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音難改 根在雲南——雲南媒體團走進台灣土庫村
編輯: 王瑞穎 | 時間: 2019-02-12 17:07:02 | 來源: 中國台灣網 |
雲南媒體團一行聽取定遠社區情況介紹。(圖片來源:雲南省臺辦新聞宣傳處)
“我普通話講得不好,閩南話、客家話更是不會講,還是説家鄉的老土話最順口。”剛進到定遠社區,今年88歲的張傳忠老人就和記者講起了雲南話。
近日,參加“七彩雲南·相約台灣”文化交流活動的媒體團來到位於台灣南部屏東縣的裏港鄉土庫村定遠社區,這裡的居民多為雲南籍。得知雲南來的記者要到村裏採訪,村民們早早換上了自己的民族服裝,在村口迎接。
張傳忠是土庫村的第一代雲南同鄉,1931年出生在雲南臨滄雲縣,回憶自己的小時候,他説到,“我從小就跟著家裏人跑馬幫,我爸爸是馬鍋頭,現在很多事都記不清了,但我記得那時候我們天天用馬馱著茶葉、鹽巴到處走。”
張傳忠告訴記者,自己曾在1994年回過一次雲縣,那時候因為太激動,忘了給老家的親戚帶禮物,回到台灣才想起來,他感到很懊悔,“現在我們倒是經常聯繫呢,去年我老表還打電話來喊我回克(雲南方言‘回去’的意思),講以前條件不好,現在日子好過了,回雲縣他們要好好帶我到處轉轉呢。”張傳忠邊説邊攥著自家地裏扯下的一根香茅草,“前些年我老表們來台灣還給我帶了耿馬的古樹茶呢。”説到這裡,老人扔下手中的香茅草,豎起大拇指,“我們雲南的茶葉,味道最好!”
白黃興今年57歲,是村裏的第二代雲南籍鄉親,“我和太太平時在家裏都講雲南話呢,我出生在台灣,爸爸媽媽都是紅河綠春人。”採訪之初,白黃興用一口帶著濃重台灣口音的普通話跟記者交流,在得知他能説雲南話後,記者和他用鄉音拉起了家常,“我爸媽都是哈尼族,我爸是家裏的老大,下面有兩個弟弟一個妹妹,他們都還在綠春呢。”白黃興年輕時候是個商人,九十年代初,他的三叔和他取得了聯繫。1996年,黃白興第一次回到雲南,他曾在昆明投資,做過酒店生意。
白黃興向媒體介紹來自雲南的特色香料作物。(圖片來源:雲南省臺辦新聞宣傳處)
隨後,白黃興邀請記者參觀土庫村一塊專門向遊客展示香料種植的菜園。菜園位於社區活動室旁邊,由一圈木質柵欄圍住,走近菜園,只見滿地種的是薄荷、小米辣、九層塔、香茅草等雲南特有的香料作物。“我們種的這些菜市場上都買不到呢。我從小就跟著爸爸媽媽吃這些菜,我的兩個娃娃也是跟著我們吃這種口味的菜,現在放假回來會追著喊做給他們吃呢!”白黃興臉上露出滿足的微笑,“孩子們都很想回雲南看看呢,但是他們這代人已經不會講雲南話了,兩個兒子現在都是會聽不會講。等什麼時候他們得閒,我要帶他們回綠春,要好好教教他們講紅河話呢。”
鄉音難改,鄉愁難忘。在即將結束這次裏港之行的時候,身穿傣族、哈尼族、彝族服飾的村民和大家一一握手告別,88歲的張傳忠老人有些哽咽,“現在身體不好,怕是再也回不去了。”在場的人無不為之動容。
兩岸一家親,雲臺一家人,縱然相隔千里,根在雲南,是改不了的血脈,是剪不斷的親情,更是忘不掉的鄉愁。(中國台灣網、雲南省臺辦新聞宣傳處聯合報道)
相關新聞
- 2019-02-12茶香、舞獅、雜技——兩岸文化交流活動為台灣春節添年味
- 2019-02-11來到台灣 看見雲南——雲南美術書法攝影展在臺舉辦
新聞推薦
- 打通供應鏈 打造“共贏鏈”——中國汽車産業“鏈”起全球2024-11-28
- 東航第9架C919入列 國産大飛機首度實現客艙局域網服務2024-11-28
- 一場兩岸青年的“雙向奔赴”卻讓民進黨當局風聲鶴唳,他們究竟在怕什麼?2024-11-28
- 2024年“遷臺記憶”臺胞祖地行活動在中國閩臺緣博物館啟動2024-11-28
- 第八屆台灣創藝生活節在深圳成功舉辦2024-11-28
- “最炫民族風”兩岸交流活動開啟清臺民族交流新篇章2024-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