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青談“兩會”

今年的全國“兩會”各項涉臺議題受到台灣青年的廣泛關注,多位台灣青年聯繫自身的發展和訴求,熱議“兩會”,暢談未來,讓我們來看看臺青們是怎麼説的。

 

“兩會”其實與我們息息相關------王孟筠

 

臺青談“兩會”

 

當我還在台灣求學的時候,一年一度的“兩會”就是每年春天例行性的盛大新聞關注焦點。畢業的那一年來到廣西師大任教,很幸運的,我有了機會以特邀嘉賓的身份列席參加廣西及桂林的“兩會”,我學習了政府工作報告、以及提案工作情況的報告、參與小組聯組討論、認識了很多文件規章、也學習了關於徵集反映社情民意信息的流程,讓我對每年國家的兩會有了更多具體印象的了解。我也深刻意識到,“兩會”討論的其實都是跟我們每日生活息息相關的議題,我們在這塊土地,成長、生活、學習都應該熱愛這塊土地,關注他每一個時刻的發展。

 

來大陸工作以後,以往在台灣電視新聞裏的“兩會”,躍然成一個鮮活的實體,成了我在大陸生活中,很重要的一部份。我本身在大陸任教的專業就是政治學,每年“兩會”召開的時間,也剛好是我們畢業生論文準備答辯的定稿階段,我都會提醒我指導的學生,留意“兩會”議題,深度學習政府工作報告,這對於啟發他們論文中現實意義的研究視角很有幫助。我也會跟幾位一起在大陸打拼的臺青朋友們一起討論關注“兩會”中與兩岸相關的話題,希望與我們切身相關的兩岸融合發展政策能夠一步步的落實。

 

以後每年的春天,我除了期待繁花與共,也期待兩會帶給我們更多努力的目標以及展望。

 

通過“兩會”,展望未來------沈傑

 

臺青談“兩會”

 

2020年兩會分別於5月21日、22日在北京開幕,作為一名台灣青年,筆者關注到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完善促進兩岸交流合作、深化兩岸融合發展、保障台灣同胞福祉的制度安排和政策措施”的目標,過去台灣青年常講希望在大陸紮根,融入社會,參與大陸社會治理過程,希望能夠享受“同等待遇” ,究其根本,“同等待遇”無非就是希望“一視同仁”或者説“一體適用”。

 

來到大陸的台灣青年,大多認同自己是一個中國人。台灣同胞期待著成就感、獲得感。過去許多諸如“臺胞證不能住宿”、“臺胞證不能辦銀行卡、信用卡”、“某些職業台灣人無法就職”等問題使很多臺胞感覺不便。令人感到高興的是,中央頒布了諸如“三十一條”、“二十六條”以及最近的“十一條”等政策措施,各地也相繼出臺實施細則,可以清楚的看到問題在逐步解決,台灣同胞的獲得感、成就感在增加。可以預見的是,隨著兩岸關係發展,舊的問題解決、新的問題還會出現,也相信未來中央和有關部門會繼續出臺相關政策,努力解決新的問題。

 

通過“兩會”,看到國家的立法進程、看到政府的工作努力,看著過去與現在,展望兩岸光明的未來。

 

從少數民族發展看“兩會”------楊品驊

 

臺青談“兩會”

 

今年是特別的一年,在京十數年一直關注著大陸的發展和遠景,每一年基本體現在“兩會”當中。疫情的考驗更凸顯大陸的實力已經超越了當年舉辦奧運的能量,更多是國際宏觀與專注民生,老百姓好,家國才會更好。從自身專業關注的點,在於少數民族地區的改變。扶貧進入最後關鍵的時候發生疫情,也是對經濟基礎是否紮實的嚴峻考驗,如果扶貧不紮實,經濟的骨牌效應就會突顯。但從各地民族代表的發言和燦爛的笑容裏,可以想見具體工作的支撐讓民族地區有不同一般的進步,許多代表是來向廣大群眾展示扶貧攻堅勝利成果的,不管你是在高山峻嶺、還是山溝村寨。

 

臺青談“兩會”

 

我看到廣西的樊一平代表提到了關注少數民族語言傳承和保護,內容提及在民族自治區的大城市裏,很多孩子已經很少使用民族母語,這點和在台北讀書長大的我非常類似。我們失去了使用語言的情境,但依然試圖挽救屬於我們的聲音,從歌謠、祭儀甚至生活。如同樊代表説的,從兒時就開展民族文化體驗乃至雙語教學、公務員母語考核等等,都讓我看到這麼廣大的土地上對於少數民族人民的細膩關懷。內蒙的邢界紅代表更推崇將蒙藥走向世界,用現代化科技創新蒙藥製造,這是在維持少數民族地區特色、文化精髓的基礎上,進入大市場、大革新的資源重整,使少數民族千百年的智慧讓全世界驚艷。本次“新冠”疫情中的中藥療法測試,也説明醫療並不是單純的歐美權威,中國人五千年的傳承也有自己的救世之策。

 

今年依然是特別的一年,繁重的內外輿論將鍛鍊中國屹立世界的地位,“兩會”之中依然是宏論中有民情,界別的發揮讓中國參政議政的面貌多元,各地做好每一個細節,才是轉動十四億巨輪的關鍵力量。疫情過後,我將繼續我的民族城市之旅,紀錄好每個少數民族夥伴的生活變化。

 

大陸依舊是台灣青年的築夢家園--許晉銘

 

臺青談“兩會”

 

大陸自推動“惠臺31條措施”以來,在同等待遇的目標下,使得許多在陸臺胞得到平等的機會,跟上大陸經濟發展的歷史機遇,也促使台灣青年西進大陸的熱潮更加顯著。這一次大陸的“兩會”,是在經歷數月艱苦卓絕的“戰疫”後舉行,舉國充滿著團結一致的向心力,讓我覺得是危機變轉機。

 

有一句古諺語説“時代創造英雄”。在這個時代下的我們也是如此,雖然疫情使得原有的成長軌跡受波折,但百廢待興的經濟有著廣大發展空間,大陸未來依舊有遠大的宏圖可以預期。或許會有臺青改變原有的留陸規劃,但“英雄創造時代”的宏觀願景下,我相信在這個時期依舊選擇留陸,更能彰顯台灣青年在大陸長期定居生活的認同,以及兩岸命運共同體的實質顯現。

 

“兩會”牽掛著臺青臺胞的福祉--黃柏翔

 

臺青談“兩會”

 

今年全國“兩會”上,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完善促進兩岸交流合作、深化兩岸融合發展、保障台灣同胞福祉的制度安排和政策措施”。汪洋主席在參加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台灣代表團的審議也提到,“要秉持“兩岸一家親”理念,落實落細各項惠臺利民舉措。

 

作為長期工作生活在大陸並擔任“台灣中華田園産業發展聯誼會會長”和“‘築夢溫州’台灣青年聯誼會常務副會長”的我來説,心裏感到更加踏實。這説明大陸高度重視並再次回應了廣大臺胞的普遍關切和關注,也讓廣大臺胞期待有更多務實、開放的舉措落地。

 

臺青談“兩會”

 

任何一個制度安排和政策措施的落地,總離不開契人心,匯民意。由於擔任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博士後研究員的便利,從2018年開始,我已經連續三年參與“兩會”涉臺課題研究。尤其大陸在今年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戰鬥中,對於傾聽臺胞臺青的聲音並未停歇。在全國政協聯組會上,民革中央提出“提供臺胞在陸就業責任險”等建議,受到中央領導和有關部門的高度重視。作為相關調研的參與者,我倍感自豪,也倍感暖心!在我眼中的“兩會”,是一個架起直通厚惠兩岸民生,常暖兩岸民心的橋梁。雖然我只是個普通台灣青年,不是什麼代表委員,但當我參與這些課題研究時,總是能夠體會到大陸各相關單位傾聽訴求、尊重差異,充分考慮臺胞福祉,吸收臺胞意見的可貴精神。

 

希望“兩會”能夠繼續努力為台灣同胞在陸發展辦實事、做好事、解難事!更希望未來有更多台灣朋友們來大陸,只要是盼著兩岸好的聲音,都會備受重視!

 

著眼融合發展 維護交流能量----徐和謙

 

臺青談“兩會”

 

在今年“全國兩會”召開之際,儘管兩岸關係仍未完全撥雲見日,但2020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仍鄭重提出,“要完善促進兩岸交流合作、深化兩岸融合發展、保障台灣同胞福祉的制度安排和政策措施”。足見,大陸對臺方針的方向性不因島內外的短期擾攘而動搖,更不因外部力量的鼓噪而止步。

 

值得注意的是,“深化兩岸融合發展”這一許多有識之士曾倡言的概念,如今正式寫入《報告》之中,不但使“融合”與“發展”的概念更為緊密;從邏輯上,更形成一種“以融合為發展的方向定調,使發展自證為融合的成果”的關係。一如報告所言,促進兩岸交流合作、深化兩岸融合發展,所保障的即為台灣同胞之福祉。

 

自“31條”措施、“26條”措施陸續出臺以來,廣大臺胞臺青在陸工作生活的舊有制度梗阻逐步破解,就業參與面不斷擴大,享有的社會保障機制日益夯實,日常生活便捷程度進展可觀。這也使更多台灣年輕人在思考“登陸”發展或同時將海峽兩岸納入自身事業軌跡的思考範圍時,獲得了清晰可依、普遍適用的制度性保障。

 

從本次“全國兩會”可知,還有更多將繼續完善的制度安排和政策措施“還在路上”,並成為寫入《政府工作報告》的任務和承諾。

 

廣大臺胞臺青既是這些制度安排和政策措施的建言者和受惠者,也是在發展中促進兩岸融合的行動者。在海峽時局仍然偶有波動的當下,著眼融合大勢,維護交流能量,應成為我們共同的期許。(海峽飛虹轉載兩岸青年創新大聯盟微信公眾號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