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胞投書:“鮭魚之亂”體現台灣青年價值觀的崩解

近日,在臺日本連鎖壽司店“壽司郎”鮭魚免費吃活動,掀起全臺改名熱,不少台灣年輕人為了能免費吃壽司,不惜把名字改成各式各樣的“鮭魚”。截至3月21日,已有超過三百餘人改名。依照台灣當局戶政相關規定,人一生中可以改三次名,字數長度不限,改名一次僅需50元新台幣(約合11.5人民幣),免費吃完鮭魚再把名字改回來也僅需100元新台幣(約合23元人民幣),於是,很多台灣年輕人都樂此不疲地參與其中。

 

如此瘋狂的現象讓“壽司郎”廣告效應達到極大化,搏取了全臺新聞版面的頭版。但值得深思的是,僅僅為了吃頓免費鮭魚壽司大餐而去改名,可能也只有台灣青年人做得出來。全臺三百多個改名的“鮭魚”們,絕大多數都是20至25歲的年輕人,他們認為這是一種酷炫的行為,可以得到同儕的讚美關注,覺得只要我喜歡有甚麼不可以。或許有長輩稱年輕人有想法愛創新是“世代差異”,笑一笑就好了,但姓名如此嚴肅之事,因為一頓免費大餐就值得輕率地改名嗎?

 

無論在哪個文明社會裏,姓名都是一個人最主要的表徵和符號。特別是中華文化,給姓名賦予了更強的神聖性,即所謂“行不更名、坐不改姓”。今日“鮭魚之亂”中,台灣青年人看待自己名字如此之“低賤”,只為吃頓免費“鮭魚大餐”就隨意改名,讓全世界看見台灣社會價值的崩解。

 

古有言“上樑不正下樑歪”,台灣政客作為公眾人物,本可以在“鮭魚之亂”起到正向引導的作用,但他們卻反其道而行之。民進黨籍屏東縣長潘孟安就在臉書發文表示,“如果真要改名,我會變成‘潘鮭魚旗魚飛魚黑鮪魚孟安’。”除了潘孟安外,多家媒體和政客也跟風“鮭魚之亂”,引導整件事情的輿論導向,將這一件道德崩壞的事件娛樂化,讓全臺社會都沉浸其中,台灣民眾一見面都彼此調侃説要不改個名一起去吃鮭魚大餐。

 

“鮭魚之亂”展現的其實是台灣當局過去20幾年的“去中國化”的惡果,那就是中華傳統優秀文化價值在台灣青年一代身上日漸式微,以及傳統道德與正向價值的逐步崩解。而這一切是始作俑者就是李登輝。從2014年“反服貿”之亂中眾多台灣青年佔領立法機構和破壞行政機構,到2015年“反高中課綱微調”之亂中台灣初高中生學著哥哥姐姐們衝撞教育部門,這些亂象背後,民進黨都在幕後扮演著操盤者的角色,而很多當年鬧事的綠色青年在民進黨上臺後都被直接收編,不少人還獲得一官半職,從這點看,今日台灣“鮭魚之亂”的出現也就不讓人意外了。(廈門數聚海峽研究中心(籌)秘書長 羅鼎鈞)

標簽:臺生臺青