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汁原味 修舊如舊——北京京劇院復排三齣傳統大戲的非常意義

作者:劉昂(北京崑曲研習社理事)

 

文物保護講究“修舊如舊”,避免“修舊如新”,這一原則同樣適用於戲曲舞臺,特別是崑曲、京劇這種古典戲曲。去年入冬以來,北京京劇院恢復上演了三齣“傳統大戲”:《鳳鳴關·天水關》《封金·挑袍》《普球山》,對觀眾來説,有更多好的傳統戲可看是一種幸福。三齣戲基本做到了“修舊如舊”,讓傳統回歸傳統,為傳統戲良性恢復提供了樣本。

 

《鳳鳴關·天水關》是京劇初創時期“前三鼎甲”中余三勝、程長庚兩位前輩擅長演的古早劇目,在京劇史上佔有重要地位,具有極高的藝術與學術價值,是我久聞大名從未一見的。這次《鳳鳴關·天水關》由女老生譚筱羽出演,她出身梨園世家,有志於挖掘老戲,兩齣戲分別向京劇前輩王展雲和張慶良學習。王展雲的《鳳鳴關》得其父王金璐傳授,張慶良的《天水關》得自“富連成”科班。筱羽經過三載學習,終於搬上舞臺,在這次演出中,她前扮趙雲,靠把老生,允文允武;後扮諸葛亮,以唱功為主。在聲腔上傳承了老本唱腔精華。在表演上,也保留了老本《鳳鳴關》中“趙雲耍大刀”的藝術特色,別具一格。

 

《封金·挑袍》是李門(李洪春)本派的關戲,格調高古。唱上有導板、搖板、流水、吹腔;表情上七情兼具;身段上也有特色,雖不是出征打仗,但上馬、下馬較多,最後上灞陵橋,有個和馬童配合的勒馬轉頭身段,真是漂亮。這次的《封金·挑袍》由李孟嘉出演,他是李洪春之孫,自幼隨祖父、伯父學習“關公戲”,這齣戲學自其四伯父李潤聲,力圖塑造一個介於“人神之間”的關公形象,缺陷就是扮相太瘦。本次演出李潤聲還為本戲增加了一套“刀趟子”,表演火爆熱烈,動靜之中既凸顯了關羽內心思兄的迫切,又將一組組蘊含雕塑美的藝術形象呈現,可謂靜如勁松、動如烈火,期待看到李孟嘉的更多關戲。

 

《普球山》是彭公案“八大拿”(《蓮花湖》《武文華》《英雄會》《九龍杯》《普球山》《畫春園》《劍峰山》《溪皇莊》)之一。“吵家”一場最著名,寓家常于綠林之中,平淡樸實又妙趣橫生,蕭長華、劉連榮50年代有實況錄音。蕭長華先生一生很少演出婆子戲,據説只動兩齣,這是其中之一。因為這齣戲的劇情就在表現生活細節,家庭瑣事,它是屬於描繪世態的一齣喜劇,也含有諷刺,揭露的味道。但是《普球山》中的竇氏畢竟是個會武藝的金頭蜈蚣,不能只突出老年婦女的共性,把她的個性完全撇掉。因此,蕭長華飾演這一人物時,既是大大咧咧,又是急匆匆,火辣辣,他善於把兩者結合起來。從表演上,把老夫妻反目前的一股暖流,刻畫得如春水回瀾,反目後的三屍戾氣,刻畫得如秋風掃葉。

 

北京京劇院這次復排《普球山》,由韓巨明扮蔡慶,師承高盛虹;孫震扮竇氏,師承田喜秀。孫震是中青年丑角中比較擅演婆子戲的演員,這出“吵家”僅初具規模,尚需仔細揣摩研究,去點貧氣和火氣。歷史學家朱家溍先生對“八大拿”劇目有過一番論述,不妨引用在此:“這些戲和封建時代遺留的其他藝術品也有其共同點。譬如有這樣一類古代名畫,畫的藝術成就很髙,而內容是符合封建統治利益的,依然值得我們硏究,我們不是肯定它的內容,而是學習它的表現方法。觀眾大概不致于誤會這是宣傳封建。至少觀眾知道這不是現在編的戲,不是代表今天人民在説話。”

 

北大教授吳小如先生講過一個故事,有位中年演員找葉盛長先生學《潯陽樓》,好不容易給説完了,中年演員問:葉先生,您看,這兒、這兒還有這兒我能改改麼……還沒學會就惦記改了,葉先生就再也不願意教了。一個劇種所以能生存發展,主要靠劇目和演員,傳統劇目留下的太少,再加上老輩演員逐漸離世,戲隨人亡。無論京劇演員還是觀眾,都需要學習和觀賞大量樣本,博觀約取,從實踐出發,積累經驗,才能理解和掌握京劇藝術規律,避免“盲人摸象”,減少“造魔”。沒有足夠的劇目和演出史,所謂研究也就架空。《鳳鳴關·天水關》《封金·挑袍》《普球山》這類“冷戲”的“修舊如舊”式恢復和搶救,在今天看,尤其是一件迫切的事情。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