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貧劇: 展現脫貧攻堅恢弘畫卷
編輯: 張旭 | 時間: 2021-02-07 15:13:25 | 來源: 人民日報海外版 |
近來,反映上世紀90年代福建對口幫扶寧夏的電視劇《山海情》播出後,其優良的藝術品質、深沉的家國情懷廣受好評,成為近年來扶貧劇創作的集大成之作。這部劇的火爆,背後是舉全國之力改變貧困地區面貌的偉大實踐,也標誌著主題創作進入新的階段。
真實再現脫貧攻堅歷程
扶貧劇是農村題材電視劇的重要類型,2020年以來呈現井噴勢頭。這些扶貧劇最大的特點是覆蓋地域廣,全景式展現了我國近年來尤其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實施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基本方略取得的巨大成就。從西北黃土高原的《山海情》《一個都不能少》,到內蒙古草原的《楓葉紅了》,再到西南邊陲的《花繁葉茂》《阿壩一家人》;從齊魯、燕趙大地的《書香遍地》《最美的鄉村》,到湘西的《江山如此多嬌》,再到東部的《夢想開始的地方》《我的金山銀山》《綠水青山帶笑顏》,這些劇分別展現了産業扶貧、易地扶貧搬遷、電商扶貧、金融扶貧、教育扶貧等,宛如一塊塊色彩斑斕的拼圖,構建了脫貧攻堅戰的恢弘畫卷。其中,《山海情》更是一部敢於向歷史縱深挺進,創新性講述跨省扶貧的精品力作。這些扶貧劇藝術化地反映了脫貧攻堅過程中的複雜性與艱巨性,闡明瞭小康路上一個都不能少的道理,彰顯了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
解決困擾中華民族幾千年的絕對貧困問題,不是輕輕鬆鬆就能夠完成的。黨的十八大以來,290多萬名幹部被選派擔任第一書記或駐村幹部,用自己的汗水甚至生命譜寫了勇於犧牲、無私奉獻的華彩樂章。這些扶貧劇,以現實主義手法真實地再現了這一過程。《山海情》講述扶貧幹部帶領村民從被聯合國認定為“最不適宜人類居住的地區之一”的西海固遷移,歷經人們的辛勤奮鬥,將曾經貧瘠的幹沙灘,變成宜居、富裕的金沙灘。《石頭開花》原名《脫貧十難》,以單元劇的形式生動反映了脫貧攻堅過程中真貧識別難、懶漢扶志難等十大難題。《江山如此多嬌》展現了山上和山下居民積壓已久的矛盾,還有結婚收彩禮、不守法紀等問題。《楓葉紅了》不回避一些基層幹部腐敗、村民家暴酗酒的現象……每一部作品都敢於直面扶貧難題,著力描寫扶貧幹部帶領村民解決困難,向共同富裕的目標努力的過程,凸顯了脫貧攻堅對中華民族乃至全人類發展的巨大意義。
展示扶貧幹部風采特點
電視是寫人的藝術,人物形像是電視劇主題思想構建的核心。這些扶貧劇在人物塑造上不再追求高大全,而是以平凡的視角去刻畫人物,真實表現他們的喜怒哀樂,甚至不回避他們性格、能力上的不足之處。比如《書香遍地》中的劉世成生活自理能力差;《江山如此多嬌》中的濮泉生衝動自負,多次惹事;《花繁葉茂》裏的村主任唐萬財鬼點子多,但有的上不了臺面;《我的金山銀山》中的范星火作風浮誇……
但這些都不妨礙他們堅守扶貧幹部本色,不忘初心,敢拼敢幹,以理想的熱情照耀鄉村的天空。《山海情》中的馬得福每天都要處理吊莊移民的各種難題,他竭盡所能,頂著壓力説真話、辦實事;《花繁葉茂》中的唐萬財為了“三改三建”,含淚開著挖掘機推掉了自己的老宅;《江山如此多嬌》裏的沙鷗,為了扶貧放棄了電視臺融媒體中心副主任的職務。這些扶貧幹部讓人想到當代經典小説《太陽照在桑幹河上》裏的張裕和、《創業史》裏的梁生寶、《山鄉巨變》裏的鄧秀梅,他們都一心為民、甘於奉獻,以愚公移山的精神帶領村民一步步前進,讓全面小康的旗幟高高飄揚。
此外,這些扶貧幹部來自不同行業,實際上也展示了不同領域的風采和特點。如《書香遍地》的劉世成是市文化館幹部,《花繁葉茂》中的歐陽採薇是農科所幹部,《江山如此多嬌》《最美的鄉村》中的沙鷗和辛蘭都來自電視臺,這些扶貧劇緊緊圍繞這些第一書記的職業特性來寫,發揮他們的特長扶貧。如劉世成在村裏大辦讀書班,沙鷗發揮電視臺記者的采編特長,打造了喜妹這個受歡迎的鄉村網紅,歐陽採薇用自己的專業特長帶領大家種荷花、搞生態養殖。
這些幹部用專業知識讓國家的精準扶貧戰略找到了實施路徑,既提高了扶貧劇的專業性,也增強了對觀眾的吸引力。
堅持現實主義創作態度
一段時間以來,扶貧劇在講述中國故事、凝聚民族情感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也有個別作品出現了套路化、模式化、扶貧手段雷同化、簡單化等問題,有時對最關鍵最困難的扶貧過程一筆帶過,也偶有服化道奢華、失真等現象,影響了扶貧劇的感染力、傳播力。
究其原因,是個別創作者的思維還停留在城鄉二元對立階段,沒有真正深入農村生活、紮根人民,與廣大群眾心連心、同呼吸、共命運。事實上,有沒有感情,對誰有感情,決定著文藝創作的命運。當年柳青在陜西長安縣皇甫村蹲點14年才寫就《創業史》,丁玲為了創作《太陽照在桑幹河上》,主動到桑幹河兩岸走家串戶,訪貧問苦。
梳理2020年以來的優秀扶貧劇,可以看出,這些成功之作的最大特點就是堅持現實主義創作態度,尊重藝術的創作規律,將創作根須扎入大地,汲取力量。主管部門在指導《山海情》創作時,要求把“真”作為一切的基礎。創作團隊為此推翻了劇本第一稿,赴閩寧鎮、西海固和福建采風,以工匠精神重建了吊莊,在服、化、道、景上追求真實,真正做到了腳下有泥、心中有火、眼裏有光,所以劇中吊莊移民的大事小情才會牽動觀眾的心,當劇中人種的雙孢菇終於破土而出時,大家一片歡騰。
為了最大限度地貼近生活,《江山如此多嬌》編劇王成剛及責編團隊曾與上百位扶貧隊長和村支書促膝而談;歐陽黔森創作《花繁葉茂》時,每年大約有300天紮根在基層……這些都昭示我們,扶貧劇拍好了,也一樣可以成為“爆款”,將觀眾吸引到熒屏前,關鍵是要找對創作方法。文藝創作的方法有一百條、一千條,最根本、最牢靠的還是紮根人民、紮根生活,唯有如此,才能飽含對人民的深情,打破創作的套路,塑造真實鮮活的人物形象,講好中國故事,讓作品浸潤泥土芳香而又詩意盎然。
(作者胡祥 單位:國家廣播電視總局發展研究中心)
新聞推薦
- 兩岸林博會在三明啟幕 逾500名臺胞參展參會2024-11-08
- 臺企深掘進博機遇:“回頭客”續前緣 “頭回客”覓新機2024-11-08
- 第六屆“海峽兩岸校園(網絡)歌手大賽”正式啟動2024-11-08
- “親,來品茶”兩岸青年武夷山打卡系列活動(茶博會季)即將啟動2024-11-08
- 臺青追夢貴州行:探尋中醫文化 感悟康養魅力2024-11-08
- 了卻三代人夙願 臺胞姐妹回湖南道縣尋親祭祖2024-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