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Observe

ECFA的好處還要不要?兩岸“脫鉤”就是個假命題!

《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ECFA)的簽署將滿十年,蔡英文曾誣指ECFA是“糖衣毒藥”。然而,在ECFA的存續問題上,民進黨當局卻多次表示希望其繼續落實。近日,台灣兩岸事務負責人陳明通在臺立法機構再度承認ECFA使臺獲益,希望不要停止,並鼓吹“政治歸政治,經濟歸經濟”。伴隨十年之期的臨近,EFCA的議題在兩岸之間再次引起高度聚焦。

 

ECFA是海協會、海基會于2010年簽署的兩岸經濟合作的框架性協議,其核心涵意是確定雙方深化經濟合作的基本原則、內涵、協商進程、早期收穫以及爭端解決方式、終止條款等問題。從基本內容看,ECFA 為兩岸經濟合作的進一步深化搭建起基本的框架,提出合作的基本方向,是實現兩岸經濟合作正常化、規範化、制度化的重要基礎,是一份過渡性協議,其合理有效期不應超過10年,若在此期間兩岸沒有完成正式的“自由貿易協議”簽署,且無要求延長的合理理由則應該終止。ECFA第16條規定:一方終止協議應書面通知另一方,雙方就此進行協商,若無法達成共識則在通知發出之日起第180日終止。

 

民進黨“在野”時,曾全力反對兩岸簽署ECFA,並策動“反服貿運動”。ECFA後續的兩岸服務貿易協定審議遭卡關及貨物貿易協定談判被中止都與民進黨有關。而執政後,民進黨一改過去的強硬態度,表示對ECFA“概括承受”,並在2020年的地區領導人選舉前發佈報告預判大陸可能在選前威脅終止ECFA作為影響台灣選情的重要手段。如今,其又多方釋出不願終止的意願,這還是因為ECFA對台灣的影響息息相關。儘管台灣經濟部門負責人沈榮津回應若ECFA終止對台灣經濟的衝擊比較有限,對外貿的影響大約僅有5%,但事實恐怕絕非如此,否則一向對大陸態度強硬的陳明通也不會多次向大陸喊話,希望ECFA可以存續。

 

ECFA的好處還要不要?兩岸“脫鉤”就是個假命題!

 

台灣經濟屬於出口主導的淺碟型經濟,出口占GDP六成,是經濟的命脈。大陸不僅是台灣地區最大的貿易順差來源也是主要出口市場,與大陸簽訂ECFA對台灣地區出口及經濟成長有很大幫助。據大陸方面的測算,以ECFA早期收穫為例,截至2019年6月底,在貨物貿易領域,大陸對臺累計減免關稅約375.3億元人民幣,遠超大陸對臺出口享受的減免關稅。在服務貿易領域,台灣共有56家金融企業和1158家非金融企業利用早期收穫優惠政策在大陸提供服務,41部台灣電影被核準引進大陸。根據臺媒的報道,ECFA的簽署使台灣地區的GDP增加約1.65%-1.72%,即約2265億元-2361億元(新台幣,下同);創造就業崗位約25.7萬個-26.3萬個。若ECFA終止,受到衝擊最大的將是農漁業、石化、紡織、金屬、機械等傳統産業。

 

而到時候農漁業受到的打擊而産生的群體效應恐怕更讓民進黨“頭疼”。在346家台灣優良農産品認證廠商中,70%來自中南部,95%屬於中小企業,産業鏈員工多屬中低收入群,代表中下階層。處於發展困境的農漁業更易受到經濟波動的影響而産生群體效應。民進黨在2019年“九合一”選舉中的翻車與不滿的農漁民有密切的關係。在2020年地區領導人選舉中,蔡英文才為了爭取農漁民的支持利用執政資源大開“支票”。

 

除了相對容易估算的經濟效益,ECFA還産生一些難以衡量的影響。目前,經濟全球化與區域經濟一體化的發展仍是大趨勢。兩岸的合作與發展是其他諸多國家與地區衡量是否與台灣地區進一步發展自由貿易的重要指標。若ECFA終止,台灣地區恐怕更難以參與到區域經濟合作中,經貿邊緣化的風險將提升,民間投資可能外移。ECFA是否存續不僅是兩岸關係的重要風向標,同時也是民間投資與經濟的晴雨錶。

 

ECFA的好處還要不要?兩岸“脫鉤”就是個假命題!

 

儘管如此,在ECFA簽署後的十年間,民進黨不惜損害島內民眾與業者利益,將這一惠及兩岸民眾的政策作為“政治底牌”而進行阻撓、干預和炒作。在野期間,為了攻擊執政黨強烈炒作反ECFA議題;執政期間,為了衝選情炒作大陸可能利用終止ECFA對臺進行“窒息式施壓”;如今連任成功,為了緩解執政壓力開始談論政治經濟應分開,熱情“挽留”ECFA。不得不説,民進黨當局的政客們在展現“精明”的同時,也暴露了幼稚可笑的“腦回路”。

 

ECFA的簽署是在兩岸關係“求和平、求穩定、求發展”的背景下進行的,宗旨是為了實現兩岸的優勢互補,共同提升兩岸經濟的國際競爭力,增進民眾福祉。兩岸關係好,台灣才會好。兩岸關係始終是台灣發展繞不開的命題,所謂的“政治歸政治,經濟歸經濟”的主張不過是民進黨當局一貫用作迷惑民意的説辭,不論在什麼時候,都無異於異想天開、癡人説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