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增長對世界經濟增長貢獻率居世界首位

海峽飛虹消息(記者:魏宇晨)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週年活動新聞中心24日舉辦第一場新聞發佈會。中國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副主任、國家統計局局長寧吉喆在發佈會上表示,中國經濟增長對世界經濟增長貢獻率居世界首位。中國人民銀行行長易綱在發佈會上介紹説,中國金融業不斷深化改革開放,基本確立了面向全球、平等競爭的對外開放體系。

 

在當天的發佈會上,中國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副主任、國家統計局局長寧吉喆介紹,從1952年-2018年,中國人均GDP從119元人民幣提高到6.46萬元,實際增長70倍。中國綜合國力、社會生産力、人民生活水準大幅提升。他説,“目前,我國已成為世界經濟第二大國、貨物貿易第一大國、外匯儲備第一大國、服務貿易第二大國、使用外資第二大國、對外投資第二大國。移動通信、現代核電、載人航天、量子科學、深海探測、超級計算等領域取得重大科技成果。2018年我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1949年實際增長59.2倍,居民人均消費支出比1956年實際增長28.5倍。”

 

寧吉喆指出,70年來,中國固定資産投資持續快速增長,極大地促進了農業生産力水準、工業裝備水準、基礎設施網絡的提高和健全;教育、文化、醫療衛生、體育、社會保障、扶貧脫貧、生態環保事業全面發展。中國從傳統農業國轉為現代工業國取得顯著成效,擁有聯合國産業分類中全部工業門類。他還指出,中國在世界和平建設、全球發展貢獻以及國際秩序維護等方面作用凸顯。“目前,中國是聯合國五大常任理事國中派出維和部隊人數最多的國家;中國經濟增長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居世界首位;中國堅持多邊主義、自由貿易原則,積極參與聯合國等國際組織活動;中方共建‘一帶一路’倡議已得到160多個國家和國際組織的積極響應。”

 

在本場發佈會上,中國金融業發展與改革成為媒體關注的熱點之一。中國人民銀行行長易綱表示, 改革開放40年,中國金融業逐步形成了覆蓋銀行、證券、保險、基金、期貨等領域,種類齊全、競爭充分的金融市場體系。目前,中國有4500多家銀行業金融機構。金融業總資産300萬億元,規模居全球第一。債券、股票、保險市場成為全球第二大市場。外匯儲備餘額3.1萬億美元,多年來居全球第一。他還強調,中國金融業逐步對外開放,基本確立了面向全球、平等競爭的對外開放體系。易綱説:“目前銀行、證券、保險業市場準入已經大幅開放,明年將全面放開股比限制。目前外資銀行在華機構有989家,外資證券公司13家,外資保險公司57家。人民幣匯率主要由市場供求決定,1994年以來,人民幣的名義有效匯率和實際有效匯率都有明顯升值。資本項目可兌換和部分可兌換的項目超過了90%。2016年,人民幣正式加入了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特別提款權貨幣籃子,人民幣的計價結算、交易和儲備功能方面有了明顯增強。近年來,中國扮演負責任的角色,積極參與國際交流和合作,提升發展中國家在國際經濟金融治理中的話語權和代表性。”

 

對於下一步的貨幣政策,易綱表示,中國的貨幣政策取向是以我為主。他綜合國內形勢和國際背景分析指出,中國的貨幣政策仍應保持定力,堅持穩健的取向和加強逆週期調節。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