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生産到全鏈條 打滿“全場”的外貿企業逆勢突圍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面對外部環境變化,要堅定不移擴大對外開放,穩定産業鏈供應鏈,以開放促改革促發展。圍繞支持企業增訂單穩崗位保就業,加大信貸投放,擴大出口信用保險覆蓋面,降低進出口合規成本,支持出口産品轉內銷。出口轉內銷對推動國內國際市場雙循環有何重要意義?企業在“轉”的同時有哪些實際問題?內銷産品又該如何“叩”開國內市場的大門,使其更好更快發展?

 

7月中下旬,我國大部分地區進入一年中最熱的一段時間,然而對於在河北省陽曲縣從事鱘魚出口生意的王滿生來説,寒冬依舊。

 

王滿生告訴記者,公司今年上半年鱘魚出口全部停售,何時恢復還不知道。

 

今年春節前夕,一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打亂了全球經貿的正常運作。我國是全球第一大貨物貿易國,外貿直接或間接帶動就業的人數將近1.8億。穩外貿,事關就業穩定、民生改善以及經濟平穩增長,對於疫情防控全局和經濟社會高品質發展至關重要。

 

在此背景下,出口轉內銷成為國內外貿企業的應對策略之一。對於習慣做出口生意的外貿型企業而言,它們遇到了哪些困難和問題?人民網財經採訪了相關企業負責人。

 

“逆水行舟” 打滿“全場”的外貿企業

 

“國內打完上半場,國外繼續下半場,而‘外貿人’要打完全場。”如今這句話在外貿圈裏口口相傳,戲謔背後透著幾分無奈。

 

“今年2月份,在國內疫情防控期間,國外品牌商紛紛打來電話諮詢能否按時交貨;隨著疫情在全球蔓延,我們又擔心對方能否按時收貨。”大連魯湘進出口有限公司總經理郭聰對此深有體會。作為一家服裝外貿公司,魯湘主攻歐洲市場,常年服務於FILA、Kappa、AERONAUTICA MILITARE等歐洲高端時裝品牌。

 

儘管國內外市場熱冷差異明顯,面對巨大的內需蛋糕,出口主導型服裝企業卻面臨眾多門檻,“轉身”艱難。

 

“外貿企業都是訂單式的生産,可以實現零庫存。內銷則需要從設計款式到組織生産到創建行銷渠道。”郭聰説。

 

多年的“兩頭在外”模式,使得出口企業只要照著客戶設計好的樣式,照單生産,按時交貨即可賺取製造利潤,一般無需接觸服裝設計與市場開發這兩個環節,這使得銷售渠道和品牌的建設維護,成為制約出口企業轉型內銷的瓶頸。其次,産能如何重新分配也是出口企業轉型的一道門檻。對於加工企業而言,外貿與內銷的出廠價相差不多,企業盈利主要依靠強大的産能優勢。

 

對於王滿生來説,擺在面前的困難更加嚴峻。

 

“由於出口主要是標魚(4.5斤以上8斤以下),而內銷需求主要是大魚,8斤以上才好銷售。此外,隨著養殖成本的增加,企業資金週轉困難較大,水産養殖業又不能以物抵押,銀行貸款無望。”王滿生説。

 

除了品牌和渠道,對於外貿企業,出口轉內銷還存在交易風險和賬期的問題。由於外貿採取的是國際標準的信用證和提前預付訂金制度,貨到付全款;而內貿則需要供貨方先行墊付商品,在一定的賬期之後再跟供應商結算。這種類似“賒貨買賣”的經營模式,短的賬期要半個月二十天,長的可能要一兩個月。

 

説易行難 出口轉內銷“打鐵還需自身硬”

 

由於全球疫情蔓延,國際市場需求大幅下降,我國今年對外貿易面臨的挑戰前所未有。出口轉內銷,是應對當前疫情之下全球經濟被動形勢的重要舉措。

 

6月22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支持出口産品轉內銷的實施意見》,在鼓勵企業拓展國際市場的同時,支持適銷對路的出口産品開拓國內市場,著力幫扶外貿企業渡過難關,促進外貿基本穩定。

 

我國擁有14億人口規模的大市場,消費需求旺盛、消費升級加快,外貿企業轉身搞內銷,有充足的市場空間。但內銷、外銷是兩個市場體系,在政府出臺各項政策的基礎上,企業還需練好“內功”。

 

在浙江寧波,博菱電器股份有限公司今年1至6月份實現出口外貿銷售7000多萬美元,相比去年同期實現了50%的逆勢增長。

 

“這份來之不易的成績單背後,是博菱多年以來苦練‘內功’的結果。”公司副總經理余韓奮告訴記者,疫情帶來的全球變局,讓博菱更深刻分析思考對國內市場的開發。公司過去幾年持續的研發投入和新産品開發的成效開始顯現,有效對衝了疫情影響。

 

多年從事服裝貿易的郭聰則把目標鎖定在國內校服、工裝上,並把外貿的傳統模式引到內貿上來。

 

“與國外校服相比,國內大多數校服、工裝都存在款式陳舊、品質參差不齊等問題。而我們有多年的外貿經歷,在服裝設計、産品品質、交貨時間上具有一定優勢。”郭聰表示,公司正逐步實現冬裝、校服、制服,工裝定制的路線,嘗試私人定制。

 

企業“調頭轉向” 線上平臺助力幾何?

 

最近一段時間,許多電商平臺紛紛設立外貿産品專區,成為“出口轉內銷”的重要渠道。

 

但對於王滿生來説,自家池塘裏的鱘魚依然無法搭上這艘“快船”。

 

“鱘魚要想在網上銷售,必須做鱘魚粗加工,活體魚無法網上銷售。但由於流動資金困難,公司目前對於新建産業鏈無能為力。”王滿生説。

 

國內外消費者需求不同,缺乏國內“消費者洞察”是企業外貿轉內銷面臨的最大挑戰,而企業僅靠自身很難跨過這一鴻溝。因此,和擁有豐富消費數據的電商平臺合作顯得至關重要。

 

但同時也要看到,電商平臺助力出口轉內銷並非一蹴而就。是否轉得了?能否轉得快?如何轉得好?這是擺在外貿企業和電商平臺面前的必答題。

 

“效果並不明顯。”這是公司嘗試電商平臺後郭聰的感受,他將原因歸結為:所在地域缺乏優質電商公司;平臺運營費用較大;線上服裝産品退貨率較高。

 

線上“碰壁”後,郭聰仍將目標鎖定在線下,通過在商業區寫字間開設體驗店,利用上班族午餐、下班等時間招攬顧客,並通過讓其關注公司公眾號,將流量引至線上。

 

在外貿市場摸爬滾打多年的王滿生也沒有失去信心。

 

“目前公司正在積極詢洽有資金能力的企業合作,共同開發深加工項目。”王滿生相信,“春天”離自己一定不會太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