崑曲藝術在英國受歡迎
編輯: 王瑞穎 | 時間: 2019-06-11 10:23:30 | 來源: 人民日報 |
英國劍橋大學社會人類學教授、劍橋大學文化保護項目“康河計劃”主持人艾倫·麥克法蘭近日表示,“康河計劃”今年將舉辦一次圍繞崑曲的文創設計大賽。
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代表,崑曲近年來在英國受到歡迎。既有以“康河計劃”為代表的從學術角度研究、保護崑曲藝術的項目,也有許多研習、表演崑曲的愛好者。
去年,英國首個崑曲文化遺産展在劍橋大學考古與人類學博物館舉行。該展覽向觀眾呈現了2016年啟動的“全球崑曲數字博物館”項目的成果。這一項目由“康河計劃”和劍橋大學考古與人類學博物館聯合主辦,與中國崑曲博物館等機構聯合共建。據了解,該項目已完成了超過30萬字的崑曲資料翻譯工作和超過5太字節的數字化工作,英國民眾今後可以通過網絡了解和體驗崑曲文化。此外,劍橋康河出版社還將陸續出版介紹崑曲的英文書籍。
對英國研究者而言,被稱為“中國戲劇之母”的崑曲是中國文化的縮影。説起崑曲,大多數英國人會首先想到《牡丹亭》。麥克法蘭對記者表示:“與英國文化中音樂是音樂、文學是文學不同,中國文化的不同表現形式是無法割裂開的。一部《牡丹亭》蘊含了中國傳統文化中的音樂、文學、藝術等多種形式。英國民眾需要了解這一點,才能更好地了解中國文化。”
“愛情的主題是跨越國界的,這也是崑曲《牡丹亭》在英國頗受歡迎的原因之一。”倫敦京昆研習社創始人李惠馨表示。在麥克法蘭看來,《牡丹亭》所代表的視覺藝術是可以被西方觀眾所理解的:“我和妻子于2013年去蘇州旅遊時,第一次聽到了崑曲。崑曲華美的服飾和艷麗的色彩,對於外國人而言,是一次視覺上的衝擊。”
《牡丹亭》作者湯顯祖和英國戲劇大師莎士比亞生於同一時代、逝于同年,喜歡莎士比亞戲劇的英國觀眾自然地對湯顯祖有了一份親切感,也讓《牡丹亭》在英國更為人熟知。正因如此,2016年,中英兩國共同舉辦了紀念莎士比亞和湯顯祖逝世400週年的系列活動。中國的崑曲藝術家在倫敦上演當代崑曲《我,哈姆雷特》,用崑曲這一傳統藝術演繹西方經典文學,受到了當地觀眾的好評。
現在,諸如倫敦大學亞非學院等高校,經常會舉行一些小型的崑曲表演和講座。去年,李惠馨的徒弟、劍橋大學學生湯姆在學校舞臺上表演了《牡丹亭》選段“遊園”,反串劇中杜麗娘的角色。從湯姆的劇照看,從行頭、粧容到眼神、做派,都讓人嘖嘖稱讚。
“在發掘崑曲傳統魅力的同時,我們還要給崑曲的傳播注入新的動力。這些動力來自年輕人,來自國際化,來自跨文化的互動。”麥克法蘭表示。即將舉行的崑曲文創設計大賽,正是出於這個目的。他期待今年的設計大賽“讓全世界的人們感受到崑曲鮮活的一面”。
相關新聞
- 2018-11-29白先勇:崑曲《牡丹亭》喚醒青年學子民族文化意識
- 2018-02-11過年聽大戲——實景版崑曲《牡丹亭》驚艷新西蘭百年名園
- 2019-05-292019年“千年萬象·敦煌文化藝術展”走進台北校園
- 2019-04-28“一帶一路”倡議的文化注腳——海外首座牡丹亭在英國斯特拉特福落成
新聞推薦
- 打通供應鏈 打造“共贏鏈”——中國汽車産業“鏈”起全球2024-11-28
- 東航第9架C919入列 國産大飛機首度實現客艙局域網服務2024-11-28
- 一場兩岸青年的“雙向奔赴”卻讓民進黨當局風聲鶴唳,他們究竟在怕什麼?2024-11-28
- 2024年“遷臺記憶”臺胞祖地行活動在中國閩臺緣博物館啟動2024-11-28
- 第八屆台灣創藝生活節在深圳成功舉辦2024-11-28
- “最炫民族風”兩岸交流活動開啟清臺民族交流新篇章2024-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