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擎,在創新驅動下轟鳴——來自“中國科技第一展”的前沿觀察

引擎,在創新驅動下轟鳴——來自“中國科技第一展”的前沿觀察

 

這是第二十二屆中國國際高新技術成果交易會現場(11月12日攝)。新華社記者 毛思倩 攝

 

11月11日至15日,第二十二屆中國國際高新技術成果交易會在深圳舉行。

 

在有著“中國科技第一展”之稱的中國國際高新技術成果交易會(高交會)上,從源頭創新的技術突破“重器”,到5G、AI不斷拓寬的應用場景,再到日漸密切的全球合作創新,一大批新技術、新産品亮相,引領技術與行業風向。創新持續點燃高品質發展核心引擎,新的智慧未來正朝我們走來。

 

引擎,在創新驅動下轟鳴——來自“中國科技第一展”的前沿觀察

 

在第二十二屆中國國際高新技術成果交易會上,參觀者在了解邁步康復外骨骼機器人的相關信息(11月11日攝)。新華社記者 毛思倩 攝

 

攻堅“重器”“塔尖” 突圍源頭創新

 

1秒鐘的時間有多長?

 

對於海伯森技術(深圳)有限公司的工程師來説,1秒鐘可以拍攝近3000張100萬像素的照片。“把時間拉長”的是一台超高速工業相機,搭載光學技術創新的超高速圖像感測器。

 

公司工程師陳偉輝説,超高速工業相機相當於工業上的“顯微鏡”,其發展水準體現了我國精密儀器越來越強的實力,在高速運動檢測、半導體品質控制、高速流體分析等領域有著廣闊的應用前景。

 

高交會上亮相的IBS五軸聯動檢測儀、鐳射雷達、億級像素陣列相機等高精尖儀器,是我國核心技術、源頭創新攻堅的縮影。

 

計算平臺不再是臃腫的機房,可以像手提箱一樣方便。

 

中科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數字所副所長喻之斌説,可攜式移動計算平臺創新使用手機處理器晶片集群,支撐大數據處理和人工智能訓練,並通過定制資源管理器實現合理訓練任務分配,成本低、低能耗、易於部署、維護簡單。

 

引擎,在創新驅動下轟鳴——來自“中國科技第一展”的前沿觀察

 

這是在第二十二屆中國國際高新技術成果交易會上展出的“天眼CT"(11月12日攝)。新華社記者 毛思倩 攝

 

75cm超大孔徑3.0T場強磁共振設備、5.0T場強全身磁共振設備,一系列高端醫療設備為“健康中國”護航。

 

今年年中,國家高性能醫療器械創新中心獲批落戶深圳,圍繞與醫療健康密切相關的高端醫療設備需求,推進醫療器械領域創新體系建設。中心研究人員周晶晶表示,目前臨床上主流採用3.0T場強的磁共振設備,而他們正在研究7.0T場強的磁共振設備,檢測速度更快,成像更清晰。

 

引擎,在創新驅動下轟鳴——來自“中國科技第一展”的前沿觀察

 

這是第二十二屆中國國際高新技術成果交易會現場(11月11日攝)。新華社記者 毛思倩 攝

 

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要有攻克核心部件的“硬實力”,也要練就攀登演算法高峰的“軟功夫”。

 

初創企業元戎啟行展示了公司與東風汽車聯合研發的自動駕駛計程車。依靠自主研發的核心演算法、計算平臺等,這樣的自動駕駛汽車已經在武漢、深圳、杭州、重慶等地開展常態化測試運營。

 

引擎,在創新驅動下轟鳴——來自“中國科技第一展”的前沿觀察

 

這是在第二十二屆中國國際高新技術成果交易會上,初創企業元戎啟行展示的與東風汽車聯合研發的自動駕駛車(11月11日攝)。新華社記者 毛思倩 攝

 

“我們研發的計算平臺方案功耗為傳統方案的九分之一,成本為傳統方案的一半。”元戎啟行副總裁劉念邱説,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公報透露出強烈的“創新”訊號,國家對創新驅動的重視讓創新創業者心潮澎湃,新的“春天的故事”正用創新持續書寫。

 

引擎,在創新驅動下轟鳴——來自“中國科技第一展”的前沿觀察

 

在第二十二屆中國國際高新技術成果交易會上,大族鐳射展臺上的高速全自動半導體金/銅線焊線機進行展示(11月11日攝)。新華社記者 毛思倩 攝

 

應用場景爆發 産業共生共贏

 

遠程醫療、無人礦山、水位預警……如今,5G、AI等新技術正加速應用到各類場景中,為遠程作業助力,帶來更加便利、安全、高效的工作和生活環境。

 

今年以來,隨著運營商5G基站設備採購的完成和落地,以5G等為核心的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加速推進,5G下游應用迎來爆髮式增長。

 

高交會上,5G智慧桿、5G微站、5G智慧家居、5G遠程醫療等受到業界關注。本屆展會不僅新設“5G商用專區”,還利用5G信息化手段為展商提供遠程參展服務。

 

像使用自來水一樣方便,是眾多科技企業落地5G、AI應用的目標。

 

引擎,在創新驅動下轟鳴——來自“中國科技第一展”的前沿觀察

 

在第二十二屆中國國際高新技術成果交易會上,觀眾在參觀雲天勵飛展臺(11月11日攝)。新華社記者 毛思倩 攝

 

走進一家商場,輕輕點擊AI觸摸屏,掃描二維碼,就能幫您快速導航找到洗手間、車庫電梯,避免排隊和擁擠……雲天勵飛負責人説,我們想打造“自進化城市智慧體”理念,讓消費者更加便利,為未來城市插上5G和AI的“翅膀”。

 

引擎,在創新驅動下轟鳴——來自“中國科技第一展”的前沿觀察

 

這是第二十二屆中國國際高新技術成果交易會現場(11月12日攝)。新華社記者 毛思倩 攝

 

更加觸手可得的技術應用,離不開市場主體的創新發展。

 

近期發佈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指出,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促進各類創新要素向企業集聚。

 

在深圳,企業的創新主體地位不斷突出,形成了“6個90%”的創新現象:

 

90%以上的創新型企業是本土企業、90%以上的研發機構設立在企業、90%以上的研發人員集中在企業、90%以上的研發資金來源於企業、90%以上的職務發明專利出自企業、90%以上的重大科技項目發明專利來源於龍頭企業。

 

高交會上,市場主體的“融通創新”顯現“1+1”大於“2”的協同聚合效應。

 

引擎,在創新驅動下轟鳴——來自“中國科技第一展”的前沿觀察

 

這是第二十二屆中國國際高新技術成果交易會上的華為展臺(11月11日攝)。新華社記者 毛思倩 攝

 

在華為展臺,搭載物種識別演算法的攝像機,能夠智慧識別數百種鳥類和哺乳動物,可應用於自然保護區等場景。這套方案來自今年9月舉行的華為開發者大賽,是江蘇參拾柒號倉智慧科技有限公司基於華為軟體定義攝像機開發出來的深度學習智慧演算法。

 

計算機視覺技術企業虹軟科技攜手8家産業鏈上下游合作夥伴,共同參展本屆高交會。

 

虹軟科技虹軟視覺開放平臺業務負責人張淩斌説,為推動視覺AI産品商業化跑出“加速度”,虹軟視覺開放平臺上線了産業鏈市場,提供視覺模組、開發板、整機産品、解決方案四大板塊的供應商資源。如今,平臺已吸引23萬名開發者。“在新技術産業化的過程中,需要整合多方力量進行積木式創新,才能實現共生共贏。”

 

暢想創新未來 構築全球高地

 

盧森堡、斯洛文尼亞等國家首次參展,俄羅斯伏爾加格勒國立大學展示通信系統與新材料成果,奧地利10家高科技企業組團參展……

 

儘管受到疫情影響,但國外展團對高交會熱情不減。本屆高交會採用線上線下相融合的展覽模式,共有24個國家和國際組織線下參展。

 

引擎,在創新驅動下轟鳴——來自“中國科技第一展”的前沿觀察

 

中外客商在第二十二屆中國國際高新技術成果交易會的“一帶一路”專館和外國團組展區交流(11月11日攝)。新華社記者 毛思倩 攝

 

在“一帶一路”專館和外國團組展區,奧地利人楊茂傑帶來所在公司盧森寶亞的數字解決方案。盧森寶亞公司是全球知名消防技術供應商,正推動消防車的數字化。

 

“為了參加高交會,我10月份就來到中國。”楊茂傑説,這是公司第一次參加高交會,但他們對中國的數字化轉型、科技發展一直保持關注,對中國市場的發展充滿信心。

 

高交會吸引世界目光的背後,是國內外機構對中國科技創新潛力與市場的關注。

 

全球知名投行瑞銀近期發佈的報告認為,未來全球三大科技投資主題是5G、中國數字經濟、週期性技術。

 

在國外工作多年的李傑,幾年前選擇“賣房回國創業”。他創立的埃克斯工業(廣東)有限公司,致力於將工業人工智能技術在半導體領域産業化落地。

 

“我們希望以服務半導體智慧製造為切入點,為更廣泛的中國製造持續賦能,用自主可控的先進技術幫助中國製造業企業提升企業競爭力。”李傑説。

 

引擎,在創新驅動下轟鳴——來自“中國科技第一展”的前沿觀察

 

在第二十二屆中國國際高新技術成果交易會上,京東方的工作人員展示可以收納拉伸的曲面屏(11月11日攝)。新華社記者 毛思倩 攝

 

中國的科研學術界也日漸集聚全球力量。

 

高交會上,正在籌建的中科院深圳理工大學,展示了學校的專業、選址、人才培養等信息。這所定位為“小而精”的研究型大學,旨在營造服務從0到1的科研環境。

 

今年10月,中科院深圳理工大學向全球發出“求賢令”。高交會開幕的同一天,兩位知名學者在會上接受聘書。加拿大皇家科學院院士王玉田將擔任生命健康學院首任院長,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病理學和實驗醫學系終身教授陳有海將擔任藥學院首任院長。

 

從1999年至今,已經舉辦22屆的高交會,見證了中國經濟結構轉型升級的創新力量,也搭建了中國科技與世界溝通的窗口。

 

而迎著高交會的疾風面向未來,人們深切感悟到:

 

未來,因為科技創新而愈加令人期待;

 

未來,將因為科技創新驅動的引擎而更加澎湃!

標簽:科技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