業演員,創作具有中國文化傳承的作品。

 

由此,淺利建議中戲要培養音樂劇人才,然而這對當時缺乏經驗和資源的中戲來説談何容易。回到日本後,他發出邀請信,請中戲的老師前往四季劇團進修學習並承擔所有費用。在他的努力下,幾個年輕教師獲得了機會去日本學習半年。隨後,前院長徐曉鐘等人也前往四季劇團交流訪問。

 

1995年,中戲開設音樂劇係,招收導演和表演專業的學生,這是中國第一個音樂劇係。對於第一批音樂劇專業的學生,淺利格外重視,他派劇團老師從日本來到招生現場,得知具體情況後,他興奮地對徐曉鐘説:“全世界最好的音樂劇演員在中國!”1996年,音樂劇係兩個班、近50名學生全部來到四季劇團,在兩個月的時間裏,他們學習並實踐演出的音樂劇《想變成人的貓》和《西區故事》在日本上演。這樣的機會難得,只有中國學生才能得到淺利的如此偏愛。

 

2015年,正值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週年之際,淺利在東京再度上演音樂劇《李香蘭》。他説:“經歷侵華戰爭的人雖然都漸漸離開,但那場戰爭帶給我們的是幾代人的災難,希望這部作品能夠提醒人們,珍惜和平,不再有戰爭發生。”

 

我認識淺利慶太已有近20年,在每部作品的首演日和最後一天演出時,無論是開場還是結束,他總會站在劇場門口,微笑著和觀眾致意。今年4月《李香蘭》告別公演時,他戴著口罩,在護理人員的陪同下,堅持坐在劇場門口向觀眾告別。儘管那時他的身體已經十分虛弱,但依然竭盡全力堅守這最後一班崗。在空曠的劇院大廳裏,淺利慶太的身影顯得那樣瘦小,但就在那一瞬間,我卻覺得整個劇場被他的精神高高支撐起來。淺利慶太曾説,他的原創作品都圍繞一個主題,那就是表現人間的愛和生活的美,這個世界只有充滿愛,才會擁有美。(王筱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